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词语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oe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初中语文教学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基本的词语教学却逐渐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因为词语是语文的基本单位,词语掌握得越多、越熟练、越灵活,对于阅读和写作越是有利。新课改背景下,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音、形、义,并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掌握词语的用法,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结合课文教学词语。
  我们说重视词语教学,并非单独把词语作为一个单元生硬地来教,而是根据词语的规律,结合课文分散地来教。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课文不可能撇开词语。词语教学结合课文进行,就是所谓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才容易领会词语在文句中的作用,因为有许多词语,在句子中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有着自己特有的含义,词不离句地解释,既可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又可帮助学生懂得有关句子运用这些词语的作用。这祥做,既省时,又有效,学生学得有兴趣。当然作为一个词语本身来说,它又具有多方面因素,怎样才算掌握了一个词语,可以从词语本身的各种因素去研究,以便确切地了解一个词语的音、形、义,以及如何运用。研究一个词语,首先应知道词语中各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再了解它的意义。方块汉字不象拼音文字那样有读音标志,所以容易读错;汉字形体有的极相似而易混,所以容易写错。有些汉宇还有许多义项,所以理解起来,更应细致辨认。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慢慢渗透,逐步培养。
  二.多种方法解释词语。
  学习词语肯定离不开解释,解释词语常用的办法是“释义”,即按照词典的解释,写上或讲出它们的大概意思。教材上的不少注释,都是用的这种办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采取多种方法解释。一是拆字法,就是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则,从字的形体构造特点上解释词语。如“发闾左适戍渔阳”的“戍”,解释为“守卫”,因为它从“人”从“戈”,一个人拿着武器,以此作为“守卫”的意思。二是抓点法,就是解释词语的重点字。有些词语,从整体看,意义不难理解,但往往对组成词语的某些词素缺乏认识或理解片面,那么,解释这样的词语,就必须抓住重点。如“走马看花”的“走”字,“狐假虎威”的“假”字等等。抓住了这些重点,整个词语的解释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是联系法,就是新旧联系。有些词语,教学有关课文时已曾接触,但意义有差别,可采用新旧联系以加深印象。如《狼》中的“止有剩骨”、“前狼止”、“止增笑耳”,都有一个“止”字。教学时注意联系,就可以清楚地区别其异同及相互的关系。四是偏旁法,就是利用偏旁举一反三解释词语。有些词语,由于偏旁相同,意义相关或相近,如“险”、“阻”的偏旁,原是从“阜”,“阜”本为“小土山”。以此作为偏旁的字,大都与高、陡有关,如陇、陂、陉、陟、陔、降、陨、陵,等等,可启发学生类推解释。此外,直观法、比较法、换词法等都可以用来解释词语,帮助学生理解。
  三.熟练灵活运用词语。
  要真正地掌握词语,必须通过写作实践等手段来熟练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完成。一是要教给学生区别词性,识别一个词的词性以后,便于造句。因此,对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还是应该让学生了解。二是要学会对词语进行比较。例如有些词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细细比较却有细微差别,通称同义词或近义词;有些词语意义相反,即反义词。辨别词语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对一个词语理解得更确切,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很大帮助。三是要学习和研究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些词语含有褒义,有些表示贬义,有的则是中性。有时为了讽刺,还故作反语。词语用得恰当,可以加强句子的表达力量。四是要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运用词语。譬如,学校正在建设教学楼,就可以让学生努力写出工地上的用具名称,然后找出相应的动词;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学校菜园里的蔬菜也随之变化,则可引导学生经常仔细观察,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然后再研究形容词的运用,如“鲜嫩、甜美、水灵灵、香喷喷”等等,这样进行词语使用练习,可能比单纯解释,或规定一段文字必须采用哪几个词语要来得科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词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实际,更加扎实有效地进行,而不是忽视或放弃。
  张世成,教师,现居山东莱西。
其他文献
摘 要:问题设计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提问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摆在初中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力图寻找到有效问题设计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63-1  一、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