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中稻秧苗密度与苗质关系的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nlei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秧苗密度对苗质的影响随秧龄延长而加大.旱、湿秧小苗<6400株/m2苗高干重、叶面积等无显著差别;中、大苗苗高干重(y1)、单株分蘖数(y2)等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回归关系分别可以y1=a-bx和y2=ae-bx式表达.式中a、b值随苗龄加大,同龄旱秧比湿秧b值小.苗质开始显著下降的秧苗密度(株/m2):中、大苗依次约为4 000和2 000(旱秧);3 000和1 000(湿秧).大苗单本栽,苗质显著较差的,大田生育及产量亦显著较差.高产高效的适宜秧苗密度(株/m2):小
其他文献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Ca_3Al_2O_6:Eu^3+红色荧光粉,通过XRD、SEM、荧光光谱分别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发光性能进行表征,讨论煅烧温度、Eu^3+掺杂浓度以及电荷补偿剂对样品发光
由于高炉原料无法完全脱除砷,进入高炉后将导致铁水含砷量过高,从而影响炼钢工艺及钢材质量.通过控制入炉全铁含砷量、铁水温度、碱度、炉顶压力等参数,高炉获得了较高的铁水脱砷
淮北黄潮土 1 9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 ,长期不施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试验前下降 1 .5 4g/kg,长期单施化肥可以基本维持土壤有机质水平 ,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无肥和有机肥处理 ,土壤有机质随施肥年份呈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的适宜平衡水平大致为 1 5 .0 g/kg。有机 -无机配合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品质的提高
对大型稀土电解槽用阳极卡具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小盒卡具的安装方法及工作过程,再与传统楔形卡具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小盒卡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热、不变形、不松脱,具有紧固
研究了三唑磷、杀虫双、阿维菌素、Bt+吡虫啉4种药剂处理对安徽江淮地区中稻田害虫-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药剂处理对主要害虫的种群增长均有显著控制作用.三唑磷对群落
利用正交旋转回归分析研究氮、磷、钾、种植密度和行距对强筋小麦烟农19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烟农19产量影响最大,依次是施氮量、施钾量、行距和施磷量,烟农19产量≥8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是尚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一种杆状病毒.为了解其基因组的信息,从病虫中分离纯化了茶尺蠖NPV,提取基因组DNA,构建了EoNPV DNA的SalI酶切片段文库,
目的了解乙二胺四乙酸铁钠(NaFeEDTA)强化酱油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可接受性和需求,以及人们对铁元素营养知识和铁缺乏的认识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问卷在北京、河北、吉林
采用槠叶种的一芽二、三叶鲜叶,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应用Roberts法和RP-HPLC法对鲜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茶黄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P-HPLC法
采用超声场辅助制备了碳纳米管/氧化钨纳米棒.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超声波的作用下,碳纳米管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