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jiaz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育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诱发、视野的开拓、热爱祖国语言感悟的激发,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感的培养,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一个不知美为何物、没有美感的人,他的情感是不健全的。
  美感是人在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语文课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学生面对的不仅是一大堆语言文字,而且是美,是美的生活、美的精神,因此,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只有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与引导势在必行。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形成美的氛围。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再现作者苦心经营的艺术境界,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产生美感体验。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多种,常用的有录音、录像、图画、表演等,这些手段可以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得到美感的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有些篇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就更需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再现文中画面。创设情境也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美感教育教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美感体验的内在需要和内在动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在愉悦与享受中培养美感,在审美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培养语言魅力,关注情感共鸣,让学生主动体验美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用冷漠的理性分析取代了辩证的语言感受,“技术化”的训练模式吞噬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却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了无生气。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便埋没在这些琐屑的分析中,学生的思想、共鸣、情感熏陶又从何谈起呢?
  要想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进入角色,教师就要增强语言魅力。俄罗斯有句谚语:“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是语言。”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如春风化雨,常常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获益匪浅,自然而然地产生美感体验。讲事件,讲得有声有色,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具体;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直接对话。要增强课堂的语言魅力,需要教师具有三方面的素质:
  学识。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要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对知识的独立见解、创新认识,这样才能打破知识的学科界限,产生对知识、人生、社会、教学的深刻体验,课堂教学的语言也就会丰富多彩。
  智慧。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从本质上讲是智慧,是“禅机”,这就需要教师有对作品、对人生的真知灼见,有创新之见。
  激情。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是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教学如果缺乏教师激情的投入,必定是死水一潭。要想学生主动体验美感,教师需要浸透感情,用心激情,以情感人,他们必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增强语言魅力,用美的语言去描写自然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再现生活的美,揭示人生真谛和科学真理。这样,把传授知识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三、注意课堂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美感。
  
  我们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它能使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主动去体验美感。
  可先让学生自读文章,将感受最深的片段细节说一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初步感知了文章的美感。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表演引入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美感体验。
  此外,还可以通过辩论、故事会、朗诵赛等多种实践形式,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培养美感。
  
  四、强化“读”的训练,培养美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可采用朗读、默读、选读、品读等各种方式来读,同时展开联想与想象,在潜移默化中加深美感。
  模仿朗读。让学生听录音,听教师范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再现文章所描述的现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享受到美感的熏陶和教育。
  配乐朗读。在优美的轻音乐声中,通过联想、想象令学生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慢慢地声中融情,景随声出,在享受美感的同时陶冶情操。
  此外,还可以采用小组互读、美读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读”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美感感悟。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所以,未来的世界是审美创造的世界,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美感,是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必要条件。
其他文献
摘要: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但这些文章更多是停留在语言研究的层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翻译 跨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
摘要: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英国哥特小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影响并形成高潮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哥特小说对英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简要阐释了哥特小说形成于英国的原因和背景,论述了其历经19世纪和20世纪的发展在现当代的再度繁荣。  关键词: 英国 哥特小说 形成 发展    一、“哥特”的概念    “哥特”(Goth)一
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探究人类的原罪而闻名。他擅长揭示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描写,想象丰富,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他称自
一个向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解放军英模汇报团,正分成七路到全国各地向各族军民巡回报告。这个
社会动员机制是现代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体现,以实现紧急事态下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面对突发公共危机,快速有效的社会动员有助于实现必要的
说英语者和说汉语者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这种渊源,始于17世纪。到了18世纪,受东印度公司的影响,中英之间的贸易开始发展和不断繁荣。一大群英国人饱含激情,在英国附属的各个殖民地大力传扬英语。进入现代历史,在中国,英语是第一大被学习的外语,在中学阶段,英语是必修课,学生进入大学后亦需要学习两年的英语。这也产生了英语方面的文学创作,比如,久负盛名的报纸《中国日报》,一份由中国人撰写的英文报纸;《中国文学
目的 探讨结肠癌发生机制中内质网氧化硝化应激及细胞色素P450(CYP450)表达调控机制.方法 将64只小鼠随机分为病毒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病毒组小鼠进行腹腔接种小鼠巨细胞病
摘要: 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能获得精神上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 音乐欣赏 陶冶情操 升华人格    音乐欣赏是一门艺术综合课,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音乐创作能力。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也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
目的 探讨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α(RORα)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 P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6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胃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
我家的阳光房里有很多植物:荷花、薰衣草、蟹爪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最不起眼的仙人球。远远望去,仙人球好像一只绿色的胖刺猬,近看却像一个绿色的刺球儿。仙人球真可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