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艺术博物馆访谈之建筑篇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eng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点杂志×助川刚
  焦点艺术:您在设计场馆方面非常有经验,深圳图书馆与音乐厅就是您的作品,而且来中国的时间也非常长,一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感觉如何?
  助川刚:准确地说,深圳图书馆并不是我的作品,而是矶崎新先生的作品。我当时是作为他的一个员工代表,与他一起来完成这个项目的。
  我以前在深圳的生活,到现在在宁波它山的博物馆用自己的名字来完成这个作品,感觉是不一样的。从好的角度来说是非常的自由,通过与天海老总的交流,可以把这个工作完成,这跟以前与大师一起工作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感觉。
  焦点艺术:矶崎新先生对您的影响应该很大吧?
  助川刚:是的,影响非常大。
  焦点艺术: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助川刚:关于建筑的一切。
  至于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是没有答案的,如果有答案也只能从筑建学上来寻找。如果我寻找到了,那么矶崎新大师不管在现在还是在将来,对我都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力,直至我生命的终结。


  如果我现在的工作交给大师的话,他可能不会这么做。有的部分可能会被大师责怪,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思路做下去。如果作为一个助手的话,来完成这个作品是不太可能的。与大师一起工作时精神压力非常大,他对建筑的态度与精神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是挑剔的。如果作品不是很完美的话,是会被他笑话的。
  焦点艺术:那您接手它山博物馆设计的缘起是怎样的?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当时内心对这个工作还是很感兴趣的吧?
  助川刚:那是在深圳音乐厅快要完工的时候,也就是在跟大师一起工作的时候就与天海接触了。我的记忆是通过深圳文化局的介绍跟天海的老总认识的,当时我也很累,慢慢对许多东西失去了一种紧张感,但是董事长还是硬把我抓到宁波来了。
  至于兴趣,其实对这个项目我当时的兴趣并不算大。有一个理由是“疑点“太多,因为博物馆不是那么好做的。当时我就有一种不真实,不太切实的感觉。一个可能是中国制度方面的问题,就是做一个博物馆把周围的地块做一个升值。但是博物馆建好了,里面的内容是怎么样的?通常两三年之后,也许就另作它用了,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但是在与董事长讨论起文化方面、艺术方面、还有它山这个地方的一些的问题时,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想法很多。调查得也很仔细,很认真,一切都是可信的。他对我说这个博物馆能持续100年。如果是能够持续100年的话,我的兴趣就来了。所以我当时就想设计一个能够持续100年的博物馆。我就想可能通过设计,也许会找到心中的答案,找到新的方法与新的方向。
  焦点艺术:那现在马上就要开馆了,您对这个有信心吧?
  助川刚:(笑)因为我当时在设计的时候,这个建筑除了做博物馆以外,也没有其它用途了。


  焦点艺术:我们知道宁波它山的石文化本身非常的深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成语在中国耳熟能详,当您接手博物馆的设计时,当地的氛围与自然环境,还有这些艺术品(石雕藏品)给了你什么样的灵感?对您当时着手设计博物馆有什么样的影响?
  助川刚:当时的石雕已经有几百尊了,我的感觉认为是不是做美术馆,还是把它山这个地方的文化融入进来建成一个博物馆。但是当时感觉它山这里比较偏一点,在这个情况下能否把上海、杭州、宁波的一些人吸引过来,开发旅游,也给都市生活提供新的可能。在谈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想是可以的,是很好的想法,就想着把这个蓝图实现。
  在设计的时候,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有规划局所给的规划图都给了很多的限制与可能性。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一个路子的。我当时的想法,是让石雕呆在他应该呆的空间里。也就是说这个博物馆应该是一个现代性的寺庙。
  因为本身有很多石雕,它的空间也比较大。我就想着应该通小孔吸收自然的光线,我不想把他做成一个封闭的箱子,它应该与外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空间里面,石雕随着光线的变化,它也会有变化。参观的人应该能够看到石雕表情的变化。
  不过这个想法也争论了很多,因为博物馆的话是不能让自然光进来的,如果是美术馆的话让自然光进来的话,对作品会更好。作为它山的话,一个是进来,一个是不允许进来。后来通过讨论,就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了。


  焦点艺术:这是您的设计理念方面的问题了,我知道您是一个日本的建筑家,是在那里学的建筑。那您设计理念的形成与日本的建筑思想有什么样的关系?你曾经说希望它山石雕艺术博馆能够“承载历史之魂”,这个应该如何理解?
  助川刚:这个基本上是没有的。因为我设计与工作在日本的时间并不长,一起参加的项目也就两三个建筑物。以前与大师一起工作的话,在欧洲与美国比较多,基本上都是在国外。我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就是深圳的图书馆,从建筑来说,我们是不局限于日本是怎么样的,我们舞台在全世界。我希望我们设计的作品,对全人类来说,它都是清清楚楚的。
  就拿这个博物馆来说,它在中国是这样的,在日本是这样,在欧洲也应该是可以的。也经常有人向我这么说,就是把日本的经验带一些进来,但我是没有这么想过。在我看来,建筑是属于全人类的。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在设计一个建筑的时候,如果忽视本地的历史是不应该的。建筑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它会在当地存在几百年。因为对当地历史的理解,对历史的沿续,是很关键的。我当时的理解是在它山这个地方,一个是石头,一个是水,它成了我设计的两个关键词。“承载历史之魂“,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来讲的。


  焦点艺术:现在的博物馆已经建好了,它看上去非常有气势,您对它的外形有没有什么比较简略的概括,比如说它像个什么?
  助川刚:外观的话,不应该是建筑家来概括的,而是你们媒体干的活(笑),这个在建筑家来说是没有答案的。


  焦点艺术:我问过一些人,他们觉得像一朵莲花。
  助川刚:(笑)你也可以这么说。如果刻意地命名的话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最好就是在博物馆开馆时,参观的人随意地用一个新词来评价那是最好的了。
  焦点艺术:它山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被称之为“顺藤摸瓜”,它拥有一条参观的主轴线,那是藤。沿台阶而上两边是互有联系的6个展厅,如同饱满的果实。在做出这样的设计时,在它的使用功能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助川刚:展厅的构思基本上是没有改变过的,刚开始的时候就确立了这个主轴线。从它山谷地这个项目的整体蓝图来看,如果单纯只有博物馆的话是不成立的。它里面有酒店,艺术家村落,还有其它许多的设施。它们都比较散,形状也比较凌乱,所以当时就要考虑到如何把它们整合到一个整体里面,博物馆的主轴就是它的一根脊柱。现在说是整个项目里有三条轴线,博物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所以我在做博物馆的内部设计时也在实践这个思路。
  焦点艺术:博物馆是整个它山文化休闲旅游项目的核心部分,而整个项目又在它山堰风景区内。你对这种“景区+博物馆”的模式如何看待?
  助川刚:正如刚才所说,我是赞同这个模式的。至少这个项目赋予它山这个地方是还没有过的一个价值,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设计能够实现它。
  当然现在博物馆有很多,美术馆也很多。但是能将一个地方的个性与性格表现出来,让他的民众觉得可以自豪的建筑还是不多的。我作为一个建筑家曾经在世界各地去旅行,去看,去学的时候就会有很深的体验。就连那些名作的话,好不好,大家都有各自的说法。


  焦点艺术:我们知道《GA》杂志曾经将深圳图书馆与音乐馆作了专门推介,而《GA》杂志的主编二川幸夫与您也是很好的朋友,他有了解过你的最近作品(它山艺术博物馆)吗?他对这个的评价如何?还有您比较尊敬的同行在看过实地后对它的评价如何?
  助川刚:很不幸,二川幸夫先生已经在3月5日因病去世了。这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失去了父亲一样。他与矶崎新大师是对我在建筑学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他们两位都是日本人,二战后,日本从废墟中开始重新建筑。他们一位将日本的建筑推向世界,一位将世界的建筑介绍给日本。没有他们的话,日本的建筑也不会得到世人的评价,而像我这一代的建筑师在世界从事工作的话也是不可能的。我刚才也说了,当我从矶崎新先生的团队中离开时,许多的紧张感也没了。那时就遇到了二川先生,我就经常跟着他。如果说不把建筑做到底的话,不光是矶崎新先生,二川先生也会批评我的。不论是从建筑还是行业,从质量再到设计,两位大师都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两位都会不断地提醒我,如果在建筑这条路上走下去,一定不要做得太庸俗了。遇见两位大师,与他们相知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幸福的。
  至于评价的话,就在上个星期有两个同行过来了,看了之后很高兴地就回家了。他们说这个建筑比较特殊,比较新。但是可能有些东西还没完全建好,如果开馆以后通过杂志来发表是再好不过了。
  焦点艺术:那在您众多的设计作品之中,它山艺术博物馆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助川刚:我是一个古典的建筑家,在我的建筑态度里,我把住宅、商业设施等建设与文化建筑是分开的。
  如果商业住宅的话,好与不好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能赚钱就好了。但是公共的文化艺术建筑是非常有意思的。为什么呢,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都会过来。他们可以面对与体验一个纯粹的建筑,会觉得建筑本来就应该是这个东西。也有一些我不认识的人,他来的时候所作出的表情,还有对它所作出的评价是最有意思的。
  现在的建筑家能遇到这样的机遇其实并不多,这样的事情对于建筑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当然也不可能一点都不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我在与天海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只是尽量的使它怎样更加趋向于完美。
  焦点艺术:他们的藏品您应该也看过不少了,能对它们作一个评价吗?
  助川刚:对佛教石雕的话,我本身是一个外行。但是放在展厅里面,如何为石雕带来生机是很关键的。我知道有些东西是在四川的山里土里把它挖出来的,有它的历史啊,理由啊。几百年几千年之后能在大家面前展示,这对看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这个博物馆不单只是为人而设计的,同时也是为这些石雕佛像设计的。要为他们带来幸福,为人带来幸福。
其他文献
它山艺术博物馆是它山项目的首发工程,规划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以中国传统石雕石刻艺术品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图片、实物展览等方式,展出自南北朝时期以来,唐、宋、明、清的佛教石雕代表作品;南宋墓室石刻艺术品,以及其它一些石刻艺术品,以系统的藏品展示中国石刻石雕艺术,尤其是佛像造像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博物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博物馆设计的“唐风”特征给人以强有力的结构印象,它山艺术博物馆以
期刊
安塔利亚地处安塔利亚海湾翠绿的沿岸平原,东面是秀美的孔亚阿特海滩,西面是一望无际的拉拉沙滩。南濒清澈的地中海,北临郁郁丛丛的托罗斯山脉。  1  本以为,安塔利亚给我的浪漫回忆,是在罗马港湾土耳其男士赠送我蝴蝶兰花那一幕。  本以为,参加国际人类学联合会上有关“多元文化和谐”的讨论,会让我受用无穷,感受深切,难以忘怀。  然而,都不是。  这里最让我魂牵梦萦的是她——“舞者”,古罗马时期的一座雕像
期刊
在艺术市场的灼人热浪中,一股前卫个性的学院风迅速风靡华夏,风景秀丽的江南美景,雄伟壮观的山川大河,动人心魄的风土人情尽在画布之上。现在,请跟随我们走进由深圳天海它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校一展?学院油画艺术系列邀请展》,共同分享这色香俱全的艺术大餐。  进入艺术之殿,首先,步入眼帘的是钱塘潮涌,浪涛滚滚的壮观景象。翻滚的巨浪,缭绕的烟雾,仓皇的人群,似乎让你觉得有千军万马怒吼着朝你奔来,既让人
期刊
刘长久  1944年11月22日生。196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部教授、中国哲学专业佛教哲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中国佛教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专家及答辩委员会委员、中华道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华文化研究学会理事、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四川省宗教学教授级注册咨询师。  助川刚  日籍,1969年生,At
期刊
这两个位于四明山深处的小村落,当深秋时经过一圈圈盘山公路来到这里,都能看到参天的柿子树和满地金黄的落叶,茅镬依山而建,从上往下看,先看到高大的古树群,树群下才是黑瓦相间的小村。这里随处可见青石板小道,在雨中,这些小路仿佛承载了岁月的风雨,曾经拿着油纸伞的江南妮子一生在这小村生活,柴米油盐,洗衣耕作,陪着小村一起变老。
期刊
又称“鄞江庙会”,源自唐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171年的历史。庙会由“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庙会组成,吸引了各乡镇的乡民商贩,并逐渐演变成盛大的民俗文化节及物资交流会,每年每会来自龙观、章水、奉化、慈溪、义乌、诸暨等四面八方赴会的摊主、顾客,数量多达10万人之上,景象蔚为壮观。
期刊
鄞江桥  鄞江桥,原位于它山堰上游的鄞江之上,现已不存。桥因江得名,镇因桥闻名。桥始建于唐,桥墩用木,桥面用竹。木是四明山上古木,竹是四明山里翠竹,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到了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古人的智慧更是得到了体现。桥墩改成了条石不稀奇,桥面改成了木头不稀奇,桥面之上架了廊房也不稀奇,稀奇的是近百年才创造的汽车轮轴上的钢扁担(俗称“铁扁担”),在近千年前就已经在鄞地的这座桥上实
期刊
伴随着时光的流转,感知着身边的变化,带着热切的期待一路走过四载,今天,一座城市距离梦想已不远。  2007年1月17日的都灵之夜,一切似乎犹在昨日。掰着指头数日子,大运会如今真的已经近在眼前。  4年多的时间,感觉不快也不慢——不快,是因为我们期待得太久;不慢,是因为深圳的变化像个梦。4年多的时间,发生了太多的事——一座青春的城市,为着一场青春的盛典,一直在执着地憧憬着,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4年多
期刊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只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两年的大学生(年龄限制为17—28岁)参加的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始办于1959年,其前身为国际大学生运动会。  本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国际大学生组织就已开始计划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923年5月,在巴黎召开了世界大学生体育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次年举行第一届国际大学生运动会。1924年,首届国际大学
期刊
上篇    深圳之东隅,大鹏湾之北岸,有山名梧桐,主峰海拔1944米,是珠江三角洲的最高峰。不论春夏秋冬,山峰上常常云烟袅袅,幽深莫测。海风乍起,雾霭茫茫,云移似山动,山隐若云流。山溪潺潺,闻水声而不见水形;古道青青,存人迹而不见人影。好一处清幽恬静之所在!  一般游梧桐山的人,多至“天池”而止步。天池者,山中一湖也,高悬于海拔数百尺之上,自有一番山水相映的景致。当地曾有“凤凰栖于梧桐,仙女嬉于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