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并行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ming15898575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breakfast文化主题的研究探讨,帮助学生逐渐积累英语国家的早餐文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与能力。笔者尝试在不断的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让其体会到世界饮食文化的交融。学习过程是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增强了其英语语言能力,提高了其跨文化意识,进而实现了学生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并行提升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早餐文化

前言


  发展小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其中,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具体表现为文化价值判断、跨文化沟通和本土文化传播。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不同文化持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同时要能讲好中国故事。要做到这一点,正确的思维方式也非常重要。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反思以及创造等思维活动来实现。
  笔者初期在對文化意识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着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培养割裂的现象。教学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文化知识,较少关注思维品质对文化意识的促进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笔者对文化意识的理解不到位。笔者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时,必然要将文化知识与文化现象相关联,进而需要分析不同文化所产生的背景,比较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由此才能达到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
  因此,笔者以动画片作为课程资源,在动画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外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分析和鉴赏不同文化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


  1. 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的文化主题是breakfast。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笔者曾对这一主题进行过教学探讨,主要是以breakfast为中心词,带领学生扩展相应的英语词汇。笔者也曾讲过一些典型食物的历史由来,如sandwich和hamburger。学生对这一主题颇感兴趣,相关的背景知识也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上,笔者围绕此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帮助学生逐渐积累英语国家的早餐文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借助早餐这一主题,让学生体会世界饮食文化的交融,进而在思维活动的推动下,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升。
  课程初始阶段,笔者先播放了动画影片《小黄人大眼萌》中一段主人公吃早餐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对中西方的传统早餐和相关词汇进行了解和学习。学生调动已知词汇,对有关中西方早餐的知识进行了交流。接下来,笔者通过设问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认同。同时,笔者通过让学生选择中式或者西式早餐,培养其思辨能力。
  2. 思维能力的培养
  (1)教学过程
  如下页表1所示。
  (2)教学说明
  Step 1 品尝:文化知识的学习
  笔者播放了影片中的一个片段(如下页图所示),向学生提问:“What did the girls eat for breakfast? ” 学生给出了他们知道的答案——milk。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他们对syrup和pancake并不了解,但是充满好奇。于是,笔者在此基础上向他们教授单词syrup和pancake,进而告知他们这是一种典型的美式早餐,并且拿出事先准备好的syrup和pancake向学生演示吃法,学生非常兴奋。通过这个活动,他们边吃边记住了两个新词。





  Step 2设问:理解饮食文化的交融
  在学生了解了中西方传统早餐后,教师提问:“What did you eat this morning? ” 学生积极、踊跃地用英语描述自己的早餐。教师将学生答案归纳在黑板上,学生很快发现,答案中不仅有中式早餐的soybean milk, Youtiao等,而且有bread, milk, bacon, sausages等。此时笔者再次追问:“What did you find from our breakfast? ”并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片刻。在交流讨论结果时,有的学生谈到了饮食文化的交融,还找到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The food from different country is yummy, so people like it.
  Step 3情景创设:学交往、启思维
  ① 情景创设
  在学生理解了饮食文化交融的现象后,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If my little American cousin comes to my home, which kind of food should I invite her to eat? Why?”思维的发展在于“启”,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引起了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开始就这一问题展开积极讨论,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② 引发思考
  开放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索问题的答案。同时他们还积极地组织语言准备交流。笔者观察到,有的孩子在沉思,有的孩子则在纸上打草稿。笔者有意识地设计这类问题,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已知,让他们在回答问题前先进行独立思考,学习用思想解决问题。   ③ 交流思想
  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笔者安排他们以四人一组的形式交流想法,每个人能接收更多观点,还能引发自己进一步的思考。



  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非常兴奋。有些学生在听到不一样的观点时,会露出惊讶的神色;有些学生试图说服其他同学赞同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坚持用西式早餐招待客人,认为客人会感到宾至如归。这些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生活习惯上去思考问题,难能可贵。但是另一部分学生则提议去传统小吃店,用北京特色小吃招待客人;有的孩子想用自己家烹制的食物来招待客人,让他们品尝中国的家常美味;还有的学生既想准备中餐,又想准备西餐,以供客人随意挑选。讨论至此,课堂上已经有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维盛宴了。
  ④ 梳理思想
  讨论进行一段时间后,笔者开始组织学生们分享讨论结果,并将他们的想法进行了统计分类,如表2所示。
  ⑤ 达成共识
  经过讨论和分享,学生们领悟到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办法,每一种选择都有其理由,方法的不同源于思想的不同。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中西方饮食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关注到对方的需求即可。学生明白对世界文化的理解也是如此,世界各国文化各异,每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背景和渊源。我们应该抱有对优秀文化接纳、理解和认同的态度,由此才能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结语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笔者提出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异国的文化知识,还要引发学生对文化交融的思考,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质疑、推翻和重构等思维活动。
  本节课上,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质疑和讨论等活动,对中西方早餐文化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比较、分析、判断、归纳、评价和创新,进而对早餐文化进行了各自思维的重新建构、评价和创新,由此增强了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提升了思维品质。以后,学生还会将这种思维方式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本节课呈现了文化与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其跨文化意識的形成。
其他文献
又到了学习口语的时间了,张开你的嘴巴,弹弹你的舌头,我们就要开始了。
期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在这悠悠暑期时光里,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在美丽的旅程中体验了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假日有限,但你我的追求不止。新学期来临之际,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将带着新视野和新收获和大家一起出发。  有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风向标,“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等关键词成为广大教师重点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语言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推进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都在教学中屡屡尝试。思维导图是培养思维品质的好工具,
期刊
推荐书目:《语言教学实用技巧》  作 者:Michael Lewis(美),Jimmie Hill(美)  出版信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圣智学习出版公司 2009年7月  推 薦 人:平克虹(山西省教科院前高中教研员,中学特级教师)  推荐理由:本书虽然以英文写就,但所用语言浅显易懂,言简意赅,不像一般的语言教学专著那样有许多深奥的理论和专业概念术语,特别是还有魏立明教授撰写的精妙导读,中小学
期刊
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道路上取得的成果  《英语学习》:曾老师,您好!很荣幸能有机会听您谈谈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变革。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下发了《关于电化教育工作的初步规划(讨论稿)》,拉开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序幕;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请问在此期间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
期刊
摘 要: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提出为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本文尝试通过对外研社“书虫”系列丛书《秘密花园》整本书的阅读和研习,探讨在高中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进行高阶思维品质培养、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六要素整合;高阶思维品质;整本书研读;实践引言  开展英语名著阅读活动是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往往源于教师对阅读文本解读不够,因此,教师要使教学理念得到落地实施,必须要了解文本解读的意义,进而学会用一定的框架解读教学文本,并借助适当的方法或者工具。本文以小学英语绘本为例,阐释了文本解读的意义、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题。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恰当的文本解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保证。  关键词:文本解读;框架;方法  文本解读是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多元目标理念为指导,以《新维度英语》教材中“Life Cycle of a Butterfly”一课为例,论述了如何基于多元目标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做”或“学”的学习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多元目标;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课例研究背景  在多元目标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程框架中,有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目标,即:1.
期刊
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骄阳似火,盛夏到来的同时,学生们期盼已久的暑假也开始了。我们希望忙碌了一学年的老师朋友们能够利用假期,充分放松、开心旅游、适当学习。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庆祝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刊特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栏,直击改革开放背景下英语教与学的变革与发展。本期专栏的主题是英语测试与评价体系的变革。自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恢复后,英语作为新高考的组成部分
期刊
本刊在过去的几年间以各种形式探讨过保持、提升教师自身英语水平的问题,受到不少读者的关注,引发很多老师的热议。本期的“热点·观点”将延续这一话题,并聚焦网络技术作为一种重要外力,对提升教师个人语言素质的重要意义,展示具体的方法、经验和案例。我们着重探讨这样一个议题,一来希望为老师们拓展资源视野,二来更是希望能和大家达成一个共识——网络先进,实属外力;教师自助,网络助之。  本期我们刊发的四篇文章中,
期刊
摘 要:审辩式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审辩式思维是一种依据事实及实证进行理性分析的思维品质,目的是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外界的人和事进行富有逻辑的判断。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依据审辩式思维理念设计阅读教学问题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基于有效性策略设计阅读教学问题;基于可操作性策略设计阅读教学问题;基于问题链策略设计阅读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