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质量通病及控制对策分析

来源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kn_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社会经济及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建筑的智能化配置越来越丰富,智能化工程施工成为了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受到行业经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存在着一些质量通病。本文阐述了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基本内容及特征,分析了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质量规划及相关施工管理目标,分析了当前相关领域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并针对这些质量通病对控制对策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考察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野生资源的地理分布、种群特征、群落生境及人工栽培现状,为促进鸡血藤药材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调查、实地线路及样方考查相结合的方法,记录和分析密花豆野生种群分布地的海拔、经纬度、坡度、坡向、光照、水源及伴生植物等群落生态环境数据以及植株生长状况,实地调查栽培种群的种植模式、种植规模以及栽植技术等信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合并抑郁患者负性情绪、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总计纳入68例脑梗死合并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时间为2020年4月~2021年9月,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等分为两个独立小组(即试验组、对比组),每组均有34例。试验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组仅使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负性情绪评分及满意度。正态计量资料以t
目的 对比经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高龄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凌源市中心医院诊治的82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对比2组的手术情况、心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
由于人们的审美理念会依据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产生阶段性的选择倾向,所以,其会自然而然地创就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审美精神,即"时尚"。以极具时尚特色的"时尚箱包"为例,它不仅能充当人们的生活用品,还能充当装饰生活的艺术品,更能象征人们的身份地位,时尚箱包"必将是时代崇尚的产物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时尚箱包,本文从"时尚箱包造型设计的相关论述"入手,探究了时尚箱包装饰设计的相关概念,以及对时尚箱包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在评估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儿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54例AE患儿纳入研究,均接受fMRI扫描,对比病灶区和正常区fMRI参数差异及不同预后患儿fMRI参数差异;建立ROC曲线,分析fMRI参数评估患儿预后的可行性。结果:患儿病灶区ADC、rCBF、CHo/NAA、Cho/Cr水平均高于正常区,而NAA/Cr水平低
随着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学界对非遗保护专业的讨论重心从“是否要建”转换到“如何建”上来。文章以我国现有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思想及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先实践感性认知,再归纳总结理论”的新思路;以非遗代表性项目染缬技艺为突破口,将其
氧化钇稳定氧化锆热障涂层(YSZ TBCs)综合性能优异,是当前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热障涂层。传统的YSZ TBCs难以在1200℃以上长期服役,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其性能。简要介绍了YSZ TBCs的发展历史,重点从掺杂改性、结构优化、工艺优化等方面对YSZ TBCs的性能提升途径进行了综述,最后根据YSZ TBCs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以海南省屯昌县枫木林场3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槟榔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槟榔人工林地下部分0~100cm土层中根系碳储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0~100cm土层中,槟榔人工林根系主要集中在表层(0~30cm),且根系生物量随土层的加深而显著降低,表现为:成熟林(1244.26g·m-3)>中龄林(993.26g/m~3)>幼龄林(658.59g·m-3);随林龄增长,根
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收入的提高,箱包已经脱离了原本的工具作用,成为彰显个性和品味的重要载体,于是箱包在造型与结构上也开始了不断的创新,力图以打破原有的造型和结构规则获得消费者的肯定和追捧。本文将从造型与结构上的创新性,探讨当代箱包设计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必须加强非遗体验,注重实践环节,从而使学生不仅在认知层面,更在情感、精神和生命体验层面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