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土掌房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tt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彝族在我国西南地区是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云南地区,彝族土掌房建筑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地域环境中也是既相互联系又有稍许不同的。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以云南省建水县苍台村为例,浅论云南彝族土掌房建筑在传承保护事业中的发展。
  关键词:彝族;土掌房;传承保护
  一、苍台村的概况
  (一)历史源流
  苍台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官厅镇。这座传统的古村落依山而建,是国家首批传统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苍台村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初期,它联系着红河江岸的元阳县及红河县。随着彝族纳楼土司的兴盛,苍台村成了建水与红河南岸之间粮食运输的重要驿站,又因村庄坐落于半山腰的平台之上,因此得名“仓台”,意为存放粮仓之地,后逐渐书写为“苍台”,在这里居住的多为彝族尼苏人,有两百多户人家。因其传统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等受到建水地区汉文化影响,当地民居表现出汉族与彝族交融的独特民族特色。
  (二)苍台村落的地势条件及布局
  1.地势条件
  苍台村海拔1350米,村落分布在哀牢山向阳山腰的一面坡地,俯瞰红河江,每一户的土掌房都随地势坡度呈阶梯式分布。由于海拔高,冬季寒冷风大,夏季炎热紫外线强,所以营建隔热性能好、防风性强的土掌房就是这里的尼苏人所想出的对抗方法。
  2.村落布局
  苍台村的土掌房多是独栋的厚土坯墙,由上至下层层垒叠而成。这家晒谷物的平台晒场便是下面一家的屋顶,左右同高度跨街道的土掌房在屋顶之间也会建一个类似过街楼的廊桥建筑,这样上面既增加晒场的面积,下面又不阻碍街道,雨天又能让行人避雨。在这些同高度的土掌房大门外就是一条横贯村落的街道,房子间的间隙即为纵向斜坡街道。整个寨子由上至下、左右纵横连成一片,形成了斜坡上依山顺势而建起来的土掌房建筑村落。
  二、土掌房建筑的特点
  (一)分季建造,就地取材
  因村落闭塞的地理位置,无法从外面运送建筑材料,尼苏人便以石为根基,就地取材来修建房屋。建造土掌房的首要建材便是土基(即土砖),土基砌墙就是土掌房最大的特点之一。土基取材于水田,在作物收割之后将水田的水放干,在泥塘上来回揉踩、摔打,并加些干草在泥土中,来增加泥土黏性。然后将泥土放入模具拍打成型后脱模,制成一块长45厘米、宽20厘米、高20厘米的土基。土基制成后至少要风干半月,由于正月元宵过后西北风较强,这对土基的风干不利,容易导致土基炸裂,因此打土基最好是在农历腊月间就完成并风干。进入冬季后,就可以建造房子。土掌房的建造必须事先准备好木材,包括房的圆柱、梁、撑木、搭木、楼板、皮柴即松木柴。按照正房(即楼房)中间为堂屋,左右各一间卧室的布局,一排需要3根柱子来支撑,整个正房就需要12根柱子来建造,另外的耳房(即偏房)所需的柱子还要另算。
  (二)冬暖夏凉,适应性强
  彝族村落的选址讲究坐北朝南向,多坐落山顶高坡处,故冬季温度低寒风大,夏季干燥炎热。所以在土掌房基本搭建完之后,屋顶的浇灌则先用皮柴在房梁之上铺满一层,然后加一层松草铺匀,接下来用泥巴糊上封顶,最后用20~30公分厚的一层干土来锤踩压实。这样形成的墙体和屋顶比一般的砖房要厚实许多,具有很强的隔热性。冬季的寒风不易渗透进来,屋内的温度能够较好保存;夏季屋外炎热的高温被阻隔在外,太阳也照不进去,屋内清爽凉快。这样冬暖夏凉、适应性强的特性,极大程度体现了传统营造工艺的绝妙和彝族人民的生活智慧。
  (三)装饰古朴,保持土墙本色
  彝族的宗教信仰处于原始宗教的状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这也表现在土掌房的建筑装饰之中。土掌房外部表面依然保持土胚搭建的土墙本色,屋内墙面继续用和水的泥土来糊面。内屋房梁和木板墙结构外露,没有过多的木雕刻画装饰,基本保持原木色,部分家庭会将木板墙刷红。彝族的土掌房内,几乎每家都会设一个火塘,是彝家人用来取暖和炊煮的。除此之外,由于房屋建造中用到大量木材,所以当地水汽湿度较大时,房梁、房柱等这些木材容易受潮,常此以往便会腐烂倒塌。因此火塘又起到了起到干燥祛湿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烟火熏染,内屋泥土色的墙面或木板墙面渐渐熏黑,久而久之木板墙面变成了黝黑的亮色,尼苏人认为墙面越黑,代表家族越兴旺和土掌房越坚固。屋内装饰没有过多色彩,整体既简单又古朴,有装饰韵味,同时散发着生活气息。
  三、土掌房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个地区的房屋建造工艺和居住文化,通常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精神文明的。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就囊括了彝族在漫长的历史更替中形成的传统文化理念和民族文化心理,不仅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观、生存观,还能影响到民族的宗教信仰。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土掌房依山顺势建造,在村落的村口或村后会栽种一片龙树林,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木,被视为保护村落的神明,维系着村落的兴旺发达。同时,苍台村位处彩云滇南,气候温暖,春季南迁的候鸟大多喜爱来这搭窝安家,每家土掌房堂屋内的房梁上,几乎都会有一到两个鸟窝。人们并没拆掉鸟窝,即使它会让堂屋里处处沾鸟粪,他们认为鸟窝的存在代表这个家温暖有人气。这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不仅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诠释了彝族崇尚自然的宗教观、生存观等。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文化在某一程度上,也符合当代建筑美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二)反映彝族人生活生产的民俗风情
  土掌房正房楼的屋顶既是生活娱乐场地,又是谷物晒场,屋顶上会留一个杯口大小的洞,由管道连接通向屋顶下二楼的粮仓,这样晾晒完的谷物就可直接扫向管道进入粮仓里面储存。土掌房的耳房,一般有厨房和牲畜圈,耳房和正楼房的中间会弄作一个天井。正楼房的一层居中为堂屋,堂屋中设有火塘,由于彝族人多居高寒山区,冬天全家人就围坐在火塘周围,商量家中的大小事情,可以说彝族人的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以及宗教活动都离不开火塘,这也体现了彝族人崇尚火的信仰,他们认为火能驱赶一切鬼邪。因此火塘的设置对于彝族土掌房来说是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的。这些民俗风情将彝族人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全部联系在了一起。   (三)汉彝文化的融合
  明清以来,随着改土归流制度的实施和大批汉族的涌入,汉族的风俗礼仪也渐渐渗透进各个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彝族的土掌房也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工艺,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房屋外观为彝族样式的土胚墙体,在内部的房屋布置上,在正楼房的二楼中间设立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牌位及灶神的祭祀台,其摆放和祭祀礼仪与汉族几乎一样。同样,建水著名的汉族传统民居团山张家花园内部分房屋也是瓦檐的土掌房。这些吸收了汉族文化礼仪和彝族民居建筑特色的方式,不仅是汉彝建筑文化交融的典型,更是民族融合的表现。
  四、苍台土掌房建筑的保护规划现状
  近年来,当地部分家庭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由于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意识,所以在相关的保护条例发布之前,核心区内有几家土掌房已经被拆,新建成了新式砖房。2012年,当地政府先后编制了《建水县官厅镇苍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建水县官厅镇苍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整体规划和保护苍台古村落的自然、历史、人文环境,保存并保护传统土掌房民居建筑和古村落的设计布局。对于核心区内需要新建砖房的家庭,可在核心区外的地方另辟新地,在不影响古村落整体风貌的条件下进行新房建造。对现有的核心区内砖房家庭,劝说并援助其对砖房外观进行改造恢复,尽量与土掌房外貌保持一致。但这对于依靠农务收入的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件损失较重的事情。因此,其中有很多矛盾问题有很多需要进行仔细考量。
  五、结语
  土掌房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受汉彝民族融合的影响,其建筑设计文化产生出了微妙的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滇南汉彝文化融合的历史产物,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人文价值。云南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遺产种类繁多,民族特色浓郁,但是对其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不集中、研究浅等问题,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1]温泉.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15.
  [2]金鹏.云南土掌房民居的砌与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3]陈柳,郭鑫.试论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以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为例[J].枣庄学院学报,2011(3).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提倡和重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历史街区的文化观光和体验旅游备受瞩目。文章以泉州西街为例,应用魅力工学之评价构造法探讨消费者对于西街的认知与偏好,并分析西街的魅力属性,归纳出西街的魅力因素主要包含地域环境、建筑外观、建筑材料、空间氛围感知、室内规划等五大方面,同时提取出其具体事项的特征与情感因子。研究结果可作为后续西街文化空间设计师或经营者加强与改善经营模式的参考依据,吸引游客观光,提
期刊
作者简介:   周靖淋,湖南科技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   全花,湖南科技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   黄子豪,湖南科技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戴雪原,湖南科技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期刊
作者简介:   吳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期刊
作者简介:   秦丽,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傳统艺术时尚化表现研究。
期刊
作者简介:   杨铮,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表现。   基金项目:本作品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活垃圾治理视角下《旧物改造》社区教育立體教材的开发研究”(2019SJA1205)成果。
期刊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本作品获“融出新意 创出未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文创设计大赛入围奖。   设计说明:围绕湖州“两山理念”“诗意中国”展开设计,绿水青山产出好茶,让人民自富的同時重要的是保护好绿水青山。基于此核心思想,融入《桃花源记》的相关元素,体现返璞归真、适时淡泊、静归自然之意。
期刊
摘 要: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载体,商业综合体的空间可持续发展设计也随着商业定位类型的细分而日益完善升级。在该领域,我国相较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且关于商业综合体空间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切入点多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角度来阐述。文章在扎实清晰的理论基础上对无锡这座江南经济发展前沿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进行研究,从商业综合体的定位类型着手,阐述其相关概念和特征,对商业综合体空间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期刊
摘 要:谈起高密度城市中的村落保护,不仅面临诸多由环境灾害引发的现实问题,还有城市更新设计、旅游项目开发与村落保存、生态保育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让村落活化,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园艺疗法为切入点,对历史环境、村落现状、城市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西贡盐田梓村的修复项目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园艺疗法;可持续规划;城市更新;盐田梓;香港  一、研究背景  
期刊
摘 要:随着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酒店式住宿体验,民宿行业应运而生,其中,具备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宿日益备受青睐。以地域文化为背景,通过济南曲水亭街民宿改造项目,提出“修旧如旧,保护文化资源”“文化创新,体现精神内涵”“休闲体验,营造人居环境”的设计原则,并以功能空间重构、主题特色打造、地域元素提炼的设计策略进行设计实践,总结出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宿的方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
期刊
作者简介:   章文,碩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黄楚峰,硕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