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奇:没有秘密

来源 :英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pei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照片里,他的脸蒙着一层青光,似久不见阳光,又像内心阴郁的外泄,仿佛这位常年与阴暗秘密为伴又为敌者,本身也为巨大的阴影笼罩。是怎样的经历使他敢冒大不韪,作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举?且让我们来解密他的欲望、恐惧、迷惑、矛盾和坚持。
  
  录制问的灯光下,他的白发泛着幽灵般的光芒,肤色苍白,眼神冷漠,额头宽阔,看上去像是某种乘着火箭到达地球的瘦骨伶仃的生物,要为人类揭示某些隐藏的事实。而私底下,他常常茫然静思,却又充满活力。他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却也是那种能忘了订机票的人,或订了机票却忘了付款,或付了款却忘了去机场。他周遭的人们似乎愿意为他操心,确保他能去需要去的地方。
  1971年阿桑奇出生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汤斯维尔城。他的母亲克莱尔在他周岁后不久嫁给了一位戏剧导演。夫妻二人经常搬家,行事绝不墨守成规(克莱尔在17岁时就烧掉了教科书,骑上摩托车离开了家)。“这段童年时光里,大多数时候我就像汤姆·索亚一样,”阿桑奇描述道,“我有自己的马,给自己造了个木排,我还去钓鱼,下矿井,钻隧道。”
  阿桑奇的母亲认为正规教育会向她的孩子们灌输尊崇权威的有害意识,削弱他们的求知欲。她告诉我,“我可不想让他们没了好心情。”总之,阿桑奇14岁之前,他们已经搬了37次家,阿桑奇也就不可能接受连贯(的正规)教育。他有时在家学习,有时上函授课,还非正规地师从过几位大学教授。但大多数时候他都自己看书,如饥似渴;科学是他最感兴趣的。他回忆道:“我花很多时间在图书馆,读完这本读那本,我会仔细翻看引文中提到的书,以此一直追读下去。”他掌握了大量词汇,可直到后来才知道怎么读那些单词。
  16岁时,阿桑奇得到一台调制解调器,并把电脑改装成手提式的。当时是1987年,网站还没出现,但计算机网络却足以组成一个隐匿的电子世界。阿桑奇确立了他编程高手的名声,能攻入最为安全的网络。他和另外两名黑客组成了一个名为“国际颠覆分子”的小组,攻击欧洲和北美的计算机网络,其中包括美国国防部的网络。
  大约这个时候,阿桑奇与一个16岁的女孩儿坠入情网,他直接搬离了母亲的家,与女孩儿同居了。他回忆道,“十来天后,警察找上门,搬走了我所有的电脑物件。”他说那次突然的查抄是州警察干的,并且“有某个狡猾人物参与其中,该人声称我们从花旗银行偷走了50万美元。”阿桑奇并未遭到指控,他的设备也悉数奉还。他说,“那时,我决定还是谨慎点儿好。”18岁时,他与女友结了婚,但未举行正式婚礼,不久两人就有了一个儿子。
  攻击网络仍是他的生活常态。1991年9月,20岁的阿桑奇攻入了加拿大电信公司北电(Nortel)位于墨尔本的主终端。阿桑奇通常在夜间进攻计算机网络,此时网络处于半休眠状态,可这次北电的一位网管也在系统上。阿桑奇觉得自己会被逮住,于是打趣地与之联系,“在贵网上玩得很开心,我们未作任何破坏,甚至还作了几处改进。请勿致电澳大利亚联邦警局。”
  事后看来,这次攻击让联邦警局的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多年的黑客生活使阿桑奇愈发惧怕被捕,他无时无刻不在想象警察突袭的情景:脚步踏上车道吱嘎作响,黎明前黑幕中暗影重重,凌晨5点特警队持枪冲破他家后门。妻子已经离开他,带走了年幼的儿子。家里乱作一团,他几乎不吃不睡。终于警察敲响了门。
  阿桑奇受控31项黑客及相关罪名,可能面临10年的牢狱之刑。但最终只判罚他向澳大利亚政府支付一小笔损坏赔偿金。
  这场危机过后不久,他又开始了一场夺回儿子抚养权的战斗,战斗很艰巨。最后,他和妻子达成和解。但抚养权争夺战后不久,他原本深褐色的头发变成了白色。
  他觉得筋疲力尽。之后,他骑着摩托车游历了越南。干过各种活儿,为了混口饭吃,他甚至还当过计算机安全顾问,为了供养儿子,他倾尽所能。他还在墨尔本大学学过物理,认为破解统领宇宙的秘密定律能带来像当黑客那样的智力刺激和快感。结果却不是。
  他逐渐意识到人类斗争归根结底,不是左派与右派的斗争,也不是信仰与理智的斗争,而是个人与机构的斗争。他认为,真理、创造力、爱与怜悯会被机构的等级制度和“庇护网络”所腐蚀。“庇护网络”是他最爱用的一个表述,他认为此网络会扭曲人的精神。阿桑奇写道,非法统治说到底就是一种阴谋,是官僚秘密勾结损害民众的产物。他认为,如果一个政体内部的传播渠道遭到破坏,阴谋家之间的信息流动势必减少,当流动趋近于零时,阴谋就会瓦解。解密正是进行信息战的一种方式。
  不久,这些想法演变成了“维基解密”。
  从某些方面看来,最让阿桑奇厌恶的是新闻采编过程本身——他曾说道,“(记者)就像胆小鬼,通过巴结奉承获得官方信息,然后把最终的故事建立在官方基础上。”他认为维基解密是一个提供信息来源的组织,在网站的框架内“信息来源不再依赖于记者,因为记者可能会不正当地使用其掌握的资料。”阿桑奇声明自己采取的是科学的新闻采编方法,但重申自己的使命是揭露不公正事件,而不是不偏不倚地报道事件。
  然而,阿桑奇必须面对他自己的创造引发的矛盾:“维基解密”已经发展为一个真实存在的机构,而机构正是他最痛恨的。
其他文献
2011年12月1日3日,第四届阳朔攀岩节在阳朔如期举行。作为2011年度大型民间攀岩盛宴的收官之作,有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近五百名攀岩爱好者与KAILAS攀登队员刘勇、谢卫成、钟齐鑫、德国8a美少女Ines Dull欢聚在阳朔的冬日暖阳里。      再一次来到阳朔,在阳朔攀岩节的时候。《户外探险》杂志应邀连续三年报道阳朔攀岩节,因此阳朔攀岩节于我就像一个老朋友。每当北方的第一场冷空气来袭,我的
日隆自不必多说,小金县四姑娘山镇,闻名华夏,放眼世界亦不遑多让。所谓央隆者,籍籍无名,又是在何处?嘉峪关以南,西宁以西北。雪岭纵横,星罗棋布,城关之外有群山交错曰:祁连。  举目中国,雪峰多矣。放眼今日,未登峰亦不可胜数,然时人多知有藏东南,而不知有祁连也。  祁连之美,不在山高路险,而在视野开阔,攀登线路一目了然,实乃大西北一脉相承之景。壮阔景象,且粗且犷。天高云淡,草场丰足。  所谓山不在高,
1. podcast: 播客;The New Yorker: 《纽约客》,是美国一份知识、文艺类的综合杂志;TED Talks: TED演讲,TED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TED代表Technology,Entertainment以及Design;Youtube: 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Buzzfeed: 是一个美国的新闻聚合网站,为用户提供当天网上的最热门事
Psychological science is full of interesting topics, many of which align1 to tell a coherent picture of human nature, but some of which create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stories. A case in point is the t
曾有一家市场调研机构针对受众对广告的看法进行调查:76%的受访者认为广告含有夸张的内容成分,只有3%的受访者认为广告内容是“非常准确”的。另外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真正看明白广告的意图。这不禁令人费解:如果大多数人不相信他们看到的内容,广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那些成功大亨为什么争先恐后地在广告上投人大手笔?且听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佩德罗·加尔代特教授为你一一道来。
羊年侃“sheep”
期刊
2014年5月28日,“美国最耀眼的黑人传记女作家”玛雅·安吉洛(Maya Angelou)去世,享年86岁。1928年4月4日,安吉洛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原名玛格丽特·约翰逊。作者3岁时因父母离异,兄妹俩被送到阿肯色州的小镇斯坦普斯跟随祖母生活。13岁时,她和哥哥重新回到母亲身边。高中期间,安吉洛到旧金山劳工学校学习舞蹈与戏剧表演。16岁时,她成了一名单身母亲。这些经历对安吉洛的人生和
有时候,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映射一个時代的特征。曾在美国历史上广为流行、甚至助力克林顿赢得大选的“伙计”一词,如今何以演化成了恐怖分子、暴乱者、非正义的代名词?曾经象征着彬彬有礼、风度翩翩的“绅士”一词如今怎么充满了讽刺味道?
影片简介  就在凯特(Kate)忙于筹备45周年结婚纪念日派对之时,其丈夫杰夫(Geoff)突然接到了一封国外来信,告知他50年前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因意外而丧生的女友的遗体被找到了。尽管是老夫老妻,凯特和杰夫的内心仍然受到了极大震撼,但却无法交流彼此深藏的不安。杰夫把自己封闭在回忆的世界里,而凯特则一边压抑着自己的嫉妒和焦虑,一边继续为聚会做细节准备,安排音乐、菜单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表面看来,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直到尝试了那件让其为之疯狂的事情。就好像没有吃过一样东西,你并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吃。对于本文作者而言,芦笋就是这样的东西。他只身前往波士顿实习,并下定决心要成为真正的波士顿人。然而,他一直找不到归属感,直至身处一个人声鼎沸的体育馆里,与三万多人一起为红袜队呐喊助威。那一刻,他觉得那就是他的“芦笋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