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评价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um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已发生重大变革,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新的课堂评价标准的实施不容乐观,甚至还在走原来的老路子,以至于使课堂教学也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本文从生本教育的理念出发谈了一下自己对课堂评价标准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 评价标准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教学界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改革。弹指一挥间,已十年有余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关于如何教学,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理论也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在这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下,我们的教学真的就欣欣向荣、臻于完善了吗?笔者就自己执教的语文学科,谈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目前,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以下四种令人费解的现象:
  一、花样翻新的语文课堂
  无可否认,我们的语文课自从实行课改以来,的确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现象,语文课堂也因此活跃起来,生动起来。每位教师也力争将一个“活”字搬上课堂。其实活跃课堂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我认为,不管怎么活跃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字。否则就会物极必反,出力不讨好。有的课堂看起来丰富多彩、花样翻新,但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吗?学生在这一堂课上学到了什么呢?
  二、神通广大的语文老师
  无可否认,课改无论如何改,课堂上教师的“教”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如果你还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还在课堂上搞“一言堂”,那你真的是太落伍了。可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中走出原来课堂模式的窠臼,投身到改革大潮中去呢?不信,请看下面的一堂语文课:
  这是某教师在执教《红烛》时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第二环节:讲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总结诗歌的写作特色。
  第四环节:背诵诗歌。
  这堂语文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除了记笔记外,就是自由朗读了一遍诗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几率几乎为零。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就连自己思考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种在课堂上百事包办的语文老师真可以说是“神通广大”了。
  三、毫无用处的拓展延伸
  所谓“拓展”就是“由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地延伸,它的实质是一种迁移教学”。无可否认,适当的拓展延伸可以把知识串联起来,可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可以使学生走出课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有些老师把它用来追求新颖和时髦。请看下面的案例:
  某教师在执教《致橡树》时,前面的教学环节内容充实,环环相扣,可以说是不错的。但是到了“拓展延伸”环节,他让学生比赛唱有关爱情的歌曲,看谁唱得好。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俨然成了赛歌的舞台。我们就不禁要问,如此的“拓展延伸”,适合吗?适度吗?对学生的学习有用吗?
  四、几乎为零的随堂练习
  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缺一不可的。但是,“教”是不是就只是指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是不是就只是指学生不停地做笔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课堂上还应包括相应的随堂练习。用这些练习来巩固当堂学习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这是非常必要的。随堂练习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它的内容主要是紧扣当堂讲的知识点。但是,就有一些教师忽略了这非常重要的随堂练习,认为课堂上的练习可有可无。
  看见以上这些现象,我们禁不住惊呼:这些老师太误人子弟了!但是惊呼之后细想一下,出现这些现象难道就只是教师的错吗?笔者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出现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是否有效率的关注点都放在了教师身上,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评优课,我们课后的评价也往往关注教师的表现。学生的行为表现即使被关注到,也是看学生是否能够配合教师的“教”,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这样,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就会用尽浑身的解数来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不管学生学没学到东西,有没有收获,只要课堂气氛活跃了,就说明教师组织能力强;只要把知识讲全讲透了就说明教师基本功好;只要拓展延伸了,就说明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只要你在课堂上做练习了,就说明你课堂没安排好时间,用做练习来充数。可想而知,这样的评价标准,怎能不把我们教师“引”上歪路?怎能不把我们教师“逼”上绝路呢?
  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课堂教学呢?
  笔者认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收获有多少。既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家伦、颜丹.语文课堂评议应向学生“所得”倾斜.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四期第30页.
其他文献
1997年夏季与1998年秋季,我作为《南昆铁路的建设与沿线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课题组的一名成员,先后两次赴贵州省册亨县巧马镇者岩布依村寨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者岩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文章将就初中语文
最近,记者从美国包装机械制造协会(PMMI)的《2003年采购计划研究报告》中了解到,今年全球包装机械销售将有较大的增长。据调查,2003年全球消费品和工业品企业将加大其在包装
为了深入贯彻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七五”普法规划,以“深化税收改革、助力企业发展”为主题,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中国注册税务师同心服务团举办全国税法知识竞赛
OBDⅡ的模式6对许多技师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若您知道如何去寻找它,将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有时这些信息会显得很隐蔽)。 The OBD II mode 6 may be a str
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8月就提出:“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
去年三月份国务院换届以后,国际舆论曾以一种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被称为“经济内阁”的朱榕基和他的同事们,并罗列了一堆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难题;国内百姓也以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新一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支柱之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过十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大
摘 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涵丰富,需要寻找适应其教学的方法。将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理论,应用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必然能发挥作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方面,其评价体系主要围绕这两种智能测试,没有将学生的差异性更好地融入考查。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以多角度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每一位学生都有专属于他的智能。在构建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过程中,将苏教版的教材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从
原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康复学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理事、物理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郭慕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4月12日凌晨1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