简约而非简单:基层复杂社会的折叠型治理形态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IB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层治理面向的是复杂社会,科层治理的复杂逻辑难以有效应对基层治理复杂性,也难以实现基层的韧性治理。通过对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理论辨析,认为防范复杂社会的风险与挑战,实现基层社会韧性治理,需要为现有基层治理体系注入简约治理逻辑。简约治理逻辑与科层治理的有效组合需要折叠型治理形态。折叠型治理依据事务的不同属性,同时包容"折叠"与"展开"两种治理策略,能够根据不同时空情境实现"折叠—展开"的转换。折叠型治理为在科层治理主导下嫁接简约逻辑提供了可能,也为在既有体制下不断拓展基层治理的活力与弹性提供了空间。
其他文献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是法兰克福学派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中,关于音乐与哲学、音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音乐中蕴含的文化逻辑,为提升当代人们的审美境界、培养精神品格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和资源,也为当下哲学、社会学、音乐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对于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的研究,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发展历史的再审视,以其思想作为"历史之境"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仍然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其思想的客观分析和理性反思,在时代的语境中实现
基于调整农户收入结构的角度巩固脱贫成果,使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农户收入结构,并运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户不同类型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结果表明: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收入结构存在巨大差异;西部地区贫困家庭与东部、中部地区贫困家庭收入结构差异较大;农户不同类型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与其初始收入水平和其在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之间初始收入差距相关,初始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越好,初始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越差;经营性收入对各地区农户的减贫效果最为
T.H.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在西方公民身份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岭式的意义。它以社会权利为焦点、以国家职能扩张为支撑,建构起制度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模式,推动公民身份研究方式实现了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T.H.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引导形成了以追求实现结果公平为目标、以科层管理体制直接组织生产或干预社会福利生产为手段的古典管理主义公民身份模式。但随着公民权利的复权以及社会权利的失落,古典管理主义公民身份模式逐渐解体。虽然,诸如文化转向与各种非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都在试图从不同层面解构T.H.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但要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针对一个时期以来自我监督存在的宽松软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标本兼治,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特别是重塑和建构了自我监督体系,并在实践中转化为规约权力、治理腐败的显著效能。这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自身的"政党优势",厚植了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为世界范围内应对政党衰落、实现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对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将有利于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剖析问题、精准施策。根据农民的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指标体系,并采用DEA评价方法,对供给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整体得到较大提升,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综合效率区域间差距明显,表现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采用Tobit模型分析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人均财政支出、农民收入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存在区域间差异。通过准自然实验法
构建了中国数量型和质量型人口红利阶段的世代交叠模型,引入外生人口变化,得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能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结论。利用全国31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模型结论加以验证,在进一步分析中,基于6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47年中各国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中介效应,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在国家发展的前期和中期都能对经济产生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作为中介变量仅仅能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中期,且通常人力资本领先于物资资本对经济产生影响。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进行了预测。
贫困构念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贫困的认识及评价,具有正向性与负向性的双重特点,它既是经济、权利、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贫困的集中体现,也是涉及贫困的生成、传递、遏制的过程与结果的综合反映。贫困构念与西部农村社区关联性相对较强,并以利益脆性、精神贫瘠、权利虚弱、心态卑微等为特征,在行为、价值、目标和秩序方面形成治理梗阻。构念事实上连接着人们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在新型农村社区应是无边界性的建构。新型农村社区既割离不了它与原社区生活世界的联系,又要为社区其他正向性构念提供生长空间,因而可选之策是抑制贫困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