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笔亦淡墨,轻细谐苍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刘德海的琵琶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对其进行一定的系统归纳,对刘德海琵琶作品的美学意味进行浅显的探究。
  关键词:刘德海琵琶作品 美学意味 思维 反弹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琵琶艺术历经上下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演奏形式,具有华美的艺术形态。从宫廷到市井,从殿堂到茶坊,从传统到现代,亦古亦今,宜动宜静,其强大的包容性使它犹如一株奇葩,俏立于民族器乐艺术之林,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为琵琶艺术的承继做出贡献的众位艺术家中,刘德海老师是其中不可不提的一位主要人物。
  刘德海老师是一位难得的集演奏、教研、创作于一身的琵琶大家。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不仅是一位能上台独奏的演奏家,亦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而他为琵琶这件古老乐器所创作的作品,大多数都成为现今演奏者必弹的经典之作。
  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刘德海对琵琶这件乐器的潜力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对《汉宫秋月》、《霸王卸甲》等经典传统曲目进行“旧瓶装新酒”,加入新的音乐元素,使其旧貌换新颜。此外,还创作了充满人文精神的“人生篇”;清丽雅致的“田园篇”,禅意古朴的“宗教篇”以及玲珑诙谐的“乡土风情篇”等系列作品。尤其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天鹅》、《春蚕》、《童年》等以及近年创作的《昭陵六骏》等,无论是在演奏技术或是音乐艺术上都进一步挖掘了琵琶这件乐器在声响和表现上更大的可能性。
  演奏琵琶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刘德海老师的作品难弹。一方面是难在技术方面,不仅要具备琵琶传统的左右手技术要素,还要掌握“反正弹”等刘德海创新或发掘的演奏新技巧;另一方面是作品的音乐难。无论是创作乐曲,还是改编、移植乐曲,在这些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意味。我们可以归纳为“崇自然”、“求中和”、“重意韵”、“尚童真”,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把握。
  一 崇自然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的刘德海,始终坚持寻求自然与心灵的契合,从中激发创作灵感。他一贯在自己的创作中追求自然,追求演奏主体与音乐本身的和谐性。这里的“自然”可以作三个层面上的理解。其一,便是随处可见的大自然。刘德海将自己的作品立意于整个广阔的自然大背景下,一草一木,山水沟涧皆可拈来以琴咏之。在他的“乡土风情篇”中,名为“纺车”、“杂耍人”、等十首小品,皆由“小”处见“大”,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来感应生命自然的律动。这组作品结构简洁,技巧上侧重于右手反正弹多种组合与左手打音、带音等技巧的组合演奏。在练习时,既可作为音乐小品赏玩,也可当成训练技术的练习曲。其二,是受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影响。进一步摆脱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束缚,不依常规,解放个性,返璞归真。从传统演奏技法上延伸出“反正弹”这一琵琶表现技术的崭新语言。这一“语言”是对琵琶传统演奏技法深层次的延伸,将传统的手指向外(即正弹),与过去很少大篇幅使用的向内弹奏(即反弹)相结合,并展示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甚至小指,不同手指正反弹组合或微妙或明显的音色对比。其三,是情感上的自然流露。即反对一切媚俗、夸张的哗众取宠的表现手法。提倡将情感以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提倡纯审美无功利性的音乐。放松心灵,把作者或演奏者的主观感受,通过乐曲这一媒介客观地传达给听众。例如,“田园篇”中的《天池》一曲,这首乐曲是作者在奥地利访问期间有感于当地的自然田园风光而酝酿创作的,全曲充满了旖旎的异国情调。慢板一个片段采用扫半轮与反半轮的结合技巧(即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反方向顺序依次轮指)模仿荡漾的水波,在听众面前展示出一幅湖面静逸,天鹅浮之其上的美景。而快板通过四二节拍、八三节拍等对比交替,又使得这幅美景图仿佛“活”了起来,使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琵琶是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而传统的民间音乐追求风格韵味,这一难题更需要演奏者多年的“弦外”功夫,去体会,去聆听,才能自然而然地信手而弹。
  二 求中和
  “中”在刘德海的美学体系中始终居于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他的论著《凿河篇》、《一字篇》中都有过论述。刘德海老师对传统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存有极大的兴趣,并进行相当的探索学习。他最为著名的“金三角”理论,即是在道教大家老子命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启发下形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庸之道,刘德海也主张“中”,但他的“中”并非照搬传统文化,并不与其雷同。传统文化的“中”指的是中间,大部分强调的是无个性无锋芒,以寻求事物的平衡为上上之道。而刘德海所提出的金三角“兼容——优选——鼎立”模式,是一种积极的以中为起点继而向两极扩散的发展型思维模式。它的构成主体三个方面既可独立进行,又相互依存。对多家之长兼容并蓄,继而去芜存菁,最终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独特风格(鼎立)。这一点在他的创作作品中明显得到体现。如《中外改编作品曲集》,曲集中包括中国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新西兰民歌《划船曲》、美国民歌《牧场之家》等,将这些在该国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以中国民族乐器琵琶的语言进行展现,不仅丰富了琵琶曲库,还具有一定的艺术趣味。这些作品立意简洁,歌唱性强,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刘德海本人称这些外国移植改编作品都是,“没有‘冲突’没有‘压迫性’的中和之声”。在演奏家出访某国时,演奏该国的名曲更能起到与观众拉近距离,更好地宣传我国民乐的作用。广义到文化、艺术乃至宇宙万物都可以走这样一条中和道路。在刘德海的音乐作品中,这条道路随处可见。音色以“中和”为基点。从中再选择虚实、明暗、深浅、浓淡、刚柔等种种变化。音乐处理上也以“中”为基点,以此再选择快慢、松紧、强弱、张弛等不同布局。
  刘德海老师的“金三角”理论体系体现在他所有的艺术创作中。步入古稀之年的他,始终执著于心灵、技巧与艺术三者的和谐;始终执著于音乐本身、演奏者以及演奏技术的三重契合。其在演奏技巧上的建树,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出其右。如在“人生篇”的《秦俑》一曲中,他以传统自然泛音与人工泛音为起点,创新了“假泛音”、“八度人工泛音”、“相把强泛音”等,最大限度、最多角度地展示了泛音这一技巧在琵琶这件乐器上的音响可能性。而在基础技法弹挑上衍生发展的“反正弹”组合技巧,更大胆更多样地展示了琵琶右手技巧的魅力,它进一步摆脱了表现手法上的束缚,不依常规,解放个性,返朴归真,恰是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与刘德海琵琶创新技巧于表达手法方面的不谋而合。   刘德海的“和”既是中和,亦是和美。他的琵琶“新古典”风格,就是用最“新潮”的音响记录最传统的人文精神。
  三 重意韵
  “意韵”一词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一个词汇。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各艺术门类都可以见到这个词汇。魏晋玄学指出:“意”代表的是一种象征。“意”是静态美,它所隐含的艺术底蕴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境界——写意性。与西方艺术体系的重写实性相对立。“韵”是动态美,所谓“气韵生动”也。“韵”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节奏、气息等方面来实现它、生成它。
  在刘德海的传统改编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于意韵的独到把握。古曲《陈隋》叙述了南北朝时期陈朝与隋朝的末代王宫中,宫女怨苦凄楚的命运。刘德海在其《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中将其注解为“动听如歌的叙事曲”。他以老一辈演奏家曹安和的演奏谱为蓝本,将这首传统曲目的美进行了再一次的深入发掘。例如,在引子之后第一乐段,刘将旋律声部以左手打、带音技巧为完全陈述手法,本该空闲的右手大指以大指指甲胶布抵于四弦,同时再运用其他手指弹奏出模拟木鱼的音色。更传神地诠释、渲染了乐曲的主题——古代宫廷中宫女寂寞清冷的命运。在武曲经典《霸王卸甲》中,刘德海用新颖的思维重新诠释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决战,并着重渲染了一代英杰项羽战败后苍凉又不失英雄气概的心境。在乐曲结尾处放松一弦,使其发出噗噗噪声,犹如卸甲时兵器碰撞摩擦发出的声音。最后在泛音上扫弦结束全曲,仿佛霸王自刎,宝剑仓鎯掉落时发出的声响,同时暗喻了项羽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悲壮命运。而在创作曲目《春蚕》中,刘德海运用新鲜的演奏技巧,来开发琵琶更多的音色潜能,生动地模拟了多种少数民族乐器。如采用调整右手轮指手型及入弦角度来模仿鹰笛苍凉的音色;采用右手弱奏(小指抵在琴弦根处,同时食指大指弹奏,使得琵琶的音色不再明亮)模拟热瓦普的音色。这些音色上的改变,使得作品的新疆风味更加浓重,异域风情得到进一步展现。刘德海以崭新的技术语言为媒介,从新的角度分别揭示了传统乐曲、创作乐曲中暗含的美学意味。将老曲新弹,新曲技巧创新,拓展了音乐语言视野与界面,他所追求的音乐审美新概念由此可窥一斑。
  四 尚童真
  儿童,是天真烂漫,不世故的代名词。以一颗质朴的童心所演奏出的音乐,更加纯洁,更加无邪。如今75岁高龄的刘德海依然保有一颗天真、善良、美好的童心。在他的琵琶世界中,真善美是他所追求的主题。他曾说:“赤子之心为真、善、美之源。”
  刘德海的音乐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自然平实,强调在心灵与精神的双重自由中,以质朴的童心去创造音乐,看待音乐。对不同类型音乐的内在气质,先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再以成熟的音乐素养进行归纳演绎。
  他曾说过,“佛曲音乐不是生命,不是微妙,实际上类似于儿童音乐与催眠曲,是非常平白,非常直率的”。他将自己的作品立意于整个广阔的自然大背景之下,一草一木,山水沟涧皆可拈来以琴咏之。赤子童心,清洁无尘,简单无世故,浩瀚人生,无限宇宙,刘德海将一曲曲寓意深远的乐曲以无暇的童心去追诉,将清洁无尘的赤子童心思维施展于他的技术创新工程之中。
  还有一些篇幅虽小,却精致巧妙的小曲,传统曲目如刘德海改编的《瀛洲古调》文板八曲与快板八曲,形象生动,闻之妙趣横生。创作曲目如“乡土风情篇”的《木鸭》、《滚铁圈》、《风铃》等。技巧看似简单,要演奏得逼真却实属不易。刘德海强调要淡化技术,认为纯粹炫技式的音乐仅仅是机械的运动。以一颗童心去捕捉“蜻蜓点水”的灵动,“寒鹊争梅”的轻盈,“云里雁”翻飞之态,“狮子滚绣球”的憨态可掬。绝不贪功喜大,错误地给童心加上负担,使得原本生动活泼的乐曲变得沉重笨拙,甚至“面目全非”。而篇幅长大,胸襟浩然的大曲,《天鹅》、《秦俑》等乐曲,则以一颗无暇的童心去追诉,这样的音乐更加感人至深。
  近年来在演奏中,刘德海摒弃躁、急、糙等一切不协和的音响,追求宁静、淡雅的音乐语言。演出中他多弹奏自己创作的《滴水观音》、《白马驮经》等“宗教篇”中的作品,而鲜见青年时代常演奏的《十面埋伏》等音响较激烈的乐曲。在论文中,他以“一”为出发点,以小着手,再发散思维,将“金三角”艺术思维反弹于琵琶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其著作《每日必弹》的结尾处,刘老师从挑选、保养乐器,到演奏心态、练琴方法等诸多细处,给所有琵琶爱好者宝贵而实际的建议和意见,这些经验之谈无疑是他多年积累的艺术思维。
  刘德海立足于个人,以独特的艺术视角,连接中国琵琶艺术之古老与现代,传统与革新,在生命的律动中发现美,挖掘美,实现美。从而成就了他狂放亦淡雅,脱俗亦沉厚的艺术个性。在他的音乐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和美学意味。刘德海为琵琶艺术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必将在中国民族乐器史上留下光彩粲然的一章。
  参考文献:
  [1] 李光华:《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 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近现代史资料(之六)》,《音乐探索》1995年第2期。
  [3] 刘德海:《凿河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4] 刘德海:《旅程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5] 刘德海:《流派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6] 凌海成:《中国佛教》,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7] 李淼、杨尚东:《佛禅大智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齐瑶,女,1982—,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琵琶、阮、柳琴演奏与教学,工作单位:烟台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赵蕃海纳万物的胸怀,沉静悠淡的心境,细密精微的观察,绽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赵蕃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洞察,对现实的关注,使其诗歌呈现出悲愤沉郁的艺术特质和深邃通透的审美风格。本文从白描凝练清新质朴;以文为诗含蓄内敛;古淡瘦劲虚实相生三个方面对赵蕃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阐述。  关键词:赵蕃 诗歌 艺术 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赵蕃(1143-1229),字昌父,一作
期刊
摘要 译者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时,应该从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的语用前提出发,在目的语中寻找语用前提意义对称的语言文化要素,尽量传递给译文读者接近或等值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语用前提 翻译 文化差异 信息等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传递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郭著章、李庆生,1998)。研究
期刊
摘要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此视角下对严复《天演论》译介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做出解读。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环境、思想环境和“学贯东西”的严复,得出严复译介的《天演论》是当时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选择的结果;然后从译者对译文文本、文体、翻译策略、译学理论和原著思想的选择与操纵,得出《天演论》是译者依据当时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做出选择
期刊
摘要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将翻译视作两种符号之间的转换。本文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在对像《圣经》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习语的翻译进行研究中,充分重视其指称意义以及语用意义,同时也考虑其在语言符号内部所形成的言内意义,并由此认同翻译的最高标准“信息再现”,所以运用此翻译法有利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圣经习语中的文化负载现象,从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 圣经习语 文化负载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刘姥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足见刘姥姥在书中的地位。评价理论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态度系统来分析“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刘姥姥话语的评价意义。研究发现: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善于运用鉴赏和情感子系统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意义,迎合了贾母等人爱慕虚荣的心理,构建了适宜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满载而归”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刘姥姥二进大观园 态度系统 评价意义 交际目的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红楼梦》前五十六回的“蒙”字被动式及其三个英译本中的对应翻译为语料,通过定量分析,对《红楼梦》中的“蒙”字被动式所体现的文化意蕴进行探讨,找出其使用规律,并对三个译本的英译特点进行描述,以现有语料及数据为依据,从文化层面比较分析三位译者对“蒙”字被动式的翻译考量,以便为翻译实践或翻译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料库 《红楼梦》 “蒙”字被动式 英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红楼梦》中金陵判词巧妙地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结局,既要把人物的性格、经历、命运和结局隐藏起来不泄露天机,又要呼应小说情节。金陵判词的翻译既要与小说构成互文结构,又要使读者产生互文联想,而互文性研究文本、作品、语言、文化、作者、译者、读者、评论者等之间动态关系,互为主客体,互为文本。  关键词:互文性 金陵判词 典籍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互文性与金陵判词英译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说为例,分析了评价理论视角下态度资源分布及其原因,挖掘了语言背后演讲者所传递的执政理念与价值道德观,揭示了演讲者如何通过评价资源进行人际构建、联络听众、有效表达自己的态度。本文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提高其对于政治演讲语篇的鉴赏与评价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态度资源 评价理论 政治演讲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系统功能语
期刊
摘要 在全民娱乐的时代下,音乐艺术成为了引领艺术创作的领头羊,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音乐艺术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还必须建设与大众娱乐环境所相互适应的创作环境。本文就大众娱乐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创作缺失做了简单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众娱乐 美学 音乐流派 精英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艺术创作的发展,从古到今的变异历程是由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期刊
摘要 陕北民歌“信天游”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独特的音乐形式,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它是黄土地上人民群众自己的创作。“信天游”作为一种长期根植于陕北社会历史土壤的艺术形式,内含丰富深沉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陕北人生活习性的写照,集中反映着民众的心理、情感和情绪,折射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意识和文化想象。笔者将以“信天游”的音乐特征、演唱形式以及取材内容为基点,通过对信天游中所反映的音乐特点以及与陕北人社会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