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掌背动脉皮瓣在急诊拇指修复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oll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报道带桡神经皮支的第二掌背动脉皮瓣的解剖特点以及在急诊拇指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自1990年以来通过36例成人上肢标本的解剖和测量,着重研究了第二掌背动脉口径、走向和分支及桡神经皮支的第二指蹼支支幅、分布情况与动脉走向关系等。

结果:

第二掌背动脉出现率100%,起始部外径平均1.3 mm。急诊拇指软组织修复16例,皮瓣全部成活。经2~3年随访皮瓣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与原位一致。

结论:

该皮瓣具有血管恒定,血供可靠,皮神经粗,感觉恢复完全。手术操作简便,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最佳选择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对门诊患者尿液培养分离病原细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指导临床抗菌药物选择,为门诊及社区尿路感染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间(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门诊患者尿液培养检验结果,对分离获得的主要病原细菌分布、体外培养药物敏感性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剔除相同患者的重复菌株后,共分离获得病原细菌1 1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91株(84.6%),革兰阳性菌181株(15
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必备条件。随着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逐渐增多、透析龄延长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比例逐渐增加,血管通路的建立、使用和维护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能否建立并维护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期,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所属"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KDOQI)"发布了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的2019年更新。该指南在理念和策略上较2006年更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为预测和改善儿童HSPN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住院HSPN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患儿预后分为完全缓解组及持续异常组。结果(1)共纳入108例HSPN患儿,男73例,女35例,发病年龄(9.5±2.8)岁(5~16岁),自初次就诊于本院至末次随访时间间隔2~131个月,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TIPE1)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动物模型及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12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接受20 mg/kg顺铂单次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单次20 mg/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5 d后处死小鼠并留取血清和肾脏标本。检测Scr、血BUN水平;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含有细胞特异的蛋白、脂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外泌体在DN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外泌体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包裹性腹膜硬化症(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EPS)是腹膜透析患者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肠梗阻,腹膜超滤功能下降,腹膜弥漫性增厚、硬化、钙化或包裹小肠,致广泛的肠粘连和肠梗阻。EPS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主要见于接受长期腹膜透析者及有反复、严重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病史者。我们报告一例因主观因素延误诊疗导致的EPS病
目的分析用腹膜透析(PD)治疗并脱离透析的急进性肾炎(RPG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诊断并接受PD治疗的RPGN患者临床资料,入选者原发病因包括狼疮肾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及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所有入选者均脱离透析及肾功能恢复。按照脱离透析时间分为早期脱离透析组(维持PD时间≤18
目的探讨IgA肾病无创早期诊断模型(Nomogram模型)的构建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0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期间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712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gA肾病241例,非IgA肾病471例。按病例纳入时间分为训练集(n=426,其中IgA肾病156例,非IgA肾病270例)和验证集(n=286,其中IgA肾病85例,非IgA
期刊
目的:为临床应用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标本和2例墨汁灌注标本,对旋髂深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段、分支分布、吻合以及旋髂深动脉各段的外径和长度及其供应髂骨的范围进行详细的解剖观察。结果:旋髂深动脉解剖位置恒定,外径约为2.8±0.4 mm,分別在腹股沟韧带上方(48.3%)、后方(37.5%)和下方(14.2%)发出。可分为腹股沟段、髂嵴内段和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