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
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介传播无法比拟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它打破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羁绊,融合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传播特征,冲破传统媒介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形成点点链接的网状传播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等本质属性,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必然会反映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中来。同时,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的本质也必然反映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中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传播学理论的包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据此可将网络思想政治定义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以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内容为核心的,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
二、网络受众心理特征概述
1.求知心理。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世界空间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也会对我们产生“蝴蝶效应”。而互联网等一系列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出现和不断普及,使现代社会生活的边界更是日益扩大,已经远远超过人类自身感知与把握能力。这种情况下,信息的获取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当信息获取得越快、越全面、越深入的时候,越有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强竞争中处于主动、优先的地位。网络受众的求知心理通过网络媒介实现,网络媒介通过搜索引擎、基于非线性信息组织的“超链接”等方式,根据受众自身的需求和爱好“拉出”信息消费,将传统受众的被动接受信息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索信息,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极大地满足、实现了网络受众的求知心理。
2.认同心理。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主体同化、吸收其他人或事,以构建自身人格的过程。因此,认同是自我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认同心理是指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状态可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力。心理认同制约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和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发生认同的心理机制有很大差别。人们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合作联系外界,认同社会和他人,并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传统媒介大多是单向发送信息的工具,即信息的单向线性传播。网络传播则打破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羁绊,融合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传播特征,冲破传统媒介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形成点点链接的网状传播模式。网络不再仅仅是单向发送信息的传播工具,更成为人们双向交流、联系的一个平台。网络淡化了传统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对立角色,在网络互动过程中,网络受众的角色可以实现适时转换,网络受众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一方,而是成为网络空间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能动因素。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传播过程中,它是受众对媒介信息作简单的逆向思维或反面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会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顺向传播的心理防线,使媒介信息的含义扭曲、变形,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在网络时代,受众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一方面仰仗发达的信息技术,受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信息在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可以快速、及时地被相互印证,于是在这一去伪存真的、大浪淘沙过程中“淘”出了许多或捏造或失实或颠倒或曲解的虚假信息,让受众感觉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判断比传统信息更加困难,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心遭到受众的质疑。这不但损害了网络媒介的公信力,也给使得在网络环境下,受众的逆反心理比以往更加明显。加之网络中“把关人”制度的缺失,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没有规范和监督,当受众感觉其内容不可信时,便会受到受众的冷落和批评,进而产生对网络媒介的失语行为的逆反心理。
4.自我实现心理。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支配着人们的动机;只有当它得到适当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处在需要层次的最顶端,它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在现实社会中,不是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个人获得自我实现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一方面,现实社会的文化环境强加于社会人身上的规范,阻滞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自我实现者是由成长性需要推进的,其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在现实社会出现了困难,便开始在网络空间寻找突破口,受众的补偿心理在这里起到了桥梁作用。补偿心理是指当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时,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失败的痛苦。受众在现实社会中的缺憾,通过进入网络空间,以网络空间的自我实现来进行补偿。
5.匿名心理。网络本身虚拟的物理属性使网络受众成为拥有共同客体的多极主体,受众的真实身份在网络空间中灭失,随之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复存在。这样,受众在网络空间中身份的隐蔽,让其对自己的言行匿名实现提供了物理基础。受众的匿名心理加上网络空间的虚拟隐匿特质,使之可以抛开各种局限和束缚,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进行各种角色扮演。在网络环境下,受众的角色扮演是一种虚拟角色,其功能以“自我表达”为主,兼有“互动”,“规范”的成分少些。受众进行角色扮演的内在原因主要存在三方面:一是通过角色扮演,发现自我中未曾被探索的部分;二是利用角色扮演,使自己在维持本色的前提下,获得某种心理补偿;三是借助角色扮演,重新创造自我。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网络媒介的建设
1.增强网络媒介引导力。网络媒介在以其自由、开放、平等、互动、匿名等特点充分显示其技术优势的同时,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网络媒介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正在与日俱增。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由于传者与受者的广泛性与主动性,在媒介价值导向上,传统媒体有效的调控手段,如封锁信息源、控制传播渠道、“把关人”制度、议程设置等手段都难以实现,这使网络媒介的价值导向问题十分严峻。因此,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需要有效地建构网络社会的价值观,加强网络媒介的舆论导向功能建设。要倡导自主自律的网络价值,互联网有传统媒介传播无法比拟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它打破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羁绊,冲破传统媒介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形成点点链接的网状传播模式。在这种传播模式下,网络信息的传播与接收都带有极大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不仅被网络技术所支持,而且为网站规范所鼓励。有人称网络道德为“慎独型道德”,指在网络空间的道德要求需要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亦不例外。网络受众的自我约束和自己我管理,成为维护网络空间基本秩序及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网络自主自律的价值观,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它需要受众在网络实践中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2.倡导相互尊重的网络价值。对人的尊重是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网络技术作为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自然倡导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价值观。网络规范对隐私问题的重视,体现就是网站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互联网从根本上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障碍,将世界上不同的文化组合在一起,因此,应该大力倡导相互尊重的网络价值,相互尊重也是网络时代文化大融合的重要前提。
3.重视网络伦理建设,增强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律意识。网络伦理的建设,无疑是一种更为基础而长效的文化养成与控制手段,即从网络主体内部入手,逐步确立正面的建设性的力量,以此化解和控制破坏性行为,这也是培养和树立良好“网络人格”的切实途径。网络伦理具有明显的引导性、自觉性和广泛性,人们只有根据虚拟实践的特点和趋势以及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网络伦理,才能有效地利用伦理手段控制虚拟实践的代价。而网络伦理区别于现实社会中的传统伦理的重要特点,就是“慎独”、“自律”。网络个体在反复践履外在伦理规则的过程中,就可能将其内化为自觉的意识,他律转为自律。当下我国的互联网最缺的还是网民们的道德自律——因为再好的制度也不是万能的。在加强网民自律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发挥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行业自律,努力通过对社会事件的积极立场和正确态度的引导与影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健康良性的热点话语。
参考文献
[1] 张娟.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网民心理的影响.社科纵横,2006
[2]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关燕云)
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介传播无法比拟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它打破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羁绊,融合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传播特征,冲破传统媒介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形成点点链接的网状传播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等本质属性,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必然会反映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中来。同时,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的本质也必然反映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中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传播学理论的包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据此可将网络思想政治定义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以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内容为核心的,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
二、网络受众心理特征概述
1.求知心理。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世界空间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也会对我们产生“蝴蝶效应”。而互联网等一系列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出现和不断普及,使现代社会生活的边界更是日益扩大,已经远远超过人类自身感知与把握能力。这种情况下,信息的获取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当信息获取得越快、越全面、越深入的时候,越有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强竞争中处于主动、优先的地位。网络受众的求知心理通过网络媒介实现,网络媒介通过搜索引擎、基于非线性信息组织的“超链接”等方式,根据受众自身的需求和爱好“拉出”信息消费,将传统受众的被动接受信息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索信息,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极大地满足、实现了网络受众的求知心理。
2.认同心理。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主体同化、吸收其他人或事,以构建自身人格的过程。因此,认同是自我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认同心理是指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状态可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力。心理认同制约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和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发生认同的心理机制有很大差别。人们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合作联系外界,认同社会和他人,并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传统媒介大多是单向发送信息的工具,即信息的单向线性传播。网络传播则打破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羁绊,融合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传播特征,冲破传统媒介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形成点点链接的网状传播模式。网络不再仅仅是单向发送信息的传播工具,更成为人们双向交流、联系的一个平台。网络淡化了传统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对立角色,在网络互动过程中,网络受众的角色可以实现适时转换,网络受众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一方,而是成为网络空间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能动因素。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传播过程中,它是受众对媒介信息作简单的逆向思维或反面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会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顺向传播的心理防线,使媒介信息的含义扭曲、变形,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在网络时代,受众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一方面仰仗发达的信息技术,受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信息在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可以快速、及时地被相互印证,于是在这一去伪存真的、大浪淘沙过程中“淘”出了许多或捏造或失实或颠倒或曲解的虚假信息,让受众感觉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判断比传统信息更加困难,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心遭到受众的质疑。这不但损害了网络媒介的公信力,也给使得在网络环境下,受众的逆反心理比以往更加明显。加之网络中“把关人”制度的缺失,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没有规范和监督,当受众感觉其内容不可信时,便会受到受众的冷落和批评,进而产生对网络媒介的失语行为的逆反心理。
4.自我实现心理。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支配着人们的动机;只有当它得到适当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处在需要层次的最顶端,它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在现实社会中,不是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个人获得自我实现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一方面,现实社会的文化环境强加于社会人身上的规范,阻滞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自我实现者是由成长性需要推进的,其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在现实社会出现了困难,便开始在网络空间寻找突破口,受众的补偿心理在这里起到了桥梁作用。补偿心理是指当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时,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失败的痛苦。受众在现实社会中的缺憾,通过进入网络空间,以网络空间的自我实现来进行补偿。
5.匿名心理。网络本身虚拟的物理属性使网络受众成为拥有共同客体的多极主体,受众的真实身份在网络空间中灭失,随之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复存在。这样,受众在网络空间中身份的隐蔽,让其对自己的言行匿名实现提供了物理基础。受众的匿名心理加上网络空间的虚拟隐匿特质,使之可以抛开各种局限和束缚,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进行各种角色扮演。在网络环境下,受众的角色扮演是一种虚拟角色,其功能以“自我表达”为主,兼有“互动”,“规范”的成分少些。受众进行角色扮演的内在原因主要存在三方面:一是通过角色扮演,发现自我中未曾被探索的部分;二是利用角色扮演,使自己在维持本色的前提下,获得某种心理补偿;三是借助角色扮演,重新创造自我。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网络媒介的建设
1.增强网络媒介引导力。网络媒介在以其自由、开放、平等、互动、匿名等特点充分显示其技术优势的同时,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网络媒介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正在与日俱增。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由于传者与受者的广泛性与主动性,在媒介价值导向上,传统媒体有效的调控手段,如封锁信息源、控制传播渠道、“把关人”制度、议程设置等手段都难以实现,这使网络媒介的价值导向问题十分严峻。因此,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需要有效地建构网络社会的价值观,加强网络媒介的舆论导向功能建设。要倡导自主自律的网络价值,互联网有传统媒介传播无法比拟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它打破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羁绊,冲破传统媒介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形成点点链接的网状传播模式。在这种传播模式下,网络信息的传播与接收都带有极大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不仅被网络技术所支持,而且为网站规范所鼓励。有人称网络道德为“慎独型道德”,指在网络空间的道德要求需要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亦不例外。网络受众的自我约束和自己我管理,成为维护网络空间基本秩序及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网络自主自律的价值观,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它需要受众在网络实践中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2.倡导相互尊重的网络价值。对人的尊重是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网络技术作为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自然倡导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价值观。网络规范对隐私问题的重视,体现就是网站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互联网从根本上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障碍,将世界上不同的文化组合在一起,因此,应该大力倡导相互尊重的网络价值,相互尊重也是网络时代文化大融合的重要前提。
3.重视网络伦理建设,增强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律意识。网络伦理的建设,无疑是一种更为基础而长效的文化养成与控制手段,即从网络主体内部入手,逐步确立正面的建设性的力量,以此化解和控制破坏性行为,这也是培养和树立良好“网络人格”的切实途径。网络伦理具有明显的引导性、自觉性和广泛性,人们只有根据虚拟实践的特点和趋势以及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网络伦理,才能有效地利用伦理手段控制虚拟实践的代价。而网络伦理区别于现实社会中的传统伦理的重要特点,就是“慎独”、“自律”。网络个体在反复践履外在伦理规则的过程中,就可能将其内化为自觉的意识,他律转为自律。当下我国的互联网最缺的还是网民们的道德自律——因为再好的制度也不是万能的。在加强网民自律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发挥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行业自律,努力通过对社会事件的积极立场和正确态度的引导与影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健康良性的热点话语。
参考文献
[1] 张娟.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网民心理的影响.社科纵横,2006
[2]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