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几到刘辉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_w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几就是刘辉。
  表面上看,从刘几到刘辉,只是换了个字,改了个名字,但如果翻出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就不仅仅是换了个字,改了个名字那么简单的事了。
  话得从唐宋古文运动说起。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以及宋代所主张的以提倡古文和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为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有着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双重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唐代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和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其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大文化运动。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主要代表,上述八人史称“唐宋八大家”。
  由唐入宋,宋初,文坛上先后涌现出三种流派,分别称为白体、西昆体和太学体。最早的是白体,这是一种以仿学白居易诗为主的流派,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此流派始于宋太宗朝,盛于宋真宗朝,至宋仁宗朝前期余波尚存,后来被“西昆体”替代。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此派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主要代表,当时,他们三个人在皇家图书馆——秘阁工作,他们既不满白体诗的浅切,也不满晚唐体的枯寂,提倡学习李商隐,主张诗歌语义要深邃,词章要艳丽,用典要精巧。大约在1008年(宋真宗朝)左右,他们将以杨亿为首的十七位宋初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汇编成《西昆酬唱集》,西昆体因此而得名,名以西昆,主要取意昆仑之西群玉之山为帝王藏书府的传说。西昆体是晚唐五代诗风的延续,从艺术形式看,大多师法李商隐,但又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从思想内容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被当时主张复古的石介视为诗坛怪象而加以攻击。后来欧阳修、梅尧臣等开创新的诗风,西昆体才渐渐衰歇。第三种是太学体,西昆诗人一味模拟并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辞藻,这种行为激怒了当时在太学做讲官的石介,石介视西昆体和西昆体诗人为冤家寇仇,他猛烈抨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卖弄花草,淫巧侈词,浮华篡祖”,提出了“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的论调。石介的论调在当时数量众多的太学生中影响极大并最终形成了“太学体”。可是,太学体在对浮华淫巧的西昆体批判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太学体的文章呈现出怪诞、诋讪、流俗、猥琐的特点,既无古文的平实质朴,又乏骈文的典雅华丽,一味以断散拙鄙为高,完全与骈体文唱对台戏,因此并不值得称道。但是,由于太学生人数众多,太学体一度成为古文运动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后一个障碍。
  话题回到刘几。
  1031年(宋仁宗景祐年间),刘几出生在江西省铅山县的陈坊乡沽溪地方,陈坊地处武夷山脉深处,背后就是著名的武夷八关之一的火烧关,陈坊河源自武夷,蜿蜒北流,汇入信江,直抵鄱阳湖而至长江。唐宋至明清,雄踞武夷山北麓的铅山县不但风光秀美,还是中原通往闽地的主要通道,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不但如此,铅山县还一直是个富庶之地,境内铜、纸、茶三大产业为全国之最,富裕的铅山人还高度重视文化,铅山是全国少有的经济与文化都很繁荣的县域。这么说吧,拿今天的说法,叫“百强县”,当时的铅山县,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当之无愧的百强县,甚至可能跻身前十强。刘几出生在一个并不贫穷的家庭,虽然年幼时即父母双亡,幸而家中积蓄不薄,生计不成问题。他由祖母抚养长大,刘几天生聪颖,过目不忘,儿时便能赋诗,人称神童。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稍长即慷慨离乡,到处拜师求学,当时的刘几受太学体影响甚深,二十多岁时,他居然成为太学体的领袖人物,成为声誉巨大的海内名士,响应者云集,追随者众多。此时,欧阳修已经是全国的文学领袖,他对佶屈聱牙、辞意晦涩、专玩古书里生字僻词的太学体可谓深恶痛绝。1057年(宋仁宗嘉祐年间)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一直在推行诗文革新运动,提倡平实文风的欧阳修正好借科举选士之机打击西昆体余焰和太学体文风。这一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除了刘几外,还有苏轼苏辙兄弟,有曾经名落孙山的曾巩,哈哈,居然还有来给两个儿子做陪考的苏洵。那一年,刘几26岁,苏东坡20岁,苏辙才18岁,而曾巩已经38岁了,至于两个儿子的爸爸苏洵,再过两年就步入知天命的年岁了。
  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古奥,十分别扭,意思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欧阳修一看便说:“瞧着别扭得紧,这一定是刘几的文章。”于是就着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接续道:“秀才剌(音同“辣”,意为乖张),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后来开封一看,果然是刘几。当然,欧阳修也有看走眼的,就是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看到一份极好的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虽然这种文风需要大力鼓励,但毕竟是“自己人”,为了避嫌,就把这份卷子取为第二,未呈报皇帝钦批状元。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害得苏东坡与状元失之交臂,最后皇上钦点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叫章衡的人为状元,这位章状元是福建浦城人,跟我的家乡江西广丰隔壁,我常去浦城办事,也算是小沾了一下章状元的文采遗风了。当然,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的三苏与曾巩等一大批名士也在这次考试中进士及第。历史真的会开玩笑,玩笑一是唐宋八大家居然没有一个是状元(虽然个个都有状元之才),甚至有人还要读补习班,比如曾巩。玩笑二,一家三父子居然同科进士,连来陪考的爸爸都忒厉害。玩笑三,唐宋八大家要么出一家,要么集一地,你瞧三苏为一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都是江西人,而且三苏都是欧阳修门生,按这个学派师门计,唐宋八大家的六家都是文学的江西帮了。
  虽然这次科举考试阴差阳错,怪事不少,笑点甚多,但不管怎么说,欧阳修革新古文运动的目的还是达到了,他通过这次科考,徹底地浇灭了西昆体余焰,同时也沉重地打击了以刘几为首的太学体文风。   再来看看落第后的刘几。
  刘几当然知道自己为什么落第,名落孙山的刘几,铺盖一卷,豪迈地说一声:“回家去,状元给我留着,待我下次来取也!”他居然没有丝毫气馁,其实,随着年纪渐长,刘几已经认识到太学体的缺陷,只是一时之间难以完全改变,他借着这次科举的失利,全面彻底地反思了自己的文章与人生,最终得出结论:欧阳修是对的,诗文革新运动是正统,也是方向。因此,他回到江西铅山老家,在陈坊乡一处名叫清风峡的地方结庐苦读,并一改以往舍近求远、高谈阔论、不务实际的毛病,彻底告别了太学体文风。文风一变,他的人生与价值观跟着发生变化,他在精研苦读的同时,开始关切国事,体察人民疾苦,写出《登龙山赋》等一批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诗文。当然,他的志向并未改变,立誓要考个状元,他在清风峡的崖石上大书“魁星状元”四个大字以激励自己,清风峡如今又名状元山,后来寓居铅山的词宗辛弃疾还专门吊唁过。
  按今天的说法与做法,我们真该为此时的刘几狠狠地好好地点上三十三个赞了。
  两年之后的1059年,宋仁宗在崇政殿以《尧舜性仁论》为题试礼部贡士,又是欧阳修受命任御试考官。他知道刘几和一些他曾经痛批过的太学生又来考试了,因此,他在考前就放出风声:“除恶务本,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但他却没有想到,因为作为太学体领袖的刘几无论是思想还是文风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他的太学体粉丝们也同步发生了转变。果然,在阅卷时,欧阳修居然看不到一篇文章是太学体的,嗅不到一丝太学体的气息,他还在纳闷:“难道这些太学生们都没来参加考试?”他在沉思之际看见一篇文章中有“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凶之诛”的句子,他拍案叫好,大加称赏,擢为第一,并向仁宗推荐为状元。仁宗看后,也连连点头叫好。启封后,见作者署名为刘辉。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者,刘几之易名也。”欧阳修愕然良久,转而赞许说:“此文辞善道明,实为难得。”
  我们知道,革他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刘几曾是一呼百应、八面风光的太学体领袖,他要亲自从神坛上退下来,何其难也!从之前的刘几,到此时的刘辉,刘几的变化是质的变化,是脱胎换骨的变化,他的文风、学风、处世之风已经实现华丽的转身,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太学体的领袖,他的变化使得太学体文风迅速削弱直至消亡,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几的变化配合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即诗文革新运动),使北宋古文运动快速地进入高潮阶段,并最终由苏东坡为领袖的一批人所集体完成。
  高中状元之后的刘辉被任命为河中节度判官。不久,因祖母不服当地水土,刘辉上奏恳求解官归养侍奉祖母。朝廷准其移任建康(今南京)任著作郎。1062年(宋仁宗朝)刘辉的祖母去世,刘辉以嫡孙再次奏请解官“承重服”。居丧期间,包括文风已经转变的太学生们在内的四方士子纷纷前来铅山陈坊从学追随,应接不暇的刘辉特地造起馆舍接待这些学子。他大开讲堂,全力推崇诗文革新运动,教谕四方学子不但文风要实,更要关注家国大事,体贴民生苦疾。在讲学的同时,刘辉写了许多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诗文,名《东归集》十卷(今不存),此时,刘辉的民本思想已经完全形成。他将视野转向民间,为族中老弱病残者有所养而置办了田产,做了许多为民的实事。但非常可惜的是,1065年(宋英宗朝)三月十三日,仅34岁的刘辉病卒,葬于江西省铅山县陈坊乡的沽溪边。
  历史无法假设。
  如果我们假设刘辉没有英年早逝,假设刘辉多活三十年,那么,我想,以刘辉状元之才,以刘辉能够成为太学体领袖的天赋,以刘辉能够正视自我,自觉加入诗文革新运动的可贵品质,我们今天所称颂的唐宋八大家,或许会有刘辉的一席之地,或许会改称“唐宋九大家”。
  从刘几到刘辉,时间是两年,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古文運动的意义,就不仅是两年那么简单了。
其他文献
1958年,谷文昌书记带领东山县人民种下20多万棵木麻黄,在当年的倒春寒中大部分冻死,只存活9棵,但他看到希望,继续带领人民植树治沙,终于绿化全岛。  雄视百代丰碑,八闽大地东山府。一年四季,风沙苦旱,君流泪处。种草固沙,造林万亩,祁寒蒸暑。赞木麻黄挺,仅存九棵,绿海岛,环田圃。  大地渡槽托举,海堤修,千帆旗鼓。精卫填海,通途天堑,人民齐聚。竭虑殚精,田头席地,民心相许。政声人去后,谷公先祭,伴
谈到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郭沫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失事求似”原则。所谓“求似”,指的是作者要尽可能地在作品中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历史的精神;而所谓“失事”,则是允许作者可以发挥历史的想象力,根据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需要,虚构一些“和史事尽可以出入”的情节。正因如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马振方说,“长篇历史小说不是故事的河,而是生活的海,内容必须大量虚构”,同时又必须“特别正视历史,熟悉历史,注重‘
一过完1974年春节,学生就变成了社员,我又回到自己的山乡。队里没有亲戚,父母不在身边,一人参加劳动,遭遇可以想见。  削草是个轻便活,开始这个也不会。一锄头下去,“叮”一声弹起,手心麻到手臂,锄头不听使唤,就会削掉庄稼。我仿佛成为杀人凶手,立即遭到几个人的责骂,冷硬得像一块块石头飞来。骂得我杵在地里,不知如何是好。“谁都有个初来晚到,谁都有个手生手熟!”一个女声突然响起,声音不高但正气凛然,是她
老家靠近苏州黄埭镇,接近苏州口音,喊伯母为娪嫚。好婆在世时,二伯父总是在大小年夜,携着娪嫚和两个儿子,从苏州匆匆赶回老家过年。   苏州到老家,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为轮船。一天一班,起发苏州平门,终点是梅村。中午11点半起锚,一路停靠陆慕、蠡口、黄埭、方桥、后宅等诸多的码头,到属于鸿声镇的大马桥码头,已是夕阳西坠的傍晚。   苏州娪嫚回来的日子一旦确定,大伯父便牵头安排去接船。几家小孩都尾随大人,
明代文学家屠隆写有一首《太姥山歌》的七言古诗,副题为“为史使君赋”,中有“史君丰骨本神仙,五马专城出守年。天教太姥属封内,应与名山旧有缘”句,不免使人好奇,“史使君”何人?他和屠隆是什么关系?他们与福建省福鼎市的太姥山又有何因缘?  “史使君”,姓史名起钦,字敬所,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十九年(1591年)出任福宁知州,“使君”就是屠隆对他时任福宁知州的尊称。
2016年5月27日,是5月最后一个宝贵的周末。这样的日子,本该属于阖家团聚、共享欢欣的温馨时刻,却被他“移作他用”,奉献给了那个熟悉而繁忙的路口,成了他再次履行庄严使命的神圣时光。  清晨7时许,恰逢上班高峰,在江苏昆山市陆家镇童泾路与312国道交叉路口,如潮的人浪,似水的车流,穿梭来往。橘色的烈日下,有个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目光炯然的中年男子,身穿红马甲,手执小红旗,时而做着手势,时而吹起口哨
众所周知,要想成为一个专业的美妆师,少不了刻苦的练习,自然还得有人充当“小白鼠”练手。  看着姐姐刚化完妆那美美的样子,我心里直痒痒。我长大以后也可以化妆臭美,不如现在就找个人练练手,以后才好当一个受人欢迎的专业美妆师。嗯,说干就干。我找来弟弟,不怀好意地问他:“老弟,想不想玩姐姐新买的画笔呀?可以用来给你的画本上色,色彩可鲜艳了!”  “想!”弟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那……我先给你打扮打扮,
尿急醒来,天已透亮。  起身一看,床那头的父亲竟不见了。我不禁有些着慌,甚而有种想哭的感觉。  推开房门,对门即是山,一时间我居然找不到出去的路了。父亲的房间在屋后的方向,昨晚黑灯瞎火也没注意是怎么进来的。屎尿逼得急,我急急撕下两张作业纸却不知去哪里解决。碰巧,旁边屋门口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在摆弄着一盏矿灯,我便走了过去。我有些紧张,有些胆怯,有些结巴,但总算把“请问厕所在哪里,怎么走?”这句话说出
谁能想到母女两代人的经历竟会如此相似1  1937年,我的妈妈因为不愿忍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统治,悄悄离开了父母家庭,告别了从小生长的天津市,怀揣着到解放区去继续完成学业的梦想,经过千里跋涉奔赴陕甘宁抗日根据地首府延安,成为陕北公学的一名学员。那一年,她16岁,在延安,她把自己的姓名改为于虹。  1968年,跟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我也离开了从小生长的北京城奔赴陕北延安,落户在延长县黑家堡
“大清早儿带小铲,拉着小孩儿四边儿转,卖了黄花换糖串。一年四季不停歇,走街串巷捡破烂儿……”这首顺口溜儿,是村子里的人专门为精明能干的桂琴姨编的。   五月的田间,开满了“黄黄苗”(蒲公英),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植物,镇上有好多地方都集中收购。晒干的两毛钱一斤,刚挖出来的就八分钱一斤,所以,每年孩子们都會跟着桂琴姨到处挖“黄黄苗”,为自己攒些零花钱。桂琴姨是跟我们父母同辈的人,没有一点儿家长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