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周年

来源 :英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360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片简介
  就在凯特(Kate)忙于筹备45周年结婚纪念日派对之时,其丈夫杰夫(Geoff)突然接到了一封国外来信,告知他50年前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因意外而丧生的女友的遗体被找到了。尽管是老夫老妻,凯特和杰夫的内心仍然受到了极大震撼,但却无法交流彼此深藏的不安。杰夫把自己封闭在回忆的世界里,而凯特则一边压抑着自己的嫉妒和焦虑,一边继续为聚会做细节准备,安排音乐、菜单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表面看来,一切如常,但电影镜头却冷静地展示着这对老年夫妇的婚姻由原本和谐的共存逐渐走向失衡甚至崩溃的过程。随着杰夫前女友的细节被逐步披露,不论是和杰夫共进早餐还是在镇子上独自漫步,凯特都感觉自己越来越像是一个陌生人。夫妇二人被意想不到的情绪所影响,被迫面对自己不熟悉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曾经共度的好时光仿佛一去不复返。当五天后的结婚纪念日来临时,45年来凯特对杰夫的爱情与亲情已荡然无存,在派对上麻木地与形同路人的杰夫机械地跳着舞,眼睛空洞而茫然地注视着远方。
  这就是英国70后导演安德鲁·海格(Andrew Haigh)执导、汤姆·考特奈(Tom Courtenay)和夏洛特·兰普林(Charlotte Rampling)主演的电影《45周年》(45 Years)的故事情节。该片2015年在欧美上映后,因其涉及老年人婚姻生活的主题以及两位英国演员自然细腻的出色表演而引起广泛关注和正面评论。兰普林和考特奈因此分别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主角银熊奖;兰普林获得第88届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奖提名。现年42岁的海格曾为HBO执导电视连续剧《寻》(Looking)以及独立电影《周末》(Weekend, 2011),讲述一对男同性恋在一个周末的萍水相逢以及这对情侣对其心路历程的审视与思考。
  反响评论
  《45周年》上映后获得了广泛好评。基于155篇网上评论,烂番茄网站给予该片10分制8.7分的好成绩以及97%好评率, 对影片的思想性和两位演员的表演总体评价很高:“45 Years offers richly thought-provoking(引人深思) rewards for fans of adult cinema—and a mesmerizing(令人着迷的)acting showcase(展示)for leads Charlotte Rampling and Tom Courtenay.”另一家重要影评网站Metacritic基于36篇评论给予该片百分制94分的超高评价。
  美联社影评人杰克·考尔勒(Jake Coyle)认为《45周年》是部精彩的电影,开头几分钟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膝下无子女、结婚近45年的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凯特与杰夫多年来和谐平静的婚姻生活被一封国外来信所搅乱。[In minutes, we can already feel jealousy welling in us from snapshots(生活小照)of their peaceful, harmonious lives in rural England: dog walks, drinking tea and taking leisurely trips into town.] 这正是该片暗示的颠覆性主题之一,即生活中类似平静的老年生活的表象之下是过去与现在激情澎湃的暗潮涌动和复杂的情感关系。(That such appearances of elderly tranquility are not what they seem is one of the notions upended by 45 Years.)随后影片一步步揭开了杰夫年轻时“生死”恋情的秘密,以及凯特在逐渐了解真相后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与反应。对导演海格来说,恋情关系是刹那间铸就和升华的;人老了,但其情感仍然基于其年轻时的难忘经历。(For Haigh, relationships are forged in a moment, crystalized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ir beginnings. Kate and Geoff may be in their 70s, but their marriage is still built upon—and haunted by—whatever brought them together in their 20s. Old age has done far less to change them than most would think.)
  考尔勒除了高度评价影片的主题与叙事,还对饰演杰夫和凯特的英国老演员考特奈和兰普林赞扬有加,认为两人细腻而有区别的精彩表演成就了这部电影:But it’s Haigh’s tremendous(极好的)lead actors that make the movie. They’re a convincing couple: Courtenay is absent-minded and untidy; Rampling is cool and controlled. As Kate sees a new rival to her husband rise from the dead, the anxieties and confusions flicker(闪现,掠过)across Rampling’s face. Turmoil(混乱)stirs beneath her chilly(冷淡的)stillness. 考尔勒在谈到《45周年》可能会对观众产生的负面影响(即怀疑另一半隐藏的秘密)时,建议慎重选择一起去看该片的伴侣:If going to see 45 Years (and you should), choose your date wisely. After the film’s haunting final shot, you’re likely to be exiting the theater wondering just how well you really know the companion next to you.
其他文献
全球最富有的女人Gina Rinehart指责“心怀嫉妒的中产阶级热衷于吸烟、喝酒、社交,却不为了财富努力工作”,此言论在媒体上引发很大争议。她是否戳到了很多人的痛处呢?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带来财富。贫穷是一种思想障碍,而不是一种经济状况。富人最大的一项资产就是其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下面就来看看富人们是怎么考虑问题的吧!
英国议会制辩论每场比赛有四支队伍参加,每队两名辩手。队伍分成正、反两方,正方支持辩题,反方反对辩题。前两个发言的队伍也叫做“上院”,辩手们负责将辩论引入正确的方向,并且挖掘辩题中包含的基本争议点。而当辩论进行到“下院”,辩手们需要对上院的辩论进行支持性的扩展,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新的相关议题。  辩论结束后,评委从第一到第四给每支队伍排名。每位辩手的辩论时间是七分钟,在第一分钟后和最后一分钟前可以进
2011年12月1日3日,第四届阳朔攀岩节在阳朔如期举行。作为2011年度大型民间攀岩盛宴的收官之作,有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近五百名攀岩爱好者与KAILAS攀登队员刘勇、谢卫成、钟齐鑫、德国8a美少女Ines Dull欢聚在阳朔的冬日暖阳里。      再一次来到阳朔,在阳朔攀岩节的时候。《户外探险》杂志应邀连续三年报道阳朔攀岩节,因此阳朔攀岩节于我就像一个老朋友。每当北方的第一场冷空气来袭,我的
日隆自不必多说,小金县四姑娘山镇,闻名华夏,放眼世界亦不遑多让。所谓央隆者,籍籍无名,又是在何处?嘉峪关以南,西宁以西北。雪岭纵横,星罗棋布,城关之外有群山交错曰:祁连。  举目中国,雪峰多矣。放眼今日,未登峰亦不可胜数,然时人多知有藏东南,而不知有祁连也。  祁连之美,不在山高路险,而在视野开阔,攀登线路一目了然,实乃大西北一脉相承之景。壮阔景象,且粗且犷。天高云淡,草场丰足。  所谓山不在高,
1. podcast: 播客;The New Yorker: 《纽约客》,是美国一份知识、文艺类的综合杂志;TED Talks: TED演讲,TED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TED代表Technology,Entertainment以及Design;Youtube: 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Buzzfeed: 是一个美国的新闻聚合网站,为用户提供当天网上的最热门事
Psychological science is full of interesting topics, many of which align1 to tell a coherent picture of human nature, but some of which create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stories. A case in point is the t
曾有一家市场调研机构针对受众对广告的看法进行调查:76%的受访者认为广告含有夸张的内容成分,只有3%的受访者认为广告内容是“非常准确”的。另外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真正看明白广告的意图。这不禁令人费解:如果大多数人不相信他们看到的内容,广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那些成功大亨为什么争先恐后地在广告上投人大手笔?且听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佩德罗·加尔代特教授为你一一道来。
羊年侃“sheep”
期刊
2014年5月28日,“美国最耀眼的黑人传记女作家”玛雅·安吉洛(Maya Angelou)去世,享年86岁。1928年4月4日,安吉洛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原名玛格丽特·约翰逊。作者3岁时因父母离异,兄妹俩被送到阿肯色州的小镇斯坦普斯跟随祖母生活。13岁时,她和哥哥重新回到母亲身边。高中期间,安吉洛到旧金山劳工学校学习舞蹈与戏剧表演。16岁时,她成了一名单身母亲。这些经历对安吉洛的人生和
有时候,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映射一个時代的特征。曾在美国历史上广为流行、甚至助力克林顿赢得大选的“伙计”一词,如今何以演化成了恐怖分子、暴乱者、非正义的代名词?曾经象征着彬彬有礼、风度翩翩的“绅士”一词如今怎么充满了讽刺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