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儿童面临四大成长危机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t19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当前,我国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约有3.4亿。孩子们能否快乐、健康、自由地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事关中国梦想的可持续实现。受一些不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出现了人格及心理上的危机。
  过重的学业压力,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完善的家,缺失的爱,使孩子过早地与孤独相伴;上网成瘾、网络色情、校园暴力等“毒素”侵蚀着孩子,使他们成为“问题小孩”;物欲横流、奢侈享受的过度消费风气,使孩子攀比骄奢、丢弃勤俭……
  叶圣陶先生关于“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的警示至今发人深省。孩子是一颗没发芽的种子,最后长成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社会环境。谁来为孩子们撑起遮风挡雨的伞?谁来为孩子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空间?这是对全社会的考问,也是对每一个成人的考验。
  我们必须全面剖析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认知行为等,深层次分析把脉、寻求破解之策,使孩子们顺利“破茧”,自由飞翔。
  00后独生一代的成长烦恼
  “一只幼蝶正在裂开一条缝的茧中痛苦地挣扎,有人于心不忍,拿剪刀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早产的蝴蝶却身体软弱,翅膀干瘪,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原来,幼蝶在茧中的挣扎是在锻炼自己,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脱茧后能够飞翔,恰恰是那颗‘爱心’害死了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形象描述,反映出我国不少家庭独生一代所面临的成长之痛。在3亿多的未成年人中,00后独生子女占据多数。压力过大、孤独无助、挫败感强、生存力差……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诸多烦恼,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不能漠然置之。
  考试长链上奔跑的孩子,不堪承受之重
  今年读小学三年级的小雷,每个周末都非常忙碌。父母给他报了4个课外班:奥数、英语、作文和跆拳道,周六、周日各上两节,而且几个课外班地点相距甚远,妈妈和他经常在外面简单吃一点就要坐地铁“赶”下一堂课。于是,小雷的周末往往比上学还要累。一到周五,小雷的心情就会非常沮丧。
  “压力太大了。”一位小学生用自杀作为无声的反抗。近年来,少年儿童轻生事件屡屡发生,他们的理由多数是相同的:不能承受压力之重。“压力”如同隐形杀手,成为很多孩子面临的一大危机。
  现在的孩子尽管生活、学习环境远远好于他们的父辈,但能说他们是快乐的一代吗?尽管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但总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隐性压力”在蔓延滋长,让孩子们快乐不起来。
  这个“隐性压力”是什么?升学要考、练琴要考、画画要考、舞蹈要考……为上一个好幼儿园要考,为上一个好小学要考,为上一个好初中要考,为上一个好高中要考,为上一个好大学还要考。一个个“考”字链成链条,孩子们在这条无形的链条上拼命奔跑。
  “大学的东西中学学,中学的东西小学学,小学的东西幼儿园学,幼儿园的东西从什么地方学?胎教。”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表示,层层拔高,层层加大难度,为了拔高不断加内容,考试加难度,致使孩子们负担越来越重。
  “我听说最厉害的有一种‘哈达卷’,像哈达一样,卷子连在一起,长达六七页,考试的时候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就是拼命地、不停地做,搞得孩子都成了考试的机器,考试变成了流水线作业,考试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机械反应了。虽然掌握了知识性的东西,却谈不上素质。”
  近期,网上热传的一份幼儿园孩子升小学的“豪华简历”,秒杀无数白领。这份简历涵盖教育经历、课外学习、体育运动、特长、参赛及获奖情况,最后还附上“会写300多个汉字,能进行日常英语对话等”。
  马敏认为,这是教育步入误区的一个特例。“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表面看很对,但是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再到上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如果起跑没搞好,那今后就完了。
  “中国的学生是最辛苦的。”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熊丙奇先生说,在应试教育环境中,竞争性的压力层层传递到家庭之中,导致家庭教育被异化,亲子关系变得功利。要缓解亲子焦虑、改善亲子关系,就必须降低考试升学压力,均衡分配教育资源。
  “其实,无论干什么,只要喜欢、快乐就好。”马敏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里根当上总统后,别人跑去祝贺他的母亲,称赞她培养了一个好儿子。而里根的母亲说:“我不仅为这个儿子骄傲,我还为另一个儿子骄傲,他虽然在地里刨土豆,但是他很快乐,我也为他感到骄傲。”马敏说,“这说明了一个关于人才理念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内心孤独无助的孩子,亟待用爱去抚平创伤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工作越来越忙,陪伴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孩子被“甩”给老人、保姆看管,父母们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但真就可以了吗?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钱志亮认为,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呵护,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呵护。
  二战后法国孤儿院的例子就很典型,当时,不论城市乡下,配给都公平等量,但若干年后发现,乡下孤儿死亡率远高于城市。原来在城市,经常有志愿者去抱或背孤儿,而在乡下,孩子本能的“肌肤饥渴”、精神呵护未被满足。
  “父母对子女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孩子能从亲子互动中获得安全感并产生良性情绪,形成信任、依恋、依赖、期待等积极情感,学会交往,形成社会适应能力,并发展智力。”钱志亮说。
  有人曾用猕猴做过实验:把小猴从妈妈身边强行带离,在实验室里准备了一个有热奶的钢妈妈,一个没奶的绒布妈妈。按照“有奶便是娘”的推断,小猴应该会亲近“钢妈”。可事实不然,小猴不饿到迫不得已,都不离开绒布妈妈,一吃完奶就赶紧找绒布妈妈。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小动物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对食物的需求。   10岁的小莹是吉林省长春市四年级学生。每天放学后,由姥姥、姥爷接回家。只有节假日才能和父母在一起。“即使爸爸妈妈回来了,基本上也是各干各的。通常是我看动画片,他们上网。我要有心事就同‘娃娃’说。”小莹向记者诉说的时候,眼圈已经变红了。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会感到紧张、有不安全感,导致负面情绪增多、积极情感减少,甚至出现情绪困扰、人格障碍、行为问题。”钱志亮告诉记者,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每周由他人看管超过30个小时的儿童中,有17%的孩子出现了诸如好打架、欺负人等行为问题,而那些每星期由别人照看少于10个小时的孩子中,只有6%发生了类似情况。
  在很多偏僻的乡村,留守儿童就像脱了线的风筝缺少管束和关爱。“孤独、泄气、紧张、心烦,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是很多留守儿童的表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义工社党支部书记,她说:“从我们义工社每年帮扶的200多名留守儿童身上能够发现,这些孩子性格普遍比较孤僻,对人冷漠,自信心不强,喜欢一个人哭泣。这些孩子本该享受快乐的童年,但是因为缺失父母的爱,很多变成了‘问题小孩’。”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委副主委唐瑾介绍,留守儿童目前有两种监护方式。一是隔代监护,由祖辈抚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缺少道德、精神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而对于敏感的孩子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让孩子有尊严且幸福地生活,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固然可取,平平淡淡陪孩子长大也值得推崇。”钱志亮提醒,家长要建立家庭至上的理念,重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钱将来可以再挣,但孩子不能等。作为父母,再忙也要争取多回家吃饭,陪孩子玩玩游戏;再累也要每天拥抱一下孩子,给他们讲讲故事。
  自主而又自我的孩子,极度溺爱导致生存能力差
  “00后具有创新意识强、知识面广、认知速度快、个性鲜明等优点,但特殊的成长环境也让他们存在抗挫力差、太自我、人际交流能力差等问题。”多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艺术幼儿园顾老师表示。
  “家长的过度关注,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北京亿娃教育中心主任王志敏说,每次上早教课或搞活动,一个孩子身边最少陪2位家长,多则6位。孩子想要什么,还没等说,家长们已经送到手里,根本不用考虑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照顾更是“无微不至”:孩子做完作业了,帮着整理书包;忘带课本或作业,赶紧给送到学校;孩子跟小朋友打架了,急忙出面调停;送孩子上学被堵在大门外,恨不得跟到孩子座位上……这种过分的照顾在很多家庭中都可以看到。
  其实,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过度保护。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替他们做了,而忽视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夏令营活动,一个小孩子看着煮鸡蛋发呆,人家问他:“你不爱吃煮鸡蛋吗?”“爱吃。”“那你怎么不吃呢?”“这鸡蛋跟我们家的鸡蛋长得不一样。”“你们家的鸡蛋长什么样子呀?”“我们家鸡蛋是白色的、是软的,好咬。这里的鸡蛋太硬,咬不动。”原来这个孩子从小都没有看到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大人把鸡蛋切成几块摆好了,放在他面前的。
  “如果长此以往,孩子会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而且生存能力也会严重下降。”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儿童发育与行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王惠梅告诉记者,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中娇生惯养的对象,一些孩子因此在性格上存在害怕困难、意志不坚强、不能持之以恒等缺陷。
  一种让孩子没有爱的感觉的爱,就是溺爱。极度溺爱、无限纵容,会滋长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过分的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适当遭受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中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王惠梅说,“在生活中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关爱,培养自立、自强、自爱等优秀品质。”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谭克俭表示,家庭教育饱含着爱,是最微妙、最细腻、最有感情的教育。但要注意爱中有严,爱而不纵。家长一定要理智地爱孩子,鼓励孩子与同伴、小朋友一同游戏,参加属于儿童的社交活动,教儿童学会与集体相处。
  过度消费使孩子深陷“物欲漩涡”
  一套童装数百元、一部手机数千元、一次出国游玩数万元……当前,我国不少家长秉持“穷啥不能穷孩子”的流行理念,千方百计满足孩子们的各种要求,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生活的优越性在很多独生子女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殊不知,片面追求贵族化的过度消费理念,往往刺激了孩子贪婪的物欲,养成享乐主义人生观。
  消费成人化、贵族化,攀比之风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每年的压岁钱、零花钱也越来越多。河北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她孩子的压岁钱有5 000多元。开学第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说,一些同学用压岁钱买了iPhone5,还有的买了数码相机。他想用压岁钱买个好手机。孩子的这种攀比心态让刘女士有些担心,但不知如何应对。
  吉林省长春市一家大型商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开学前都是商场的销售旺季,购买各类电子产品的大中小学生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某品牌电脑专卖店店长车彦颖说,开学时的销量比其他月份销量提升了50%左右。
  过度消费,使不少孩子的消费观念趋于成人化、贵族化。如今学生们在饭店过生日已成平常事;闲暇时去聚会、娱乐、购买品牌服装,成为孩子们之间经常讨论的话题。
  王龙是长春市某重点中学初一学生。新学期开学后,他看到不少同学增添了时尚用品,因此,也决定对自己的用品来一次更新换代。“买了一双限量版的球鞋和一部苹果手机花了将近1万元。”王龙说,尽管这些物品花销不小,但会让他在同学面前很有面子。   “现在,同学之间在花销上会互相较劲。像过生日请客都去一些豪华的饭店,吃一顿饭花五六百元很常见。”王龙的同学李一南告诉记者。
  甚至,这种攀比之风从幼儿园小朋友就已经开始了。今年刚满5岁的小宝在长春市某双语幼儿园上大班,她的毛绒玩具摆满了整个窗台,笔筒里也插满了从迪斯尼买回的漂亮铅笔,各式各样的衣服塞满了衣柜。但只要看见小朋友穿了新衣服,带了新玩具,她就会哭喊着向爸爸妈妈要。
  除购买物品外,旅游消费也是孩子们相互攀比的一项内容。在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刘翼告诉记者:“今年开学后的一天,孩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明年我们也要出国过年。’这让我非常惊讶,后来得知,开学时孩子会互相攀比到何处过年,一些孩子以出国过年为荣。”
  奢侈消费使孩子不知节俭,不懂感恩,不想奋斗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专家马晓辉分析,少年儿童消费除了受家长影响之外,还受到同伴的影响。为了跟同伴保持一致,常常出现从众心理。比如其他同学有手机他也要有,其他同学穿名牌他也要穿,并且希望通过消费更高价格的产品来吸引同学们的关注。
  “补偿心理也是家长满足孩子物质要求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就采用多给孩子零花钱的办法来弥补亲情的缺失。”马晓辉表示。
  南京市民朱浩说,他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生活条件不错,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难免会宠一点。另外,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觉得给孩子买玩具是一种补偿。所以,看见别的孩子玩什么,就会尽量给孩子购买。
  过分追求高消费,会给孩子传递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丧失生活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的独生子女普遍缺乏节俭意识,不少孩子认为花父母的钱理所当然。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很多独生子女在理直气壮花父母钱的同时,并不懂得如何感恩。
  “我女儿都10岁了,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厕所还让我给擦屁股。我生病了,她就跑到饭店去吃,还说妈妈生病挺好。”梁女士谈到女儿的表现很是难过。
  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副校长张苏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孩子中午带的饭觉得不好吃就直接倒掉,然后去饭店吃,不知道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碰坏了学校的公共财物也不觉得惭愧,反而很有理地说‘让父母赔就是了’。”
  正确引导消费观,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富”起来
  “孩子有一种很强的心理特征,就是模仿。攀比的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是孩子在模仿家长的消费行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沪生分析,这种过度消费会在学生中形成两个极端群体:即“有钱一族”和“贫困一族”,其结果是对两个群体的学生都会带来心理问题。
  马晓辉认为,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理性消费,提倡节俭,为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消费观。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要讲清道理给予回绝。如果孩子多次要求,家长要耐心了解其动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教授杜文东提醒,家长一定要合理控制经济支出,纠正不正确的消费行为,不要有求必应,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而要注重内在培养,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富”起来。
  张苏告诉记者,很多学校要求孩子穿校服,在食堂就餐等就是想给学生创造机会,培养一种节俭、朴素的好品质。“在培养孩子节俭习惯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张兆安说,要让孩子心怀感激、善待他人。
  生活在网络“微时代”的孩子
  微博客、微小说、微视频,生活在互联网“微时代”,少年儿童很难与网络“绝缘”。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平台,一方面也成为侵蚀孩子心灵的“毒素”。
  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自控力不足,极易被不良网络游戏、网络色情所吸引,进而“宅”在家中、沉迷于网吧,最终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网络游戏:侵蚀孩子的“毒瘤”
  去年10月,我国某地未成年劳动教养管理所公开一条数据,引起人们的关注:该所里的未成年劳教人员中,有80%曾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瘾青少年96%是沉溺于妖魔鬼怪打打杀杀的游戏,其他的有些是迷恋玄幻离奇的网络小说、网上交友聊天、网络色情等。《传奇》《魔兽世界》《地下城与勇士》《英雄联盟》等游戏对少年儿童危害最大。”一直致力于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专家陶宏开表示。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不良网络游戏正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毒瘤”。《2012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网络游戏用户中,学生群体约为1.03亿,其中未成年人约为5 242万人,约占学生群体人数的一半。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年报(2012)》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其测评的423款网络游戏中,不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戏达332款之多,占总比的78.5%,适合6岁儿童使用的仅占2%。
  在毒害少年儿童的同时,很多网络游戏还攫取巨额利益。大量网络游戏存在消费陷阱,花钱打造游戏装备成为网络游戏中最普遍的设置。
  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表示,网络游戏是个虚拟的互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如何赋予游戏行为以道德价值和法律价值,如何设计游戏行为的内容、模式以及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如何安排游戏过程和评价游戏结果,都是人为可控的。无论是开发新的少儿网络游戏,还是审查已有游戏的开放范围,都要广泛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把关。
  网络色情:扭曲成长的心灵
  “网络低俗之风,受害最重最深的还是少年儿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说,网络平台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不少少年儿童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历年破获的网络色情案件显示,在网上浏览色情影视及其他色情信息的主要是青少年。统计数据显示,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大部分曾经受到网络色情等内容的诱惑。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教授杜文东表示,迷恋网络色情对少儿最直接的影响是荒废了他们的学业,扭曲其身心健康甚至走向性犯罪。色情网站宣扬的是各种畸形的性行为,长期接受这些不良信息,会对少儿身心塑造产生破坏性影响。
  如何维护网络安全,还少年儿童一个干净的网络空间?专家呼吁,尽快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从立法高度保护少年儿童的网络安全;对网络内容进行分级管理,评选推荐适合少年儿童的优秀网站等。
  网络成瘾:“宅”在虚拟世界里
  “我们现在得紧跟网络步伐,如果同学说的新词不知道,会让大家笑话的。一些游戏也要加紧攻关,否则会在同学中失去威信。”12岁的张羡奇一边玩着《植物大战僵尸》游戏,一边同记者聊着天。他说目前很少与同学出去玩,大家的联系主要靠网络。“现在上课都人手一台iPad,去哪如果没有网络或WiFi,我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儿童病房主任徐勇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例:一些住校生整天在宿舍待着上网玩游戏、聊天。24小时除了吃饭就是上网,其他都顾及不到。“网瘾导致的逃课等不良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少儿心理问题,而且全国范围内发病呈上升趋势。”徐勇告诉记者。
  由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瘾防治研究中心等机构推出的《201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显示,如今每天都会上网的学生高达82.9%,70.4%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一些少年儿童的上网工具以移动设备为主,他们对于手机等设备极其依赖,甚至在洗澡和睡觉时都不离身,这会占用他们大量的学习和休息时间,甚至会影响睡眠质量。
  网络对孩子何以如此有吸引力?“有网瘾表现的孩子,其实是在网络中找自信、找自我肯定。”徐勇说。
  “在学习压倒一切的评价体系下,孩子们面临着严重的伙伴关系缺失和游戏缺失。”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心理治理总督导应力表示,现实给不了的东西在网络中可以轻松获得,因而孩子一旦接触到网络,便会被其深深吸引,如果缺乏自制力和正确的引导,很可能沉迷进去而无法自拔。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认为,要做网络时代的好父母,一定要与时俱进,最好就是自己与孩子一起去尝试了解网络。杜文东提醒,孩子的自制力不足,综合判断能力差,要经常给予正确的指导。家长在引导孩子健康上网的同时,还要更多地让孩子回归大自然,多在现实环境中与人交流。
  花朵流出毒液,如何根除校园暴力“恶之花”
  近段时间,校园内“群殴”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并因媒体迅速传播而广受关注。这些十多岁的孩子为何对同龄人如此暴戾?笼罩在学生头上的暴力阴云如何驱散?
  校园暴力层出不穷
  山东省青岛市一名15岁的女孩因遭受校园暴力向媒体求助的消息近期引起人们关注。3月11日,青岛市某私立学校高一女孩婷婷(化名)在厕所内遭到外班六七个女生围攻和殴打。
  “她们打我的头,踢我的腿和小肚子,还扇我耳光,我流了鼻血,现在下巴和左耳朵还有些疼……她们还给我拍了照片。我不敢告诉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我头晕,恶心……”婷婷用颤抖的声音哭着说,对方拿可乐泼她,然后威胁她:如果告诉老师,就把照片传到网上,发到城市贴吧里,让大家都看到她被打的样子。
  婷婷因为害怕没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而她恶心、呕吐的症状也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她一直请假在家,不敢去学校。惊恐之下,3月12日,她通过网络向远在长春的媒体求助。
  在媒体记者的帮助下,婷婷的父母和老师知道了此事,并对参与殴打的学生进行处罚。然而,受惊的婷婷一直没从暴力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她哭着告诉《半月谈》记者:“阿姨,我现在不敢上学,尤其害怕见到那些打我的人。”
  在百度上输入“校园暴力”几个字,出现的新闻高达400余万条。校园暴力事件中既有老师打学生,也有学生打学生;既有男生欺负女生,也有女生殴打女生。手段层出不穷,施虐程度日益加深,个别事件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在一段被网友多次转发的视频中,记者看到,广东佛山十多名职中学生对一名初中生进行多次毒打,打头踢胸不下百次,被打少年无法反抗,而围观女生却大叫“很好玩”。
  “校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心灵伤害是终生的。”吉林省仁爱心理学校校长、心理学博士赵会华说。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他们敏感脆弱,如果受到外界的暴力,心理容易造成伤害,比如胆怯、焦虑、不敢轻易相信人等,会给未来工作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不仅是中学生,不少小学生也逐渐出现暴力倾向。最近,长沙市家长何女士发现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沉迷于一款手机游戏,让她觉得非常不安。“游戏内容就是让玩家打小人,开始用木棍打,然后用铁棍打,之后再换其他工具。游戏里小人的惨叫声不绝于耳,血肉飞溅,孩子却玩得哈哈大笑。”何女士说。
  不少受访老师反映,一方面,现在的少年儿童暴力倾向日益明显,校园暴力行为趋于低龄化;另一方面,校园暴力事件的起因却趋向于“细微化”,有时候只是因为一点点摩擦,比如不小心踩到脚、插队等小事而引发打架、斗殴。
  花朵为何流出毒液
  “为什么孩子们的行为越来越具有攻击性?”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认为,校园暴力首先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谁打你了?你也打他!’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教育孩子。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孩子们用暴力解决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主任屈卫国表示,家长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家长喜欢将自己所受到的竞争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在重压下长大容易产生暴躁情绪,进而形成暴力倾向。有的家庭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缺少温情,充斥着家庭暴力,则更容易直接养成孩子的暴力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叛逆心理强。如果受到环境刺激或者严重的挑衅或教唆,容易使用暴力。”屈卫国说,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有领导能力或有一定班级影响力的孩子就可能组织其他伙伴结成帮派,在遇到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时,合伙以武力解决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认为,校园暴力事件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心理健康以及德育教育有关。现在的孩子很苦闷,原来考上大学就可以,现在还要考名牌,考不上名牌大学好像就没有了活路。如果压力超过他的承受能力,孩子就比较容易出问题。
  此外,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图书报刊、影视作品等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里面充斥着大量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他不健康内容。江湖义气、以暴制暴这些思想会给一些无心读书的学生一种错误引导,认为实施暴力‘很酷很帅’,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人生可以随意而为。”屈卫国说。
  赵会华认为,这些被老师或家长看做“差生”的孩子也许外表很叛逆,内心却渴求着友谊和爱,希望别人能够理解他们。老师或家长如果不懂得正确引导,他们就会产生暴力倾向,希望在武力上当“老大”,被别人尊重,从中找到自信。
  多方联手遏制校园暴力
  屈卫国、赵会华等专家表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也很迫切。有了积极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克服紧张、焦虑情绪,对同学间碰到的问题才会很好地解决。
  专家建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学校教育、家庭培养、社区服务等多方面入手。除了提倡家长以身作则、学校积极引导之外,应让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积极进行户外运动。对于精力旺盛的小孩,运动能够分散注意力。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专家马晓辉建议,要加强和重视家庭教育,倡导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不使用暴力,不溺爱孩子,要和学校积极沟通。孩子出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时,应主动联系教育咨询机构以提高家教水平,明确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彭泽润认为,我国的书籍、电视、电影、网游等没有暴力分级制度,容易使孩子受到侵害。他建议,使孩子远离成人世界的不良信息环境,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纯洁空间。
  张兆安说,防范和制止校园暴力,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教育部门要督促各中小学校建立健全内部保卫组织,及时制止敲诈勒索学生、蓄意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警方应加强学校周边巡逻,一旦出现校园暴力,就迅速介入、进行训诫,充分发挥震慑作用。
  另外,减少校园暴力,必须改变教育部门对学校只看升学率、学校对学生只看分数的考核方式,应把强化法制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列入必修教程,真正唤醒孩子们心中的真善美。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王永霞 皮曙初 张颖 刘翔霄/文)
其他文献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认为,目前,情商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短板”,不少学生的智力很高,但情商相对低下,性格存在缺陷。为此,马敏提议,中小学应当设情商教育课程。(《新快报》)  中国学生普遍智商高,情商低,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智商高的表现很简单,作业能够做得又快又好,考试能够得高分,升学能够进名校;而情商低的表现,则要复杂得多,比如性格偏激孤傲,心胸狭窄,
期刊
面对所谓的“问题学生”,老师的方法见仁见智。邵阳一所中学开出了“犯错押金”。近日,邵阳武冈市实验学校的初中生小明(化名)就在潇湘晨报官方QQ说,学校要求犯错的学生交1 000元的押金,这让他不能理解……(大洋网)  其实不要说学生不理解,就是我们很多大人也不理解:既然向犯错学生收取押金,那么老师犯了错,是不是也要向学生交押金呢?学生由于还小,认识不够全面,思想不够成熟,犯错误是正常的,这也体现了孩
期刊
新华网消息 针对校园安全问题,教育部日前发布的《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明确了中小学校从校长、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到工会主席、保卫主任、总务主任,再到任课教师、门卫、保安、校车管理员等40个岗位所承担的安全职责。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中小学安全工作总体形势不断好转,校园安全事故数量和非正常死亡学生人数不断下降,特别是校园内的安全事故明显减少。但是部分学校仍存在安
期刊
近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强调要严格控制校舍建设项目的造价标准,不得搞豪华装修,坚决杜绝“豪华校门”。要求各地在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基建后勤等各方面,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节约办公用品、节约经费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京华时报》)。  这次教育部出台节约办教育的一系列制度规定,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变作风、厉行节
期刊
编者按:2012年,举世瞩目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航母出海、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多少大事将彪炳史册。2012,又有多少小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着网民和他们的心。无论他们身处哪里,无论他们是伟大或者是平凡,无论他们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那些声音,总激励我们、鼓舞我们,传递着“正能量”,令我们振奋前行。本文集结了校长、教育界名人论教育的名句,以飨读者。  校长寄语:大学为理想而生存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期刊
“我国大多数县区的校际差异比发达国家还要大,相当一部分乡镇和农村学生成绩达标率不到40%。”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两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共鸣。校际差异拉大造成“名校独大”:动辄上万人的超级名校,好教师和好生源越来越多;周边的学校“失血严重”,越来越弱。(新华网)  当下,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权益差距在不断扩大。以2012年为例,“超级中学”的超能力有目
期刊
纪录片《为什么贫穷》有这样一段对话:初中老师问王盼,你为什么要上大学?她说,我上大学是为了脱贫。看得人那么心酸,感慨万般皆下品,读书下下品。对中国人来说,贫穷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在农村更是司空见惯,但是读书致贫却是一个新现象,无数的中国贫穷家庭,不惜举债供孩子上大学,高昂的债务使得这些本不宽松的家庭陷入了漩涡。  作为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被贯穿读书脱贫的思想。励志读好书是曾经年少时共同的追求,上大学
期刊
金华婺城公安分局站前派出所的王警官,接到了一个让人挠头的“报警”——报案人是个妈妈,带着自己10岁的儿子。妈妈说,儿子拿了家里39元钱,她要带儿子自首。转过头,她又偷偷跟警察说,她是想让民警帮忙,“吓唬吓唬”儿子,教育他一下。  想让民警帮忙“吓唬吓唬”儿子,教育他一下。妈妈的做法用心良苦。但这种做法不可取。妈妈重视在儿子身上出现的不良行为,是没有错的,应该说很有必要。但是在如何对待儿子身上出现的
期刊
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铁飞燕来自云南昭通,生于1992年,是一名普通的交通收费员。  2010年5月4日,铁飞燕随父亲一起到绵阳旅游,飞身跳河勇救4名落水工人。网友评价她是“最美‘90后’女孩”、“英雄,中国的骄傲”、“‘90后’的楷模”。2011年9月20日,她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她说,“90后”也是值得信赖的,是勇于担责的一代,未来“90后”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第一年履职为
期刊
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已超过25万人,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超过5万,比美国多出1万多。自2008年起,我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  如此庞大的博士生规模,质量又如何呢?  创新性是博士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而目前这一指标主要体现在有足够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发表上,论文的引用次数直接反映影响力的大小。根据ESI数据库统计,收集在该年的论文中在数量方面,美国排在第1位,中国虽排在第二,但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