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越多心越富有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p2050z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与《老子》中那句“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含义类似。后者说的是,帮助别人,自己更富有。如今,很多人得失心很重,不愿损失一厘一毫。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古人的智慧和老子的辩证法,具有非常深刻的哲理智慧。
  首先,人际交往遵循“人际互惠原则”。每个人都希望与人相处时不吃亏,所以喜欢和善良、乐于助人者在一起。而接受别人恩惠过多,人难免不安,就想回报。因此付出多的人,得到的回报也多。这与古人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不谋而合。
  其次,世界遵守“吸引力法则”。积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拥有什么心态,就会拥有什么环境。吝啬、不肯助人,是“穷人心态”,吸引不到财富;慷慨、乐于奉献,是“富人心态”,即使这样的人并没有很多财富,但财富也会被吸引到他身边。
  最后,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内心一定是富足、快乐的。别人的感恩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富在知足,贵在人敬”,比起坐拥金山却一毛不拔的人,这种人才拥有真正的“富贵”。
  春秋时期的范蠡是“财神”的化身。他总会散财于民,换个地方从头开始,史书上有他“三聚财,三散财”的记录。他懂得获得财富的方法:把财富变为百姓的感恩心,就能拥有无尽的财富之源。洛克菲勒家族、比尔·盖茨等世界巨富也都极其慷慨,纷纷投身于慈善助人事业。中外“财神”都掌握了财富的秘诀:越给予,越富有。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或提出能够激起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究中,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产生了相应的困惑。这样,在学习新知识时,老师讲到他们发现的规律或总结出的知识点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获得成功愉悦感,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内驱力;而对于在预习中自己难以把握的知识点,他们会在课堂作为重点听讲内容,优先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关键词】小
小学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能够为学生铺好道路,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掌握教学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观察学生的动态,对他们每个人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