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而这种精神底子的建立,归根结底需要阅读来达成。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采取何种策略才能更好地推进自主性阅读的实施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方法指导
(一)研习文本
从阅读学角度看,“阅读是个人从文本提取意义并重组文本的过程”。阅读乃是学生个人与文本之间建构意义的过程。作为读者的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和思想方法等,才能切实地获得信息。
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学生对作品的种种解读应该符合创作的意境,符合其情感或事理逻辑。例如对小说和戏剧的解读应该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不相背离,对诗歌的解读要紧紧抓住情感,对于议论文则要理清说理的思路。不同体裁艺术表现的规律和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体裁知识。
(二)阅读方法
教师要指导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种:看(引言、注释和学习要求)、读(课文)、查(工具书)、思(问题)、写(笔记),可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选择浏览、略读、精读、品读、朗读、默读等阅读方式。再如把高中文言文自主阅读归纳为四个基本步骤:猜读(即不求甚解,猜测大意)、研读(即熟读精思,质疑释难)、诵读(即反复吟诵,领悟内涵)、参读(即迁移训练,形成能力)。学生一旦掌握了某种阅读方法和步骤,阅读水平会明显提高。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质疑、联想、判断、推理,形成有创造性的阅读过程。
二.过程性评估
所谓过程评估,就是根据学生对阅读的态度、行为积极性与否作评估,对学生阅读的质量作评估,并对学生阅读的量进行具体的规定。
(一)循序渐进
自主阅读要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高一年级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和电视散文欣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层面上下工夫,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高二年级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小说名著,面向所有学生有目的地创设阅读环境,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化散文、哲理散文、生活散文等。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指导学生练习写作书评。高三年级的阅读要引导学生在质疑、赏析、创新层面上做文章。阅读计划的安排要结合校情、班情和学生的个人情况通盘考虑,做到高中三年一盘棋,课内课外相结合,精读泛读相结合。
(二)文理有别
实行文理科分别指导的策略,对于理科生,教师要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进行选择,重点推荐一些名家的文化散文、生活散文、哲理散文等,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和评价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对文科生除了推荐散文外,教师还要侧重于高考必考名著的阅读指导,编订校本课程,以导学案的形式来指导学生阅读,及时用习题检测阅读效果。
(三)激发兴趣
正如教科文组织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有利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定期的在所任教的文科班组织名著知识版“一战到底”活动,并对各小组成员的参赛成绩及时总结,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掌握名著知识的热情,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来说,对阅读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获得的,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指点,从中获取更多的阅读快乐。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给学生自由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文本阅读的主人。
张青,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一.方法指导
(一)研习文本
从阅读学角度看,“阅读是个人从文本提取意义并重组文本的过程”。阅读乃是学生个人与文本之间建构意义的过程。作为读者的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和思想方法等,才能切实地获得信息。
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学生对作品的种种解读应该符合创作的意境,符合其情感或事理逻辑。例如对小说和戏剧的解读应该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不相背离,对诗歌的解读要紧紧抓住情感,对于议论文则要理清说理的思路。不同体裁艺术表现的规律和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体裁知识。
(二)阅读方法
教师要指导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种:看(引言、注释和学习要求)、读(课文)、查(工具书)、思(问题)、写(笔记),可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选择浏览、略读、精读、品读、朗读、默读等阅读方式。再如把高中文言文自主阅读归纳为四个基本步骤:猜读(即不求甚解,猜测大意)、研读(即熟读精思,质疑释难)、诵读(即反复吟诵,领悟内涵)、参读(即迁移训练,形成能力)。学生一旦掌握了某种阅读方法和步骤,阅读水平会明显提高。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质疑、联想、判断、推理,形成有创造性的阅读过程。
二.过程性评估
所谓过程评估,就是根据学生对阅读的态度、行为积极性与否作评估,对学生阅读的质量作评估,并对学生阅读的量进行具体的规定。
(一)循序渐进
自主阅读要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高一年级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和电视散文欣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层面上下工夫,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高二年级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小说名著,面向所有学生有目的地创设阅读环境,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化散文、哲理散文、生活散文等。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指导学生练习写作书评。高三年级的阅读要引导学生在质疑、赏析、创新层面上做文章。阅读计划的安排要结合校情、班情和学生的个人情况通盘考虑,做到高中三年一盘棋,课内课外相结合,精读泛读相结合。
(二)文理有别
实行文理科分别指导的策略,对于理科生,教师要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进行选择,重点推荐一些名家的文化散文、生活散文、哲理散文等,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和评价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对文科生除了推荐散文外,教师还要侧重于高考必考名著的阅读指导,编订校本课程,以导学案的形式来指导学生阅读,及时用习题检测阅读效果。
(三)激发兴趣
正如教科文组织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有利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定期的在所任教的文科班组织名著知识版“一战到底”活动,并对各小组成员的参赛成绩及时总结,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掌握名著知识的热情,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来说,对阅读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获得的,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指点,从中获取更多的阅读快乐。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给学生自由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文本阅读的主人。
张青,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