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教育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一名课改时期的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宗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课改教研活动,大胆尝试教学,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从点滴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是我四年来对语文课教学的工作总结和见解。
一、预习教学要详细
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常常让学生回家后自己预习课文。上课的时候,或者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者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其实,这是表面的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认为在布置学生预习之前的工作应做得细些。首先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做到这几点:(1)读熟课文;(2)圈出生字;(3)划出词语;(4)记住生字词;(5)提出问题;(6)理解课文。让学生按要求来预习,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才像作业,他们才好完成。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其次,要让学生喜爱预习。我是通过让组长检查登记,听写计分,组织提问题比赛,抢答有奖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的。
二、朗读教学要详细
每位语文老师都知道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有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告诉我:“读没用,会背就行。”我诧异了。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理解,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句子蕴含的意思,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感悟”“理解”的前提是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强调了读对理解的特殊意义。所以,我认为朗读教学也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在朗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通过电化手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2.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其中范读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老师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但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这样的误区:重讲轻读。有些老师认为只有把课文的内容分析通透,学生才能理解,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读的安排摆在课前进行,留给学生在课堂练习的时间较少,这其实忽视了读对理解的作用。我们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采取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表情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读自练,品味领悟,读出真情。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巨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熟读成诵,能较好地适应语文教学的要求,只有读得多,记得多,才能博闻强记,知识渊博;才能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才能为写作积累语言材料。
总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阅读教学要详细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写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的积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抓生活阅读的积累入手。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帮助学生解决“言之无物”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这样,习作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里所指的“生活”,是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不是指那些“虚构生活”或“模拟生活”。
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小学生习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的出现,等待着“舍己救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
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其次,引导学生从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解决“有物不会言”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善读书,重视积累语言。这样,习作就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无法表达出来,或老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这与他们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有关。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学校要开放图书馆,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读物:一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是优秀作文选之类,让学生在写作上接受启示;三是科普读物、工具书之类的非文学读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准备材料。
这样,从生活阅读入手,增强了学生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时才会“顺手拈来”。因为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锻炼出来的。
一、预习教学要详细
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常常让学生回家后自己预习课文。上课的时候,或者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者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其实,这是表面的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认为在布置学生预习之前的工作应做得细些。首先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做到这几点:(1)读熟课文;(2)圈出生字;(3)划出词语;(4)记住生字词;(5)提出问题;(6)理解课文。让学生按要求来预习,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才像作业,他们才好完成。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其次,要让学生喜爱预习。我是通过让组长检查登记,听写计分,组织提问题比赛,抢答有奖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的。
二、朗读教学要详细
每位语文老师都知道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有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告诉我:“读没用,会背就行。”我诧异了。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理解,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句子蕴含的意思,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感悟”“理解”的前提是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强调了读对理解的特殊意义。所以,我认为朗读教学也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在朗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通过电化手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2.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其中范读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老师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但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这样的误区:重讲轻读。有些老师认为只有把课文的内容分析通透,学生才能理解,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读的安排摆在课前进行,留给学生在课堂练习的时间较少,这其实忽视了读对理解的作用。我们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采取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表情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读自练,品味领悟,读出真情。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巨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熟读成诵,能较好地适应语文教学的要求,只有读得多,记得多,才能博闻强记,知识渊博;才能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才能为写作积累语言材料。
总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阅读教学要详细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写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的积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抓生活阅读的积累入手。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帮助学生解决“言之无物”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这样,习作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里所指的“生活”,是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不是指那些“虚构生活”或“模拟生活”。
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小学生习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的出现,等待着“舍己救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
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其次,引导学生从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解决“有物不会言”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善读书,重视积累语言。这样,习作就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无法表达出来,或老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这与他们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有关。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学校要开放图书馆,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读物:一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是优秀作文选之类,让学生在写作上接受启示;三是科普读物、工具书之类的非文学读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准备材料。
这样,从生活阅读入手,增强了学生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时才会“顺手拈来”。因为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锻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