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感器”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y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传感器,很多人都会说没见过,很陌生。其实不然,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传感器的应用:当你在超市购物结账的时候,收银员用光电传感器对准条形码,就把商品的名称、价格记录到计算机内。台秤其实就是一个力传感器。货物放在秤上,传感器接收到压力(或者拉力)的变化,将它转换成电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最后在荧光屏上显示货物的重量和金额。
  传感器则是将各种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人们对电信号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来仅仅用于高精尖领域的传感器,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例如电子表就是把时间的测量最终转换成电信号,用液晶屏显示出来。传感器进入中学物理实验室,成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过去实验测量工具器材是水银温度计、打点器、天平,现在则是用力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磁传感器来探测物理量,显示物理实验数据,运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探索物理规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体验“做科学”的探究过程,来实现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借助先进技术改进原来做不出的实验
  
  借助数字化实验室提供的先进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实验手段的限制,大幅度改进原来做不出、做不好的实验,变“不可见”为“可见”,由“抓不住”到“抓得住”,将“不好做的”转变为“好做的”。
  
  二、变“不可见”为“可见”
  
  超重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电梯升降、神舟号在太空中遨游时航天员失重现象学生们都能一一列举出来。然而如何从物理学的规律出发来认识超重、失重的根由,却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教学难点。原因是学生看不到超重、失重的过程中压力的变化。超重、失重现象发生在物体变速运动的过程中,按照传统的实验装备只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压力的变化。而且在课堂中演示超重失重所经历的时间又很短暂,学生根本就看不清弹簧测力计示数,更谈不上记录下数据,提供给学生作为分析的依据。而引入力的传感器,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利用力的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设计实验,直接测量出了物体运动过程受到的外力和加速度的数值,并利用计算机绘制出了力和加速度一一对应关系的图线,提高了实验的直观性和课堂教学效率。并且,由于传感器实验不受物体运动情况的限制,学生还可以研究做非匀加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条件:物体受到的外力不恒定),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瞬时性,很快突破了难点。这个教学设计方案被推荐为北京市物理教学设计大赛入围作品。
  
  三、将电流传感器用于自感现象实验
  
  在自感现象实验教学中,闭合开关通电出现了一个灯泡先亮一个灯泡后亮的现象。这是由于电磁感应引起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同产生的自然现象。以往老师只能通过理论分析电流的变化情况,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电流变化的情况,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分析,头脑中很难有形象的物理情景作支撑,形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引入电流传感器,将电流的变化记录为图像,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自感对电流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感现象的本质。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又启发学生从电磁感应的理论出发来分析断电时自感现象中电流的变化情况,并利用电流传感器实时记录电流变化图像印证学生分析推理的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成了主动参与,在积极地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感现象本质的理解。这样不但解决了传统实验仪器不能够直观反映出更本质现象的弊端,增强了教学效果,并加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应用传感器做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实验中,我们注重通过实验再现科学发现的过程,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猜想—验证—归纳”的科学探究过程,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传感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这种探究过程的实效。
  高中一年级物理中的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过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基础上,对力和运动状态变化关系作进一步的学习。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而公式中所涉及到的冲量、功、动量和动能等概念则是生硬地塞给学生的。
  在运用传感器进行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创设的真实情景,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教师则加强对学生问题的了解,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讨论、切磋、互助、合作,通过处理实验的一系列数据,“发现”新规律,“定义”新的物理量。
  
  五、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传感器
  
  激发学生兴趣,确立学习动机。教师为学生准备一系列以传感器为实验手段的趣味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传感器的作用,并为以后的自主命题研究开阔思路。
  组织学生自命研究课题,交流课题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由学生自主命题,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相互提出建议和质疑,修改实验方案。教师在现有条件下,为学生提供或帮助学生创造实验条件,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交流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点评课题,提出建议或展望,将学生的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在学校展出。
其他文献
陈佳琪同学说:“档案袋啊,档案袋,你可知道,为了使你增色添辉,为了再不断给你加上点滴的魅力,我花了多少心血,每次当我决定再写一篇文章时,我都力求使它能成为一篇令你引以为荣的佳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修改了好几遍,才放进你那里,为了想出些精辟而美妙的语句,我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有时甚至还会茶饭不思,这一切的一切,难道都不是为了使你成为平庸中的不平庸吗?  档案袋啊,档案袋,你可知那
期刊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上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愈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从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把学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创新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教育的“再创造”,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在日后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一、确立创新性课堂教学理
期刊
“愉快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从而达到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愉快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让学生自奋其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习要求    强制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非但无助于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学习一旦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时,就会愉快地、主动积极地投入
期刊
内容摘要: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积极重视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等方面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学 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期刊
相当多的考生在高考复习进入后期时,常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有时头脑昏沉,心情烦躁,感觉学习无法向前推进的现象。其实,这是高考复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这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 出现高原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同学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复习学习动机弱化、兴趣降低、情绪厌烦、身体疲劳;其次是各门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
期刊
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繁多的体育课准备工作之一,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说,如何准确地预计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就成了一个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工作中往往是难以掌握好的。多年来,通过认真总结,有了一定收效,使得体育课安排合理,学生上课积极性高,效果显著。具体做法如下:体育课的密度是指课内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同课的总时间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中学体育课一般
期刊
内容摘要 : 通过思考题在数学教学中的适当编配与讲解,使学员对某个知识上的难点或值得进一步开拓或深化的问题有更深,更系统的了解与掌握。解答思考题让学员独立思考,体会到知识连贯性的重要,启发他们积极钻研教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关键词 : 思考题 ; 数学 ; 数学教学     在数学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学员对概念的内涵,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公式,法则的适用范围不能正确和深刻理解的情况,这和
期刊
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工作中,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只注重“教法”研究,总是不遗余力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则采取记忆、背诵等机械式的学习方式,结果,同样的做法并不能使所有学习者都学得好,并且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  在当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新课标)改革形势下,我们英语教师进行“教法”与“学法”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法"与"
期刊
“学法”即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学习中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研究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学论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个学生如果学而得法,就能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那种只是培养应考“宠儿”的教学观,引导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会如何学习,以适应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一、把学法与教法结合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