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良好的语感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fi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教学中往往倾向于写,而忽略了读。读是用眼睛来写,写就是用笔来说,说与写是输出信息,读与听是获取信息。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学生,他们见得少,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一、阅读要讲究大容量、多渠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在教学中,为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我便在每周抽出一至两节课指导学生阅读,把课外阅读材料引入课内,设班级图书角,开设阅读交流课。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讲究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能读有所得
  
  阅读是一种信息输入,说写是一种信息输出。因此,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生字、用生字。我采取让学生摘记、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使“识字”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巩固了识字教学,还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活动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指导
  
  我充分利用教材后面安排的儿童诗、儿歌、谜语、绕口令及词与句子的练习和三十篇文质兼美的优秀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不搞繁琐分析,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我还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了。
  
  四、阅读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我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自行选择合适的读物。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一来文字精美,学生爱读,二来所描写或反映的是世间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应指导学生多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但仍为学生所理解所喜爱。因此,我不仅向孩子们推荐了《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及各种经典童话等,还鼓励他们互相推荐优秀
  读物,订阅了《红领巾》《中国少年儿童》《小学生》等杂志、报刊,扩大他们的阅读面。
  
  五、阅读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
  
  在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形式上,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首先在班级建立图书角,组织同学交流家中的课外读物,并先后组织了赛诗会、朗诵会、读书比赛、故事会……这不但使学生将所学的汉字得以巩固,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与思维,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我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组建课外阅读小组,每天的课外阅读课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还定时展开评比。我为他们设立了“课外阅读小组加油站”,如每个小组读完一本书,便加一桶油;某组中的组员背完了三十首古诗,该组加一桶油……如此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使“好读书,读好书”成为习惯,并蔚然成风。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我把中午和下午的活动课时间都留给学生自主阅读,同时,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限制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也使学生的阅读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街道牌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
  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的过程中,我还力求以各种形式开拓学生视野,加大知识迁移的力度,使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不断扩展——学生学猜谜语,同时还尝试编谜语;儿童诗读得多,我引导学生仿写。现在,三年级大部分学生已能写简单的习作。我提倡学生写“生活作文、个性化作文”,反映真实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独特体验。
其他文献
自2003年暑期前教材培训开始,我们首批实验教师就与我们的孩子相约课改之路。各实验老师携起手来积极钻研课改理论、进行课改研讨、实践和交流,由原来对课改的迷茫和无知到逐步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程、发展新课程,现在都能较熟练地运用课改理念进行创新教学,并能指导和带动青年教师进行课改实验。  一路走来,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有了较大的转变,现在能准确定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角色,基本落实了“三维
期刊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来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
期刊
一    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健康状况等做出的全面总结和评价。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是考察学生品德行为的一种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传统教育的操行评定方法是程式化的“评语法”——一优点、二缺点、三希望。大多数评语采用“训导式”“八股式”写法,内容空洞,结构程式化,千篇一律,居高临下,语气生硬。既反映不出学生的个性,又妨碍教师与学
期刊
书面表达题是考查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试题,它要求考生既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笔头表达能力。高考书面表达是一种创作性的过程,对启动知识信息储存、构思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对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文章的条理性要求很高。  高考英语表达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命题形式看,虽然都属于指导性写作,但越来越重视情景的创设,由单纯汉语提示变化到以图表为主、汉语提示为辅,这样的考题更贴
期刊
自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以来,当今的学校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活动当中表现为学生以测验为本位地去学习,以一门学科的成功与否来预测自己未来能否成功。这种狭隘的教育观直接导致了悲观的学生观。学校当中能够在学习方面取得成功的学生毕竟只占一小部分,难道就只有这么一小部分的学生能够取得成功吗?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
期刊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生硬死板,虽然他们的知识很渊博,课堂中的知识容量也很大,可同学们对他们的说教和所提的问题毫无兴趣。长此以往,便会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假如主导者妙用课堂语言,适时点拨,激活思维,就会让学生自觉地行动起来、参与其中,感受到参与的乐趣。那么,怎样引导和点拨才能激活他们的思维呢?    一、妙用赞美,点化思维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
期刊
伴随语言包括副语言(笑、哭、呻吟、叹息,嗯、啊之类的声音)和身势语言(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手势等动作)。美国语言学家研究表明:人们谈话,35%的内容是靠单纯语言表达,65%是靠伴随语言表达。可见,讲话者的伴随语言是多么重要,它的表情达意作用是多么巨大!还有一份材料说,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加55%的面部表情。这又从听者的角度告诉我们伴随语言的重要性。  可见,要让
期刊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重要的教学内容。学习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何走出一条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新路子呢?    一、对话——让心灵与诗歌亲密接触    教育的发展呼唤“对话”精神。通过对话,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让书真正活起来。如教学《游园不值》,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述的情境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
期刊
我们知道,体育课常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抓起来不要”的被动局面。学生在体育课上“身顺心违”和“厌烦”情绪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体育教材“学完丢光”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引导学生摆正上课态度,比较好地参与体育锻炼呢?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一、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兴趣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从心理
期刊
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各种原因,在双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错误。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和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思维的方式各有千秋,在错误中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