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的时限和分期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ehehe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经典”是一个“史”的概念,对其时限及分期的探讨非常必要。文章将“红色经典”的时限界定在192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划分为四个阶段:1920年代的发轫期,以“三个属性”为基本特征;1940年代的形成期,赵树理的小说和新歌剧《白毛女》的成名方式分别代表了“红色经典”最初形成的两种方式;1950至1960年代的繁盛期,“红色经典”在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凝练成一种新的、日趋成熟的艺术品类;1970年代的衰落期,后期“样板戏”的理论和实践最具代表性。
其他文献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
加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是新时期党员教育和干部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市场经济意识及商品
近日有幸拜读赵旭东教授的新作《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下简称《否定的逻辑》),31万言的著作,经过反复阅读,我渐渐领悟其中的真意。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承担了大量的中非研究课题,它们包括:由英国国际发展署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资助的“中国和非洲的发展和减贫:多元视角的比较”、中国国际扶贫中
文章旨在就顾颉刚先生《古史辨》第一册的生产语境与编纂形式对《古史辨》进行重新解读。语境分析部分,由顾颉刚、胡适和钱玄同据书信讨论构成的学者小社群,进而到“古史辨”派
为了探讨乡村科技传播中阻碍农民认知行为发展的关键原因,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理论对相关个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调查
文章从农村打工者与家庭和农村社区稳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打工者与留守人员互动的内容、主要途径以及成本与效率。农村打工者到外地打工,导致原来所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弱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志之一,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省科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