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性信息素配备新型飞蛾诱捕器群集诱杀水稻二化螟的效果研究

来源 :中国稻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zh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新型飞蛾干式诱捕器诱捕效率进行了测试,从6月20日至9月20日,共调查13次,累计诱蛾量8605头,平均每台诱捕器诱蛾344头。性诱剂处理区、施药区和不施药区虫伤株率分别为为1.77%、1.19%和81.90%,枯鞘率分别为1.11%、0.65%和14.68%,白穗率分别为1.87%、0.35%和38.83%。性诱剂防治效果95.18%,比药剂防效低3.92个百分点。就本试验结果来看,新型诱捕器操作简便,易于维护,使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杀二化螟的可行性提高。
其他文献
A critical challenge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is the design of efficient routing protocols which are able to provide high bandwidth utilization and desired fa
The actinomycete populations and functions in cadmium (Cd) contaminated soil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cultivation-independent molecular methods. The genomic DNA
以杂交中稻组合川谷优642和蓉优1015为材料,在冬水田区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收割期、干燥时间与干燥方式对整精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收割时期、干燥时
在西南稻区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实施了水稻农民习惯施肥技术与空白试验(不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技术具有如下不足:一是水稻投入产出率低;二是肥料利用率低;三是大面积水稻产量不高,单产仅520.9 kg/667 m~2;四是水稻生产穗数不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提高水稻产量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施肥对策。
为探究淮北地区不同氮肥水平下粳型超级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在大田机插条件下,以常规中熟中粳超级稻和非超级稻(对照)为试材,设置3个氮肥水平即0、225、300 kg/hm
广两优7203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用广占63S与中恢7203组配而成的强优势两系杂交稻组合,201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本文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