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uang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是师 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是语言艺术,而语言艺术的精髓是将趣味性引入课堂教学。渗透到各个环节,使师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之所以既受成绩较好的学生爱戴,也受成绩较差的学生欢迎,就是由于他们有高超的教学风格和艺术特点来吸引每一位学生。化学教学的语言艺术,对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一、咬文嚼宇,准确精炼
  
  化学学科有自己的定义、定律、化学用语等内容。化学教学科学性强,用词严谨。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 应该准确,这样才能锻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反之,教师讲课时用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会使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甚至会让学生养成马马虎虎的不良习惯。科学语言,往往一字之差已使定义面目全非。如单质的定义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若是写成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意义完全不同。因为“物质”包括混合物,混合物也可以是由同种元素组成但不能称之为“单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学语言必须做到咬文嚼字,仔细推敲,才不至于误人子弟。
  
  二、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教师的语言若是生动形象,能使学生感到亲切, 易于接受。反之,教师讲课时如果老板着面孔,道貌岸然,就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教师要想语言生动。必须要有充实的内容;如果言之无物,纵使说得天花乱坠,也达不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做到胸有成竹,讲课时才能有血有肉。教师不仅要对教材的内容精通,而且要善于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必要时还要辅之以肢体语言或以实物来辅助语言,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驾驭自如的境界。
  教师的语言通俗易懂,能使学生听课听得津津有味、易于消化。反之,教师讲课时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会令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枯燥厌烦。教师借助于通俗的语言,阐明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解释某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能和学生拥有共同语言,便于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建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教师的语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知识等,引其所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举其所知;要结合学生的地方语言,言其所懂。这样才能达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目的。
  
  三、寓庄于谐,情趣横生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个人意识倾向的一种表现。也是个人行为的有力动机。教师应用诙谐的语言来揭示科学的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使课堂气氛寓庄于谐,情趣横生。这样的课堂气氛绝不会是死气沉沉的,教师所能看到的肯定是一张张向你微笑的面容。如:把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说成“养闺女”;把地壳中含量前十位的元素说成“养龟铝铁盖,那家没青菜”;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分说成“有蛋有鸡,无蛋无鸡”。又如在做酚酞滴入碱性溶液的实验时。先用比较神秘的语调提醒学生注意:“它俩遇到一块时就会怎么着?”待将酚酞滴人后,接着幽默地说:“马上给你颜色,当面现揭。”这样学生会在哈哈大笑中牢牢记住所学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
  
  四、抑扬顿挫,绘声绘色
  
  教学语言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声调抑扬顿挫,教师说话绘声绘色,也能紧扣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的知识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记忆。教师讲话不能太快,要让学生听了之后在脑海中还有回旋思索的余地,必要时应该有所停顿,给学生以消化吸收的时间。教师的声调不能太低,声调高昂,会使人感到精神饱满,使学生有 一种兴奋感;反之,声调低沉,会显得有气无力,使学 生产生疲惫感。讲课时,说到化学上的美好事物(如我国历史上的化学成就、氢气的美好前景、石油的广泛用途等)时,脸上不妨多几分激动、几分喜悦,甚至可以放声高歌;而说到化学上不好的事物(如火灾和环境污染的危害等)时,语气中不妨带上几分忧伤、几分哀愁,甚至可以声泪俱下。重要之处可以提高音量,促使学生注意;关键之处,不妨重复几遍,加深印象。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还可以编撰一些诗歌,和以音韵,与学生共同朗诵,也颇见成效。如:把酸碱盐的 溶解性表编成七句顺口溜:“溶与不字少来记,碱溶钾钠钡铵钙,硝(酸)盐和酸全可溶,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不溶硫酸钡,碳(酸)盐溶铵钾钠镁,磷(酸)凇溶似碳酸盐。”还有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解题的步骤等也都可编成顺口溜。这些都是从音韵声色方面加强语言艺术的措施,在提高教学质量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善于激疑,巧于解毫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此话不无道理。学就要阃。问是探索知识的起步,而疑则是发问的前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初。往往不知问题所在,无疑即不问。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激疑,使他们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在生疑一质疑一释疑的循环往复中,在提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矛盾运动中探索知识,发展智能。要在平凡的知识中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会有长进。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先做一个巫婆神汉“斩妖”的实验:在桃木剑上喷洒一种无色“神水”,然后念念有词,将桃木剑刺向稻草人,将桃木剑拔出时。剑上却鲜血斑斑,很多学生不解其意,以为真有鬼妖被杀。带着这一问题再指导学生进行指示剂变色的有关实验,从而解开疑问。这样的激疑,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总之,教师的语言艺术,能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学习变得津津有味,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