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赏识教育的有效补充——惩戒教育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123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惩戒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行为习惯的层面规范人的行为,逐步把人的行为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最后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倾向,自觉行善。惩戒教育是很难企及的教育境界。
  关键词:惩戒 体罚 境界
  
   道德教育有个惩戒传统,是将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能力综合起来的一种特殊践行,它从行为习惯的层面规范行为,使道德行为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最后变为无律,无需道德判断和思考,凭借着直觉就导出向善的行为。这是德育的一个境界,但却是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因为操作不好就容易“过”,特别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容易形成仇怨与对立。
  
  一、惩戒:古老的德育方式消融在现代文明中
  
  惩戒这种古老的德育方式,在中国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惩戒并不必然等同于打骂或体罚。很多人往往把惩戒与体罚混同起来,事实上它们不是一回事。体罚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好体罚的度,它常常会伤及孩子心灵,表面上虽然规范了行为,一旦没有了戒律,坏的行为会变本加厉地出现。尤其是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推理判断能力,已经能从道德动机的层面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罚这种简单的办法已经不能使其充分地发展道德认知能力。而惩戒作为一种教育职能,可以使孩子认同规范、融入规范,在规范允许下行使自己的自由,在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到相应阶段的时候,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向善行为的自然导出,有时甚至不需要通过艰难的道德抉择,最终在一定的年龄,内心的良善与人外在的品格和行为互为表里,把内心的良善和人生意欲以及行动统一起来,发挥人内在的自我道德意识的力量。
  
  二、无所畏惧:德育永远的隐痛
  
  这是一个教育反传统的时代。中职教师上课得花大力气去组织教学,课堂都快成为“学生老爷”家的“堂会”了,因为“我们是花了钱进来的,我想怎么样怎么样,老师上课就得听我们的”;中职教师在课堂上批评了学生,学生竟然说:“你现在批评我,放学以后我收拾你!”部分中职学生,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敬畏的,他们没有公共的法则概念和道德律令,有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偏执的要求,而这种偏执的要求是不能把他们带到“值得的生活”中去的。在他们的意识和经验中没有道德的原则,他们不知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生命和生活就无从圆融发展,在他们的意欲中当然也就无从形成向善的欲念。没有对规则的敬畏,怎么会有道德呢?
  
  三、小惩大戒:德育不可回避的责任
  
  小惩大戒是德育不可回避的责任,防微杜渐,从源头上加强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通过惩戒让其认识到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是在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如若超越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以及规章制度,必须无条件地绝对服从现有律令。学校生活也同样如此。不遵从社会道德,不遵守学校制度,不服从国家法律,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戒。而现如今,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犯错误的孩子惩戒措施无力甚至根本就没有,无疑是现今德育的软肋。一味地强调道德认知能力,忽视惩戒这种特殊的道德践行在德育中的作用,难免会出现孩子胆大妄为和无所惧怕的局面。在这种状况下,孩子还可能出现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严重偏离,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如果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错过了纠小错的机会,一旦发展到孩子“无所畏”的地步,德育也真的是无能为力了。惩戒自古以来就是德育的重要职能,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小惩大戒是德育不可回避的责任。
  
  四、戒律:找回德育的“法门”
  
  “如何惩戒”,面对具体悖逆道德的行为,用怎样的惩戒方式与程度才算是“适度”,对惩戒过程和结果如何监控,这些问题很难具体操作,因此,具体可行性的法规和操作条例是必要的,我们暂且把它看成戒律。事实上,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应的戒律,如,英国一些地方教育当局规定了学校及教师体罚学生的八点要求。用鞭子或皮带必须是经过认可的标准;必须备有惩罚记录簿,列明体罚原因及处理过程,经过校长签署核准许可,并接受查验;实习教师、代课教师、临时聘用教师等均不得施行体罚,具有至少三年以上教师资格者才能实行体罚;年龄在八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体罚;绝对禁止在班上或众人面前施行体罚;施用打手心的体罚,每双手不得超过二下;女学生只限于打手心,而且只能由女教师来执行,如果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过六下;对患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学生,必须事先获得医护人员许可才能实行体罚。
  惩戒教育在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惩戒教育,学生无法懂得正确面对错误,无法懂得自己应负的责任,无法懂得为承担这样的责任而付出代价。一旦行为失去了必要的监控,尤其是来自内心的监控,孩子对任何规则都无所畏惧,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惩戒教育这种古老的德育方式,用惩戒的手段,从行为习惯的层面规范行为,使道德行为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最后变为无律,使人无需道德判断和思考,凭借着直觉就导出向善的行为。我们不应该把这种德育途径偏置于不起眼的角落,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将它有效地运用于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工作中,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只注重“教法”研究,总是不遗余力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则采取记忆、背诵等机械式的学习方式,结果,同样的做法并不能使所有学习者都学得好,并且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  在当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新课标)改革形势下,我们英语教师进行“教法”与“学法”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法"与"
期刊
“学法”即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学习中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研究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学论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个学生如果学而得法,就能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那种只是培养应考“宠儿”的教学观,引导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会如何学习,以适应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一、把学法与教法结合起来  
期刊
提起传感器,很多人都会说没见过,很陌生。其实不然,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传感器的应用:当你在超市购物结账的时候,收银员用光电传感器对准条形码,就把商品的名称、价格记录到计算机内。台秤其实就是一个力传感器。货物放在秤上,传感器接收到压力(或者拉力)的变化,将它转换成电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最后在荧光屏上显示货物的重量和金额。  传感器则是将各种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人们对电信号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期刊
内容摘要:《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庚子赔款”达9.8亿两。美国政府把多得的赔款退给清政府用于兴学,本文着重论述三个在促成“庚款留美”活动中上起了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他们是梁诚、柔克义和史密斯。  关键词:“庚款留美” 梁诚 柔克义    “庚子赔款”,是指1900年(农历庚子年),八国联军在镇压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之后,迫使清政府于1901年9月7日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
期刊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具体到历史教学来说,要解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理解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基础知识,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互联网等手段来独立地学习、讨论、探究而达到初识,以培养学生互动交流的自主学习习惯。而对其中的疑难点,教师就要加以点拨引导,
期刊
内容摘要:针对中学英语教学中困扰学生的学习英语困难及教师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情况,应该分析哪些原因,采取哪些措施,如何改善目前的艰难局面,使英语教学走上一个正规的,良性的,积极的学习之路,走出这种被动的局面方面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英语 分化 探索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扩展,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对于外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小学外语教学是提高整个社会外语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
期刊
内容摘要:知识经济的产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会计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进而引起现在的会计电算化的革新,逐步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新世纪,我国会计理论界提出“会计信息化”的新概念,它被有关专家称之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践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化的实施难点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  关键字:信息化 管理 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在会计电算
期刊
许多资料及教学现状都表明,为数不少的女学生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多,考核不认真只求及格,主动参与帮助同学少,课外活动较少参与,没有喜爱的运动项目,怕出汗,怕脏,怕累等等。如何解决女学生的厌学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树立终身健身的思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思想上转变女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目前中小学
期刊
内容摘要:政治课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品质,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给学生以榜样作用;教学过程要营造良好氛围,优化课堂教学;要扩大学生自主学习时空,加强实践锻炼;要完善学习考评方法。  关键词:政治 自主品质 培养    一、更新教育观念    政治课教学,由于其内容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要积极为现实社会服务,这易使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发展。要有效
期刊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可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