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看点,2007年的热点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_w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往年高考是备战来年高考的极好策略。2006年全国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卷,这17套试卷是备战2007年高考的宝贵财富。说其是则富,绝不仅仅是指17套题是很好的练习题,更是指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平时备考的方向和需关注的问题。笔者认真分析了2006年的这17套语文试题,觉得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看点”,因为这些“看点”极有可能成为2007年高考试卷中的“热点”。
  
  一、最大的看点:现代文阅读开始真正关注“鉴赏”
  
  在2006年全国的17套(2套全国卷,15套省市单独命题)高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虽然取材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值得关注,那就是对文本的考查不再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上,而是“理解”和“鉴赏”并重。以前的现代文阅读不是没有鉴赏类题目,只是这类题目在绝大多数高考试卷中都是羞羞答答的,即便出现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或夹杂在“理解”中,或单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或鉴赏对象过于单一,只鉴赏修辞或人称的运用。2006年的17套试题中,除了浙江卷仍是以多项选择的方式出现外,其他试卷全都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以纯粹的鉴赏的形式闪亮登场。
  我们过去常称现代文阅读题为“阅读理解”,实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对该类题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对字、词、句、段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是阅读的主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鉴赏是比理解层次更高的阅读要求。理解解决的是“是什么”,鉴赏要解决的不仅是“是什么”,而且还是“怎么样”,甚至是“为什么”。因此,鉴赏更能区分出阅读勇力的高下。在注重能力考查的今天,鉴赏也就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各省市命题专家的青睐。
  为加深对这类题的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下面我把除浙江卷以外的16套高考试卷中的鉴赏类题目归纳如下(除题目自身有特别说明外,着重号均为笔者所加):
  
  1.对文本布局谋篇的鉴赏
  (1)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全国卷Ⅰ第15题)
  (2)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全国卷Ⅱ第16题)
  (3)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江苏卷第15题)
  (4)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江苏卷第17题)
  (5)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重庆卷第16题)
  (6)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4分)(上海卷第12题)
  (7)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江西卷第19题)
  (8)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①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②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山东卷第16题)
  (9)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湖北卷第18题)
  
  2.对文本表达技巧的鉴赏
  (1)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全国卷Ⅰ第14题)
  (2)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
  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②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6分)(北京卷第19题)
  (3)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天津卷第19题)
  (4)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4分)(上海卷第12题)
  (5)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口口口口。(2分)(上海卷第25题)
  (6)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江苏卷第14题)
  (7)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安徽卷第17题)
  (8)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f4分)(辽宁卷第20题)
  (9)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辽宁卷第21题)
  (10)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江西卷第17题)
  (1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湖北卷第19题)
  (12)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广东卷第16题)
  (13)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重庆卷第18题)
  (1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②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分)(四川卷第17题)
  
  3.对文本取材立意的鉴赏
  (1)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北京卷第20题)
  (2)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股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上海卷第26题)
  (3)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6分)(福建卷第15题)
  (4)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分)(江西卷第16题)
  (5)文中第六段写道:“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四川卷第20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卷。湖南卷连 续两年都出现了一道仅次于作文的大题目:写赏析短文,字数要求在300字左右。如湖南卷2005年第21题和2006年第20题,这两道题目显示了对阅读鉴赏的高度重视,我们似乎也从中看到了湖南卷要把这道题进行到底的决心。虽不敢说2006年大量鉴赏类题目的涌现就是受2005年湖南卷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湖南卷的这道题目已经引起了相关语文高考命题专家的关注。
  对文本布局谋篇、表达技巧的鉴赏还要注意两个“兼顾”,即兼顾内容与形式,兼顾一般和具体。
  兼顾内容和形式,即既要考虑到要求鉴赏的对象在文章内容方面的作用,也要考虑到其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比如说,当在回答深化主题、点明中心、渲染气氛等内容上的作用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鉴赏对象是不是还具有或呼应、或铺垫、或悬念、或线索、或过渡等结构上的作用。兼顾一般和具体,即既要考虑到某种技巧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到该技巧在文本中的具体作用。拿比喻这种修辞来说,比喻的一般作用是“生动形象”,遇到鉴赏比喻修辞的题目,答案当中“生动形象”必不可少.同时还必须写清楚在文本中作者“用什么使什么生动形象”。
  对文本取材立意的鉴赏,要实事求是,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取材立意进行鉴赏,不能想当然,不能以偏赅全,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作者。以上对2006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中的鉴赏类题目做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认真读题,尤其认真品味加着重号的词句,可以领会到命题人的用意及命题规律所在。
  
  二、其他不可忽视的看点
  
  17套高考语文试卷中除风头劲、火力足的现代文阅读鉴赏类题目应该引起重视外,还有如下几个“动向”不能不重视。
  
  1.推断型题目
  北京卷第17题,上海卷第4题,浙江卷第20题都是推断型题目,这类题目立足文本,放眼文外,是一种新颖别致的题目。
  
  2.摘要型题目
  上海卷第5题,这类题虽然今年只在上海卷中出现,但2007年也可能会有效仿者,不可不备。
  
  3.文言断句
  北京自单独命题以来已经连续多年考查文言断句,前几年北京一直唱独角戏,其他省市没有效仿。但2006年辽宁、福建、广东三省也开始和北京呼应,这是文言考查的一个正确方向。除了这四个省市外,其他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翻译所占的分值已经达到8~10分,比例过大,考试的信度、效度都不理想,需要也应该由新的题型来分担。那么,文言断句型题目的登场势在必然。平时备战应加强练习。
  
  4.默写打破惯例
  默写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老面孔。多年来基本都是给上句默写下句,或给下句默写上句。但2006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几乎可以说是对以前默写惯例的集体颠覆。苏、浙、沪三省市变化较小,但也在变化。2007年的默写题,会在三个方面(取材相对完整,注重关联,提供具体语境)进一步得到体现,备考时多加注意。
  
  5.图表题
  图表在当今社会应用之广泛不用多言。它作为高考试题的类型,在以往的试卷中曾经出现过,但在2006年的高考试卷中,全国卷Ⅰ第19题(5分),全国卷Ⅱ第19题(5分),辽宁卷第23题(5分),山东卷第22题(8分),重庆卷第22题(5分)都出现了图表题,或要求说明,或揭示寓意,或抒发感想,分值可观,角度多样,应当引起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中再次出现图表题,并且分值不低。这类题综合性强,打破了纯文字之间的“转换”,能很好地考查出考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好题。这类题目在今届的高考题中再次出现应当不是意外。
  
  (责 编 涵 冰)
其他文献
MINI從来不否认自己是个小众品牌,所有人都知道它的特点,它适合怎样的生活。即使你没开过MINI,无法历数它的经典设计语言,也会对它有个最基本的想象:一辆漂亮的小车。  而MINI CLUBMAN,却是“迷你小车”中的“大车”。它是第一款车长超过4米的MINI,单看尺寸,它像一辆标准的家庭轿车,两侧有4个车门,显然不会只为驾驶员准备。它有点像旅行车,但又没旅行车那么宽大,它有MINI的设计语言,但
我国古代大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其代表作《师说》中把“传道、授业、解惑”视为教师的基本职责,这一观念在我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它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作用于许多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但从现代教育观念的视角来看,韩愈对教师职能的认识,体现的是一种教师中心论的立场。如果把学生当做学习、成长、发展的主体,从尊重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出发,教师只“传道、授业、解惑”就远远不够了。一个真正尊重学
〔摘要〕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年历史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处理好“思”与“行”的关系,思想认识上明确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在实践中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逻辑前提;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举旗定向、廓清迷雾,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处理好“党”与“群”的关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用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引领教育人民;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
几乎每个班主任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虽然对老师并不一定有什么抵触情绪,但面对老师时,要么一言不发,要么问什么答什么。常常有老师很苦恼地问我:“遇到这种性格内向的学生怎么办?”  是的,作为班主任,无法与学生沟通的确很苦恼。老师满腔热情地和学生交谈,但有的学生却“不领情”。其实,不领情的学生不一定是对老师有什么抵触情绪,更多的是由青春期特有的心理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学生对老师
8月上旬,我在马来西亚8天,在多个公开场合,听到马来西亚执政集团国阵的华裔成员党马来西亚华人公会(下称:马华公会)一再赞扬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声称值得马华公会“学习”、“参考”、“仿效”。说实话,这在我外访经历中是极为罕见的。  3个月前,在大选中遭受重挫的马华公会,被在野党击溃,只剩下7个国会议员及11个州议员。当下,该党基层士气低落,党员期望产生新领导层,带领马华公会走出低谷。  马华公会号称拥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随之而来的是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GDP长期徘徊不前。对于“失去的20年”,日本各界时有探讨,但笔者认为,导致日本停滞的最大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保守心态,日本不愿打破“坛坛罐罐”。   回顾历史,引导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革命的力量都来自“外压”,即外国力量的强迫。第一次是明治维新,面对美国“黑船”炮舰,日本人决意敞开国门进行制度改革。另一次则是二战之后,
鲍勃叔叔   我第一次到纽约去,是上世纪70年代末,跟我的朋友波拉克·祖穆勒一起——他当时也处于流亡之中,身在瑞典。我们约好在那里会面,因为纽约正好处于斯德哥尔摩和墨西哥城中间的位置,又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用来暂时甩开流亡的窘况,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几乎是同时到达,在一间还算体面的酒店住下,价格离谱——曼哈顿完全没有价格合理的酒店。第一天早上我们出门游览,就像第一次去公园玩的孩子们一般兴高采烈
一、高考政治试题命题特点总结    从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政治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命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稳中有变。2006年高考政治试题总体“稳定”:一是突出能力,注重双基,知能并重;二是结构、题型基本不变,但创新亮点不断闪现。如选择题第24、25题以一道趣味智力题为背景,新颖生动,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第29题采用了古诗词,第34、35题的引言材料采用了表格形式,
根据国家标准,酸奶类产品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或主要原料制成,产品类别应该是酸乳或发酵乳。超市里酸奶种类众多,但只有少数酸奶含有益生菌。  目前,酸奶添加益生菌的方式有两种:发酵酸奶的菌种本身就是益生菌,发酵过程增殖的活菌还能起到促进健康作用;酸奶发酵后,再添加益生菌。  选益生菌酸奶,记住以下关键点:  1.酸奶摆放位置 要保证酸奶里的活菌存活,益生菌酸奶必须在低温环境下存放。因此,益生菌酸
苹果公司第一次在中国遭受负面新闻风暴的席卷,这家曾经代表新生活方式的企业,如今陷入损害劳工权益的旧泥潭里。尽管法律上苹果无需对中毒员工承担责任,但它的社会形象,显然已经受到打击。    迟到的回应    在沉默数月之后,苹果公司终于通过《2010年供应商责任报告》,回应中国环保组织对其供应链劳工职业损伤的质疑。如果苹果期待以这份报告挽回质疑声音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今的事态显然事与愿违。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