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始于2001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从实施情况看,仍然存在着观念模糊、认识不清的问题。本人就这些问题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背景、意义等问题作简单阐述。
  
  一、背景
  
  1977年~2004年,我国教育经历了不平凡的28年,就其特征而言,大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恢复高考后掀起了一股读书热,当时的理念是“知识就是力量”,目标是落实双基,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抓备课、开展教材分析、摸底考试,开展了学习动力等方面的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80年代后期。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于是教育的理念转向“授人以渔”,目标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目标教学、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等。
  第三阶段,90年代。课堂教学研究转向课程改革,倡导“个性的健康发展”,目标是素质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实施。
  第四阶段,本世纪初。随着课改的深入,教育理念转向“以学生为本”,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健全人格,教学研究侧重于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双语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及“教学评价”等。
  由以上阶段性发展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教学理念、育人模式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意义及理论基础
  
  (一)意义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革命性挑战,是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突破口,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创作欲望,有利于按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挖掘学生潜能的积极活动,对于升华学生学科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具有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二)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
  第一,学习者了解新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把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
  第三,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学习既是对新信息的有意义的建构,也是对原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并且是对二者进行有机组合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建构起学生较为完善的学科思想的认知结构的引导者。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的只是信息,是问题的暂时性“答案”。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教师、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个体积极地探索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并经过不断地应用、交流、检验、反馈、总结、完善、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学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教学上以支架式教学为主,注重协作以及评价的多元化。
  
  三、角色定位
  
  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探索、直接体验、个性发展、协作互动、注重归纳、关注过程、淡化结果等特点,完全打破了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多年来形成的师生角色定位面临严峻挑战。以下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师生角色的明确定位。
  教师:①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和参与者;②向学生展现人格力量的典范,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榜样,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启迪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师益友。
  学生:①从个人封闭的学习环境中释放出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了解社会、接触实际,磨练自己;②学会多方面、多途径收集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态度;③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协作能力,树立社会公德意识。
  
  四、实施
  
  研究性学习在一般的观念中易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混淆,在实际教学中总有无从着手之感,不知如何组织学生实施。尽管科学家的专业研究与研究性学习有相似之处,但研究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对已成型知识的探究、体验,而非对未知事物的研究。它可以说是一种模拟研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一种误解就是研究性学习是在课外或实验室进行的,与上课无关。其实,只要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核心,课堂照样可以进行。下面为课内、课外的两种模式,以供参考。
  (一)课堂模式
  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可分解为两种模式:
  第一,提出问题探究学习,也称问题教学,其基本流程为:
  提出问题→练习、讨论或小组探究→汇报结果→点拨讲评→巩固提高
  其特点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究。
  第二,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学习,也称为情景教学,其基本流程为:
  问题情景→发现并明确问题→拟定方案解决问题→点拨讲评→巩固升华
  其特点为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课外模式
  即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拟定一定数量课题,通过学生选择,在一定时间内借助一定手段,通过一定途径完成。基本流程可表示为:
  明确问题→选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开题论证→实施→结题→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每一环节的引导者,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①首先让学生明确研究的问题,即熟悉、了解课题目标。②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及居住分布情况将全班学生分组,一般6~10人为宜,并明确分工(如组长、执笔,信息收集员等)。③布置课题,全班可以搞同一课题(主要是评价方便),也可拟定一定数量课题,各组自主选定(对学生发展自由度大)。④各组拟定计划,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⑤研究过程有疑问,教师给予及时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⑥结论形式不要求单一,可以是调研报告式、实验研究式、文献资料式等。⑦评价:一是交流,班内宣读,年级组内宣读;二是相同科目教师组成评审组,给予科学的评价,并颁发奖品;三是成果展览,文章推荐发表,或集结印刷;四是涉及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材料寄送相关部门以供参考。
  
  五、误区
  
  通过几年的实践来看,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失之真实的情况时有出现,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大而空,误以为是科学研究,课题脱离学生认知水平,脱离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在实际中无法操作,引起学生厌学。
  第二,教师捉刀代笔,大包大揽,学生的体验、协作无法实现。
  第三,应付学校制度,为完成任务,使其流于形式,学生无实质性的收获。
  第四,重结果,即只关心论文,不关注过程,协作、体验过程得不到指导,忽视了其本质的部分。
  第五,脱离当地实际,学生实地调查、考察的空间缩小,丢失了研究性学习“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人文内涵。
  第六,怕影响教学成绩,影响升学率,这主要是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只要认真钻研,深刻领会,拟定出反映本学科知识目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在于弘扬个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全面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还原到社会大背景中,以师生在社会和学校探求的实践为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精神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理想。
其他文献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来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
期刊
一    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健康状况等做出的全面总结和评价。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是考察学生品德行为的一种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传统教育的操行评定方法是程式化的“评语法”——一优点、二缺点、三希望。大多数评语采用“训导式”“八股式”写法,内容空洞,结构程式化,千篇一律,居高临下,语气生硬。既反映不出学生的个性,又妨碍教师与学
期刊
书面表达题是考查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试题,它要求考生既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笔头表达能力。高考书面表达是一种创作性的过程,对启动知识信息储存、构思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对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文章的条理性要求很高。  高考英语表达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命题形式看,虽然都属于指导性写作,但越来越重视情景的创设,由单纯汉语提示变化到以图表为主、汉语提示为辅,这样的考题更贴
期刊
自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以来,当今的学校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活动当中表现为学生以测验为本位地去学习,以一门学科的成功与否来预测自己未来能否成功。这种狭隘的教育观直接导致了悲观的学生观。学校当中能够在学习方面取得成功的学生毕竟只占一小部分,难道就只有这么一小部分的学生能够取得成功吗?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
期刊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生硬死板,虽然他们的知识很渊博,课堂中的知识容量也很大,可同学们对他们的说教和所提的问题毫无兴趣。长此以往,便会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假如主导者妙用课堂语言,适时点拨,激活思维,就会让学生自觉地行动起来、参与其中,感受到参与的乐趣。那么,怎样引导和点拨才能激活他们的思维呢?    一、妙用赞美,点化思维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
期刊
伴随语言包括副语言(笑、哭、呻吟、叹息,嗯、啊之类的声音)和身势语言(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手势等动作)。美国语言学家研究表明:人们谈话,35%的内容是靠单纯语言表达,65%是靠伴随语言表达。可见,讲话者的伴随语言是多么重要,它的表情达意作用是多么巨大!还有一份材料说,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加55%的面部表情。这又从听者的角度告诉我们伴随语言的重要性。  可见,要让
期刊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重要的教学内容。学习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何走出一条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新路子呢?    一、对话——让心灵与诗歌亲密接触    教育的发展呼唤“对话”精神。通过对话,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让书真正活起来。如教学《游园不值》,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述的情境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
期刊
我们知道,体育课常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抓起来不要”的被动局面。学生在体育课上“身顺心违”和“厌烦”情绪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体育教材“学完丢光”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引导学生摆正上课态度,比较好地参与体育锻炼呢?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一、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兴趣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从心理
期刊
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各种原因,在双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错误。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和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思维的方式各有千秋,在错误中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
期刊
人们在教学中往往倾向于写,而忽略了读。读是用眼睛来写,写就是用笔来说,说与写是输出信息,读与听是获取信息。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学生,他们见得少,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一、阅读要讲究大容量、多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