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教育要有中国视角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11574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许多人出于对国内教育的失望,把目光投向外部,非常推崇国外特别是美国的教育,经常建议用美国的教育模式取代现行的教育模式。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值得他人学习借鉴的地方。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教育成功取代欧洲,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学生,自有其非比寻常之处。但我认为,推崇应当建立在真实了解的基础上,借鉴必须依赖于本国具体国情。否则,单纯盲目的移植必然会导致南桔北枳,而且会丧失宝贵的时间和信心。
  美国学生不太用功读书?
  据说,有些人去美国的中学转了一圈,得出结论说,美国的教育是快乐教育,学生不做作业,课业负担很轻。而我们的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每天睡眠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降。因此,中国的中小学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学习时间,难度应当尽可能低,课本应当尽可能薄。尽管我不懂基础教育,但我却接受过基础教育,我总觉得这个结论违背了基本的常识。我们每个人很小的时候都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没有人能轻轻松松成功。世界上怎么可能有付出很少却收获很多的事情呢?天上怎么可能白白掉馅饼呢?后来经过实地考察,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美国的学校分为私立和公立两种。在最好的私立学校,学生学习的辛苦程度一点也不比中国学生轻,他们每天也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学校里的竞争一样很激烈。但是质量比较差的公立学校就完全不同。那里的学生是比较轻松的,竞争压力也不大。看来,有些人考察的可能只是美国的公立学校,就匆忙得出了片面的结论。此外,美国小学的课本并不薄。他们的文学、历史课本都很厚,有些也很难,但学生打下了非常坚实的人文基础。最近日本政府重建日本教育,要求中止已进行十年的“快乐教育”,给日本小孩增压,增强他们在未来的全球竞争力,特别是和中韩学生的竞争。这未必不是看问题的一个角度。
  美国大学招生不看重学生成绩?
  美国大学招生不看重学生成绩,看重的是综合素质。有人为了证明这一点,举出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拒绝多位SAT、ACT成绩满分的申请者的例子,当然其中包括了许多中国学生。也有人举出耶鲁大学招收的中国学生成绩并不高的例子,以此说明美国大学对成绩是多么的不重视。在我看来,“美国大学招生不看重学生成绩,看重的是综合素质”这句话的后半句是对的,但前半句是错的。事实上,美国大学招生时非常看重成绩,只不过他们看重的是学生在中学平时的多次学习成绩,而不是SAT、ACT一次的成绩而已。以美国最好的私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最好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他们录取时最重视的是申请者在中学的GPA以及AP课程的成绩,SAT、ACT的成绩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项指标参考而已。这是因为,美国大学招生实行的是申请制。他们并没有一个和中国的高考制度相类似的全国性考试,也不会依据这一考试的成绩去录取学生。从历史上看,SAT和ACT是有人(而且是私人机构)先组织了一个考试,慢慢地各个大学开始认可这个成绩,逐步推广开的。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期,SAT和ACT几乎是无人问津的,它和中国的高考制度完全不同。中国实行的是全国高考下的统一录取制度。从形式上看,它特别像中国古代的科举——老百姓也是这么看待的——所以高考成绩在中国高校招生中才会成为唯一的录取依据。
  美国的教育很公平?
  有人认为,美国的大学招生不分种族、民族、肤色,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得高额奖学金完成学业,体现了公平和正义。这完全是不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得出的片面认识。应当说,经过一百多年的抗争,美国的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赢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忘了,美国社会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也是一个视不平等为当然的社会。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美国人认为,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当由那些社会地位高,家庭经济好的学生获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能够支付得起高昂学费,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先天禀赋条件比较好,受教育程度高,毕业后有父母和家族的关照,也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功,既说明了教育的质量,也可以更好地回馈母校。但是,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普遍都有一个毛病:缺乏欲望——因为他(她)已经什么都有了。为了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迎接挑战,必须有另外一些家境贫寒的人来刺激他们。出于这个目的,私立大学在有限的招生计划中拿出一部分招生名额,并提供奖学金,为家境贫寒但非常优秀的学生提供财务资助。这些学生的智商很高,普遍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希望出人头地的决心,他们会非常珍惜上帝赐给他们的机会,将来也有机会取得巨大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存在会激起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挑战欲望,迫使他们也加入到奋发向上的行列里来。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在一条鲶鱼的刺激下,其他沙丁鱼加速游动,保持活力。一般说来,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心胸比较宽广,视野比较宽阔,但失之安逸;家庭经济差的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容易急功近利,但吃苦精神比较强。这两类学生都能从对方身上学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这才是美国大学特别强调生源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生源多样性固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砥砺,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从根本上说,生源多样性是为富裕阶层的教育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教育制度。自然,这样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人,在价值观上也就符合美国有钱人的利益了。所以美国多位总统不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世界上推行霸权主义自有其教育制度上的缘由。当然,这是美国私立大学的做法。对于公立大学来说,它考虑的主要是公平问题,也就是解决让所有人有接受教育机会的问题。教育质量的问题就退居次要地位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顶尖的一流大学主要是私立而不是公立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出发,你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耶鲁大学在中国招收的学生成绩不一定最高的原因。因为耶鲁大学已经招收了美国本土成绩最好的学生。它到中国来选的十个人也好,八个人也好,一定是美国学生最缺乏的那一类人。换句话说,一定是最有特点的,最符合美国人需要的人。成绩自然不需要最好的——它何必要不远万里来遥远的中国去寻找成绩最好的学生呢?美国本土就有——当然也不能低于耶鲁的入学要求。
  以中国思维解决中国教育问题
  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世界上最复杂、最棘手的问题。首先,它面临的受教育群体太庞大。其次,中国的教育体制在“文革”阶段基本上被摧毁了。所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其他社会领域要么在改革,要么在开放,但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却是重建。当其他社会领域已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得差不多的时候,教育的重建任务才基本完成(当然也在边重建边改革)。这时候再去改革,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民众现在对教育的意见很大,这并不奇怪。第三,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教育观不一样。美国人的教育观是通过教育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是一种公民教育。中国人的教育观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出人头地。他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很强。所以中国人一方面特别强调受教育权利的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教育质量的差异和教育质量的竞争——只有我现在受的教育比你好,才能保证我将来在社会上比你强。这是一种相互矛盾的思维,但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历史和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所以你看到,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不许中小学假期补课,但中国的家长在假期给孩子补的课最多;尽管教育专家反复劝说不要拔苗助长,但中国的家长恨不得在胚胎形成之前就给肚皮注入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世界上最完美的神童。所以我始终认为,盲目地照搬美国的教育体制,一定会给中国教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中国的教育问题,必须由中国人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用中国人的思维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办法。正像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所说,如果将来中国各领域的中坚和领导主要在中国大学接受教育,虽然并不能证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至少是合格的。反之,如果他们中多数人都是在国外大学接受的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可悲的。
其他文献
近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强调要严格控制校舍建设项目的造价标准,不得搞豪华装修,坚决杜绝“豪华校门”。要求各地在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基建后勤等各方面,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节约办公用品、节约经费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京华时报》)。  这次教育部出台节约办教育的一系列制度规定,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变作风、厉行节
期刊
编者按:2012年,举世瞩目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航母出海、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多少大事将彪炳史册。2012,又有多少小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着网民和他们的心。无论他们身处哪里,无论他们是伟大或者是平凡,无论他们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那些声音,总激励我们、鼓舞我们,传递着“正能量”,令我们振奋前行。本文集结了校长、教育界名人论教育的名句,以飨读者。  校长寄语:大学为理想而生存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期刊
“我国大多数县区的校际差异比发达国家还要大,相当一部分乡镇和农村学生成绩达标率不到40%。”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两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共鸣。校际差异拉大造成“名校独大”:动辄上万人的超级名校,好教师和好生源越来越多;周边的学校“失血严重”,越来越弱。(新华网)  当下,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权益差距在不断扩大。以2012年为例,“超级中学”的超能力有目
期刊
纪录片《为什么贫穷》有这样一段对话:初中老师问王盼,你为什么要上大学?她说,我上大学是为了脱贫。看得人那么心酸,感慨万般皆下品,读书下下品。对中国人来说,贫穷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在农村更是司空见惯,但是读书致贫却是一个新现象,无数的中国贫穷家庭,不惜举债供孩子上大学,高昂的债务使得这些本不宽松的家庭陷入了漩涡。  作为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被贯穿读书脱贫的思想。励志读好书是曾经年少时共同的追求,上大学
期刊
金华婺城公安分局站前派出所的王警官,接到了一个让人挠头的“报警”——报案人是个妈妈,带着自己10岁的儿子。妈妈说,儿子拿了家里39元钱,她要带儿子自首。转过头,她又偷偷跟警察说,她是想让民警帮忙,“吓唬吓唬”儿子,教育他一下。  想让民警帮忙“吓唬吓唬”儿子,教育他一下。妈妈的做法用心良苦。但这种做法不可取。妈妈重视在儿子身上出现的不良行为,是没有错的,应该说很有必要。但是在如何对待儿子身上出现的
期刊
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铁飞燕来自云南昭通,生于1992年,是一名普通的交通收费员。  2010年5月4日,铁飞燕随父亲一起到绵阳旅游,飞身跳河勇救4名落水工人。网友评价她是“最美‘90后’女孩”、“英雄,中国的骄傲”、“‘90后’的楷模”。2011年9月20日,她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她说,“90后”也是值得信赖的,是勇于担责的一代,未来“90后”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第一年履职为
期刊
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已超过25万人,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超过5万,比美国多出1万多。自2008年起,我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  如此庞大的博士生规模,质量又如何呢?  创新性是博士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而目前这一指标主要体现在有足够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发表上,论文的引用次数直接反映影响力的大小。根据ESI数据库统计,收集在该年的论文中在数量方面,美国排在第1位,中国虽排在第二,但总
期刊
编者按 当前,我国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约有3.4亿。孩子们能否快乐、健康、自由地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事关中国梦想的可持续实现。受一些不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出现了人格及心理上的危机。  过重的学业压力,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完善的家,缺失的爱,使孩子过早地与孤独相伴;上网成瘾、网络色情、校园暴力等“毒素”侵蚀着孩子
期刊
日前,笔者在美国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培训及观摩、考察活动。其间,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美国的社会资源高质高效地服务于教育。特别是,美国中小学依托优质社会资源,让孩子们接受素质教育。  学校与社区和社会资源共享  美国学校没有围墙,一切讲求简约、实用。学校与周围社区相通相融,与社会资源相互共享,特别是对校内外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与高效利用,成为美国教育的一大亮点。具体而言,如下:  充分利用各类博物、艺
期刊
四月份是高考艺术生“发证”的时候。但是,选报播音主持专业的汪莉却始终没有等到合格证书的到来。她找出春节前到北京某培训中心参加培训时签的“包过”协议书,拨打协议书上的手机号欲问个究竟,听到的回音却是“你拨打的是空号!”  据汪莉诉说,自己文化课成绩不好,音、体、美也没啥特长,在老师和父母的劝说下,她只好选了播音主持专业。她报的是“特训班”,时间是3个月,培训方承诺:名师上课,签协议“包过”,培训费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