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是被广大老师所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敢于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培养小组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驾驭小组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小组合作; 整合资源;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29-001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课堂改革要求,被广大老师所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了“麻烦”,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怕“观念”跟不上
在“教无定法”的坚持中徘徊着、观望着,看着身边的同事相继如雨后春笋般进行了新课改,心中不免忐忑起来。“落后就要挨打”,于是,放下了保守的包袱,悄悄地“分了小组”、“选了组长”、“命了组名”。一段时间以后,在小组的“讨论声”、评课的“质疑声”和成绩的“下滑声”中,渐渐发现迷失了自我,竟不知所措起来。“怎么教啊?”“怎么变都有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关键在于自己的悟性如何。
二、怕不知晓学情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绝大部分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遇到具体情况,就乱了阵脚。“小组讨论怎样了?就听见叽叽喳喳一阵子,不知能不能讨论出个所以然来?”“憋死了,我就不相信学生能比我讲得好?”“好多学生的学案不知是抄的,还是自己做的,尤其走读生不抄才怪,放学后没几个带书回家的?”“有的即使做了,也是参考了辅导用书”。
三、怕学生不配合
“我就不举手、我就不展示、我就不探究”,“要么高谈阔论,要么窃窃私语”,学生的不配合让许多教师无可奈何。“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讲也不是,停也不是”,在这场无硝烟的对垒中,教师的忍耐力被考验到了极致。
四、怕“进度”赶不上
“天哪,我这节课没上完呢。小组讨论时间太长了”“预习课和展示课,以前一节课的内容现在要两节课完成,怎么办啊?”“有心整合教材,增增减减,又怕教案不足不齐,查备课怎么办啊。况且,备课组中,不是每个人都赞成我的整合。”
五、怕尖子生“挨饿”
目前,大部分学生从小到大,习惯了“上课抬头听课、下课埋头作业”的学习方式。“兵教兵、兵强兵”是好事,但“教师讲的少了,尖子生听的就少了,接受的就少了。”“后进生由小组长培训,小组长等尖子生还需教师再培训,尖子生肚里没货,拿什么教别人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说的就是这个理。
六、怕展示“低效率”
有的学生很善于展示,真像个小老师,但毕竟不是教师,许多地方讲得不到位;而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善于展示,或讷讷不出于口,或背着他人讲说,或声音低得像猫叫一般。教师急了,于是重讲,而不是精讲;教师怒了,于是面批,而不是点拨。展示像一场闹剧,时刻上演。尤其,个别课堂控制力较差的教师,在课堂几乎失控的“小组活动”的前提下,展示的效率极其低下。
其实,任何一场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去分析、去判断、去解决,而不能简单定位,草率否定一切。在笔者看来,教师所反映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全部;这些问题的提出,至少说明教师在积极适应新课改,在努力探究新的教法和学法。“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有了探索,有了反馈,有了反思,教师的成长就会前进一大步。
那么,把脉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该做些什么?
笔者想起了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经验时写的一首诗《示子遹》里中的一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话启发我们做诗时,不仅要在用词、技巧、形式上下工夫,而且还更应该注重诗的内容、意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平时要注意多看、多思、多写等。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化解教师“怕”的情结:
一方面,“对症下药”。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病因”,开出药方。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小组合作中之所以会出现较多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讲话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行为要端庄,讨论时不胡说乱侃,不窃窃私语。态度要认真,合作时不熙熙攘攘,高谈阔论,也不冷冷清清,知而不言。在小组合作前,要先完成学案,不得抄袭;在小组合作中,要相互配合,质疑生成;在小组合作后,要积极反思,相互探究。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小组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扎扎实实努力,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另一方面,“工夫在诗外”。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立足课堂但又不拘泥于课堂。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师要敢于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培养小组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驾驭小组的能力。比如,给小组编号,安排相应的任务。给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小组探究。给出适当的评价,提高小组兴趣等。又如,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好教学案,积极整合教学资源,课中要善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情境,较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引发学生质疑自探,课后要加强督查,积极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再如,多读书、读好书,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还可以通过教研活动等研讨、实践、观摩、再研讨,然后吸收利用。
总之,“怕”是一种心理情结,但“怕”也是一种思考,是一种探究,是一种创新。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要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要我们不断发扬不怕挫折的精神,相信自己,积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教学; 小组合作; 整合资源;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29-001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课堂改革要求,被广大老师所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了“麻烦”,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怕“观念”跟不上
在“教无定法”的坚持中徘徊着、观望着,看着身边的同事相继如雨后春笋般进行了新课改,心中不免忐忑起来。“落后就要挨打”,于是,放下了保守的包袱,悄悄地“分了小组”、“选了组长”、“命了组名”。一段时间以后,在小组的“讨论声”、评课的“质疑声”和成绩的“下滑声”中,渐渐发现迷失了自我,竟不知所措起来。“怎么教啊?”“怎么变都有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关键在于自己的悟性如何。
二、怕不知晓学情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绝大部分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遇到具体情况,就乱了阵脚。“小组讨论怎样了?就听见叽叽喳喳一阵子,不知能不能讨论出个所以然来?”“憋死了,我就不相信学生能比我讲得好?”“好多学生的学案不知是抄的,还是自己做的,尤其走读生不抄才怪,放学后没几个带书回家的?”“有的即使做了,也是参考了辅导用书”。
三、怕学生不配合
“我就不举手、我就不展示、我就不探究”,“要么高谈阔论,要么窃窃私语”,学生的不配合让许多教师无可奈何。“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讲也不是,停也不是”,在这场无硝烟的对垒中,教师的忍耐力被考验到了极致。
四、怕“进度”赶不上
“天哪,我这节课没上完呢。小组讨论时间太长了”“预习课和展示课,以前一节课的内容现在要两节课完成,怎么办啊?”“有心整合教材,增增减减,又怕教案不足不齐,查备课怎么办啊。况且,备课组中,不是每个人都赞成我的整合。”
五、怕尖子生“挨饿”
目前,大部分学生从小到大,习惯了“上课抬头听课、下课埋头作业”的学习方式。“兵教兵、兵强兵”是好事,但“教师讲的少了,尖子生听的就少了,接受的就少了。”“后进生由小组长培训,小组长等尖子生还需教师再培训,尖子生肚里没货,拿什么教别人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说的就是这个理。
六、怕展示“低效率”
有的学生很善于展示,真像个小老师,但毕竟不是教师,许多地方讲得不到位;而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善于展示,或讷讷不出于口,或背着他人讲说,或声音低得像猫叫一般。教师急了,于是重讲,而不是精讲;教师怒了,于是面批,而不是点拨。展示像一场闹剧,时刻上演。尤其,个别课堂控制力较差的教师,在课堂几乎失控的“小组活动”的前提下,展示的效率极其低下。
其实,任何一场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去分析、去判断、去解决,而不能简单定位,草率否定一切。在笔者看来,教师所反映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全部;这些问题的提出,至少说明教师在积极适应新课改,在努力探究新的教法和学法。“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有了探索,有了反馈,有了反思,教师的成长就会前进一大步。
那么,把脉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该做些什么?
笔者想起了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经验时写的一首诗《示子遹》里中的一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话启发我们做诗时,不仅要在用词、技巧、形式上下工夫,而且还更应该注重诗的内容、意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平时要注意多看、多思、多写等。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化解教师“怕”的情结:
一方面,“对症下药”。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病因”,开出药方。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小组合作中之所以会出现较多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讲话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行为要端庄,讨论时不胡说乱侃,不窃窃私语。态度要认真,合作时不熙熙攘攘,高谈阔论,也不冷冷清清,知而不言。在小组合作前,要先完成学案,不得抄袭;在小组合作中,要相互配合,质疑生成;在小组合作后,要积极反思,相互探究。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小组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扎扎实实努力,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另一方面,“工夫在诗外”。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立足课堂但又不拘泥于课堂。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师要敢于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培养小组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驾驭小组的能力。比如,给小组编号,安排相应的任务。给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小组探究。给出适当的评价,提高小组兴趣等。又如,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好教学案,积极整合教学资源,课中要善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情境,较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引发学生质疑自探,课后要加强督查,积极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再如,多读书、读好书,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还可以通过教研活动等研讨、实践、观摩、再研讨,然后吸收利用。
总之,“怕”是一种心理情结,但“怕”也是一种思考,是一种探究,是一种创新。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要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要我们不断发扬不怕挫折的精神,相信自己,积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