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小肠、结肠、回结肠)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8年1月住院诊断的103例患者,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对其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改变等进行分析。结果103例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33例,诊断时年龄12~70岁。以20~29岁为高峰期,30~39岁次之。病变部位位于小肠(L1)的39例(38%),结肠(L2)的16例(16%),回结肠(L3)的48例(46%),发病年龄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L1型临床诊断年龄明显高于12型(P〈0.05)和L3型(P〈0.01),且肠梗阻发生率远远高于L3(P〈0.05)。L1型中通过胶囊内镜协助诊断的占L1型的30.8%,结肠镜协助诊断的占44%;L2、L3临床表现结合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分别占87.5%、83.3%,通过手术确诊的L1患者(9例)占手术确诊病例的47.3%,但与12、L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考简化CD活动指数(CDAI)评分,轻度23例(22.3%),中度58例(56.3%),重度22例(21.4%),回结肠受累者(L3)重度患者13例,占59.0%,与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克罗恩病患者中L1型较多以诊断延迟、急诊需手术治疗为特点;L3型则因病变范围较广,并发症及全身表现严重,重型多见。需重视发病早期胶囊内镜和回结肠镜检查的重要作用,减少手术发生率,延缓患者首次手术的时间。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Soehendra等首次提出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可有效缓解胆管阻塞症状,目前认为该技术对良性梗阻患者创伤最小,对不能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是首选治疗方法。然而,支架置入后支架的阻塞,及反复发作的黄疸和(或)胆管炎,使得支架需要频繁更换,这一方面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此,人们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了支架阻塞的原因和发生机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患者男,61岁,因吞咽不适3个月在当地医院行食管X线钡餐检查怀疑食管有狭窄,来我院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食物等过敏史。术前心电图未见异常。胃镜诊断:糜烂性胃炎,食管未见明显异常。为了进一步确定食管有无异常,遂行内镜下1.5%卢戈液食管直接喷洒染色,术中食管黏膜呈褐色草席纹状,未发现黏膜不着色区。观察过程中患者突感恶心、头晕、胸闷,伴大汗,即刻退镜,血压测不到,大动脉搏动消失,
目的验证胃蛋白酶原(PG)对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以及在胃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选择东北、西北、华北三地区胃镜检查中PG阳性的胃癌检出率。(2)选择胃镜活检中取到黏膜肌层,确定浅表、萎缩性胃炎者中PG阳性的检出率。(3)胃癌高发区PG阳性者胃癌检出率及该地区唧感染率,同时喷碘普查食管癌。结果(1)东北长春PG阳性的胃癌检出率22.58%,西北西宁为25.2%,华北北京为0。在长春、西宁由
绝大多数上消化道异物可由内镜下取出,然而由于异物种类比较复杂,部分患者不配合,增加了胃镜操作的时间及难度。无痛胃镜技术使患者依从性好,操作时间明显缩短。本研究通过比较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操作中患者的不适症状、操作的难易程度、并发症的情况来分析无痛胃镜在上消化道异物取出中的应用。
在日常胃镜检查工作中,在一些特定部位常因为视野模糊不清或暴露不佳而影响内镜观察,例如食管入口、贲门部、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这些部位因管腔较窄或蠕动频繁,呼吸、心跳影响,镜端难以停留定位,而影响内镜观察、活检及治疗。从内镜黏膜切除术中使用透明帽得到启发,我们将静脉套扎所使用透明帽的前端部分削短磨光至2~3mm(也即戴上透明帽后突出内镜头端2~3mm)(图1),以达到在上述部位应用时能撑开收缩的管腔、
急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症,包括小肠梗阻和大肠梗阻。对于小肠梗阻,既往经常首先采用单纯胃管置入行胃、近段小肠减压,禁食水、液体疗法以及应用缓泻药物或中药、针刺等,有一部分单纯性小肠梗阻可缓解,不缓解者则需行手术治疗。大肠梗阻大多为癌性梗阻,对于左半结肠肿瘤造成的梗阻,经常首先行肠造口,然后Ⅱ期行吻合术。肠梗阻导管的应用改变了单纯性小肠梗阻手术率较高的现状,使大部分单纯性小肠梗阻在非手术治疗情况下得到
患者男,54岁,主因间断腹胀2年加重伴腹泻、腹痛1个月余前来就诊。既往家族史无特殊。患者于20年前出现明显脱发;近14年来易“感冒”,约7~8次/年。2年前出现腹胀,多于下午加重。1个月前因发现咽部乳头状瘤行镜下切除术,术后4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及黄色糊样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最多20次/d,每次量约20~50g,时有便不尽感,伴下腹部阵发性绞痛,便前出现疼痛,便后缓解。
患者男,51岁。因上腹部不适伴呕吐咖啡样液体2d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于2d前食用柿饼,随即感上腹部不适,并出现恶心,渐发展至呕吐咖啡样液体,未伴黑便。该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无胃肠道手术史。胃镜检查:胃体腔见5cm×4cm巨大黑褐色结石,以活检钳触碰结石表面显示结石质地坚硬(图1);胃角可见一枚0.5cm×1.0cm的溃疡,覆咖啡色厚苔,周围组织水肿。胃镜检查后收治入院。
目的评价微探头超声联合环扫内镜超声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以及判断其对直肠癌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8月-2008年8月60例术前直肠癌患者行微探头和环扫超声内镜联合探查。参照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诊断,并与MRI、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比,总结EUS分期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价值。结果在60例直肠癌患者中,EUS分期T1期4例,T2期18例,T3期30例,T4期8例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并发症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8例,共治疗病变29处。内镜下明确病变边界,采用氩离子凝固(APC)或针式刀在距病变边缘0.3~0.5cm处环周点状凝固标记,再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完全抬起,在距离标记点约0.5cm处用针刀及IT刀环行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用IT刀逐渐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