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学龄期儿童的临床特征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中重度急性发作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分析,为哮喘急性发作的管理提供实践依据。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全部学龄期(≥6岁)哮喘急性发作住院病例21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将全部病例分为哮喘并肺炎组(A组,88例)、哮喘组(B组,126例),比较2组间差异。

结果

入组病例年龄中位数9(6~18)岁,男女比例1.5:1.0。中度急性发作78.0%(167/214例),重度22.0%(47/214例);需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例7.0%(15/214例)。与B组相比,A组病例全身激素使用比例高(53.4%比38.9%,χ2=4.416,P=0.036)、危重症病例比例高(12.5%比3.3%,χ2=5.476,P=0.019)、住院时间长(9.0 d比8.0 d,Z=-3.063,P=0.002)、住院费用高(1.0万元比0.9万元,Z=-2.058,P=0.000);喘鸣音持续天数与氨茶碱使用与否无关(5.7 d比5.9 d,t=-0.233,P=0.817)。24例在喘息病程中行支气管灌洗治疗,22例(91.7%)灌洗后3 d内喘鸣音消失;气管镜下有分泌物壅塞的病例,吸入变应原致敏种类数明显多于无该征象者(3.3±1.4比2.2±1.2,t=2.190,P=0.036)。

结论

并发肺炎的哮喘急性发作可能更需要早期足量应用全身激素抗炎治疗。致敏变应原的暴露可能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管镜灌洗有益于改善因分泌物增多造成的呼吸道梗阻。氨茶碱在哮喘发作中的应用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我国中部地区汉族儿童中白细胞介素(IL)-4(rs2243250)及IL-13(rs1800925)基因多态性与过敏性紫癜(HSP)及紫癜性肾炎(HSPN)的相关性,并比较HSP和HSPN血清中2种细胞因子的差异。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的方法,分别收集383例患儿作为试验组,其中HSP患儿320例(HSP组),HSPN患儿63例(HSPN组),409例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
目的总结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PP患儿临床资料,根据纤维支气管镜下情况,分为堵塞组和畅通组,对比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结果堵塞组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畅通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与畅通组相比,堵塞组患儿总热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2±7.6) d比(8.5±3.9)d,t=2.801,P<0.0
目的研究肥胖学龄儿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与肥胖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7~14岁肥胖学龄儿童180例(男102例,女78例)。按照外周血EOS百分比将肥胖学龄儿童分为E1组(EOS百分比0~<37%)、E2组(EOS百分比37%~<73%)和E3组(EOS百分比73%~100%)。选取与肥胖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体质量的儿童46例作为对照组(男2
目的分析苏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人鼻病毒(H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引起喘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2 942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HRV的感染情况、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特点,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HRV感染导致喘息的危险因素。结果2 942例患儿中HRV阳性356例,阳性率12
目的探讨影响宫内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分化的可能因素。方法收集200例新生儿脐带血,高分辨溶解曲线分析荧光定量法检测Foxp3特异性甲基化区域(TSDR)去甲基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脐带血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BPDE)-DNA加合物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问卷调查随访至出生1.0~1.5年,询问婴幼儿是否反复喘息和顽固性湿疹,并询问父母是否患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结果(
目的监测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疾病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肺炎支原体(MP)流行情况,分析RSV与MP在广州地区的流行特征,为广州地区RSV与MP的监控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疾病患儿(≤14岁)咽拭子标本,提取标本核酸,利用荧光定量PCR进行RSV与MP检测;并对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3 760例患儿中,检出RSV 392例,阳性率为10.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信号通路下游主要为蛋白激酶B(Akt)及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mTOR)。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其作为细胞内重要的抗凋亡、促生存的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存活和迁移中起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该通路参与调控许多重要的细胞进程,并且与肿瘤、肥胖、2型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等病理情况有关。
脑性瘫痪(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性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影响。国内外研究表明,其易感性与遗传因素有关。国内外初步研究证明,脑瘫发生与多个易感基因有关,脑瘫症状基因与脑瘫的临床症状有密切联系。现就近年来有关脑瘫的易感基因和症状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二者存在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诱发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衡,受影响的器官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机体产生针对靶器官相应的自身抗体,最终导致受累器官功能破坏,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累及多个脏器及组织的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依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TSC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标准和基因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