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春风”,为何“沉醉”?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这篇作品中,郁达夫通过细腻的艺术描写告诉人们,就在那寒夜般的社会里,劳动人民那真诚的、互相关心、相互爱护的友谊,以及他们那美好、纯净的心灵和美德就像一股暖流在受苦的人之间,使“我”这个底层的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了造成他们苦难的根源是严重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我”于是决心与劳动人民站在一边,同舟共济,这正是郁达夫在这篇小说中赋予“春风”、“沉醉”的真正意蕴。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 《春风沉醉的晚上》 意蕴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短篇小说代表作,写于1923年7月,1924年2月发表在《创造季刊》第2期上。留日回国后的郁达夫满怀一腔热血,一心想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可国内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已全面消退,反动势力卷土重来,整个社会腐败黑暗,阴云密布。在耳闻目睹了国内贫穷黑暗的现实后。他大失所望,于是创作了一系列揭示社会问题的小说,其中《春风沉醉的晚上》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在郁达夫的创作史上,《春风沉醉的晚上》也是一篇过渡性作品。从主题上他由早期的表现“性的苦闷”转向表现“生的苦闷”。从题材上由单一的知识分子领域扩展到劳苦大众至整个社会。从艺术风格上开始由感伤式的自剖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因此,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上这篇小说有重要意义,形成了他创作的一个高峰。
  《春风沉醉的晚上》只有两个人物形象,即“我”和“陈二妹”。作品采用“自叙传”的叙述方法,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一位知识分子青年(“我”)与一名青年女工(陈二妹)间的交往故事。在“我”与“陈二妹”的交往过程中,作者又花大量笔墨着力描写“我”和陈二妹“生的苦闷”。“我”是一位生活无着落的知识分子。为生活所迫,住进了贫民窟中一个狭小破旧的阁楼里,穷困潦倒,困苦不堪,靠翻译德文小说,换得五元稿费维持生计,“有了这五元钱,非但月底要预付的来月的房金可以无忧,并且付过房金以后,还可以维持几天食料”。生活的潦倒使“我”白天无法出门,于是过着黑白颠倒、与世隔绝的非正常人的生活,与“我”这个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青年有着同等命运的烟厂女工17岁的陈二妹,由于父亲刚刚去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她每天要在机器旁从早到晚干十几个钟头的活,还要经常加班,而得到的报酬却极其少。除了吃饭外,还不够付房钱和买衣服,除此之外,还要受到工厂管理员的凌辱。本来是17岁的花季少女,每天却干着强体力的苦力活,饱尝各种苦痛。物质生活的贫乏,使“我”与陈二妹终日为每日的衣食温饱而费尽心思,劳碌奔波,生存成了我们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样残酷的现实情形下,何来暖人的“春风”?为何又让人“沉醉”?郁达夫赋予“春风”、“沉醉”怎样的意蕴?值得深入探究一番。
  一、自然的“春风”,反使我在黑暗而沉闷的现实中萎靡、颓废,不得醒。
  “春风”是小说特意设置的自然环境,仲春时节气温一天天升高,阳光灿烂,暖风和煦,在这样的春日暖暖、“春风”吹拂的日子里,“我”的境遇又如何呢?“我”由于失业,住在“黑沉沉的、本来只有猫额那样大,房主人却把它隔成了两间小房的楼上”,“房里全没有光线进来,那间房间,更是矮小得不堪。若站在楼板上伸一伸懒腰,两只手就要把灰黑的屋顶穿通的”,“小房里不论白天晚上,都要点着油灯或蜡烛”。“一堆书和画架白天要当写字台,晚上可当床睡的……”,“黑暗的小房里的腐浊的空气,同蒸笼里的蒸气一样,蒸得人头昏欲晕”,“我的唯一的财产的一件棉袍子已经破得不堪”,“我那时候的身体因为失眠与营养不良的结果,实际上已经成了病的状态了”,“就是我的眼睛和脚力,也局部地非常萎缩了”……我所处的这种现实环境及“我”的境遇同自然的“春风”反差是多么强烈。作者之所以这样描写。目的是以自然的“春风”反衬当时那黑暗而沉闷的现实。正是在这样的现实里,“‘我’的神经衰弱的重症使我变成半狂,一日一日的萎靡下去”,我放浪形骸,过着昼伏夜出的畸形生活——“我这几天来到了晚上,等马路上人静之后,也常常想出去散步去”,以求暂时忘却现实中的困境,可见现实的困顿是如何地压抑着“我”。“我”也只有在晚上夜深人静时来到这空茫的大街。沉醉在这春风的夜色中,忘却心中的苦闷。“如今到了阳和的春日晒着的这日中,我还不能自觉,依旧穿了这件夜游的敝袍,在大街上阔步”,主人公过着与世隔绝的畸形生活,面对美好的春天却不能拥有,置身在明媚的春光中而不能享受,感受着和煦的春风而不能沐浴。这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呢?在这里,作者实际是借自然的“春风”,不仅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而且揭示了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孤独自卑、抑郁感伤、愤世嫉俗,遭社会排挤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他们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但又苦于性格上的怯懦。不能奋起斗争。而只能采取种种消极变态的行为表示反抗……”从而达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的效果,从而揭示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对青年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及主人公愁苦情怀不得舒展的愤懑。笔者认为,这正是“春风”、“沉醉”所蕴含的第一层意蕴。
  二、陈二妹的“春风”带给“我”温暖,使我沉醉,让我清醒。
  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陈二妹的形象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接触刻画的。因此对陈二妹的“春风”的含义,要通过“我”与陈二妹的交往经历来认识:
  我与陈二妹初次相识时,“她只放了一双漆黑的大眼。对我深深的看了一眼”,我也只是对她“高高的鼻梁,灰白长圆的面貌,清瘦不高的身体”,有了初步印象,并且这初步的印象“只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女子”。进而对她产生深深的同情,而陈二妹对“我”是不了解,“她听了这话,又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作了一种不了解的形容……”。“我”与陈二妹第二次接触是她请我到她的小屋并请我吃葡萄浆的面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这时她好像已经相信我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的样子。初见我的时候脸上流露出来的那一种疑虑和恐惧的形容完全没有了”。我与陈二妹由不了解通过对话并开始在心灵上开始沟通。“经她这一问,我重新把半年来困苦的情形一层一层地想了出来。所以听她问话之后。我只是呆呆地望着她,半响说不出话来……”她微微的叹着说:‘唉!你也是同我一样么?”Ⅲ通过这段对话使我和陈二妹由不了解,我同情她,而后她同情我,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孤寂的心由相识到相知,彼此都找到了慰藉,我感到她身上和心中所具有的一股春意。这种心灵的共鸣也成为“我”和陈二妹建立起友谊的基础,也正是具备了这一基础。使“我”与陈二妹的友谊得以继续下去。进而也使“我”对陈二妹继续了解——她是一个刚刚十七岁,又刚刚死去父亲,而且无兄弟姐妹无近亲的亲戚孤苦的孤女,在一家小烟厂做包烟工,她每天从早到晚,要站在机器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有时还要被迫加班,得到的报酬却十分低微,除了吃饭,根本不够付房钱和买衣服。由于她的父亲刚刚去世,无依无靠,工厂的管理人便总想乘机戏弄她……当我渐渐地了解了她的这些身世、经历、遭遇后,更加觉得她可怜,为了表达“我”对她的情谊,用好不容易盼来的一点微薄的稿费买了糖食等她一起分享。“那时候我腹中虽则饥饿得很,但我刚买来的那包糖食怎么也不愿意打开来。因为我想等二妹回来同她一道吃”。   当“我”问陈二妹她工厂的情况时,陈二妹极其愤恨地陈述了工厂主对工人们的苛求和盘剥。工人每天要给厂主做十个钟头的工,而得到的工资还不够维持生活。不仅如此,还要受厂主的其他盘剥和管理人的侮辱。这里作者是借陈二妹之口揭露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矛盾。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在黑暗制度下的痛苦呻吟。正是因为陈二妹受到了厂主的迫害。她憎恶剥削阶级。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她劝“我”道:“我劝你顶好还是不吃,就吃也不要吃我们工厂的烟。我真恨死它在这里……”她对于剥削压迫和企图欺凌她的资本家及其走狗十分痛恨,对于与她一样的受苦人深为关切和同情,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她不甘于受欺,刚强反抗的性格。她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既凸显了她心灵的美好,又客观上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剧烈。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表达了对于社会中“被欺凌与被侮辱者”的深刻同情,严正控诉了极度不公平的社会。当她发现“我”整夜不归,行为可疑时,便真切地开始为“我”担忧起来,问我为何要昼伏夜出,告诫我“这几天晚上,你每晚在外边,可在与坏人作伙友么?”担心“我”走上邪路,规劝我节省钱而不要抽烟。劝“我”改过:当她发现是自己误会了“我”时,又马上坦率地道歉。在这个过程中,她一连说了三段饱含关心的话:“你何苦要吃这样好的东西。要穿这样好的衣服。你可知道这事情是靠不住的。万一被人家捉了去,你还有什么面目做人。过去的事情不必去说它,以后我请你改过了罢……”…“就以你吸的烟而论。每天若戒绝了不吸,岂不可省几个铜子。我早就劝你不要吸烟,尤其是不要吸那我所痛恨的N工厂的烟,你总是不听。”…“你若能够好好用功,岂不是很好么?你刚才说的那叫什的东西,能够卖五块钱,要是每天能做一个,多么好呢?”我被她的这些话深深地感动了,陈二妹自己是被侮辱者,自己身陷贫困的处境,却给比自己境遇更差的“我”以真诚的关怀。这怎能不使“我”感动?“我”看到了劳动人民身上那种善良、忠厚、诚实及关怀、同情他人的美德,从而被她们身上所具有的美德深深打动、感化,此时陈二妹的“春风”般的温情令我陶醉,所以“我想把两只手伸出去拥抱她一回”。这次误解消除之后,我们之间更加了解,这天晚上,是我们推心置腹谈论得最投入的一次。面对这么善良而单纯的姑娘,“我觉得我的周围忽而比以前更光明了”。我开始清醒、开始觉悟——造成她们苦难的根源是严重的阶级压迫和剥削。
  陈二妹“春风”的含义不仅因为她是一个女性,一个温柔腼腆的少女,更主要的是由于她和我的这段交往,让我感到她身上和心中所具有的无限春意,这股“春风”般的温暖给我困顿而一日一日的萎靡下去的心带来了春日的温情,使我倍感温暖,令我沉醉,同时让我从零余者的自怨自艾中走了出来,开始清醒,开始觉悟,开始将自己的思想与劳动人民站在一边,并且心心相印了。陈二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对陈二妹的感怀和珍惜,既歌颂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感情,又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蕴,这是对于人间真情的一首颂歌。笔者认为,这也是“春风”、“沉醉”所蕴含的另一层意蕴。
  沉沦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在这春风沉醉的晚上。与劳动人民之间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伤情怀及一个颓废过后开始清醒地认识黑暗的现实。开始关注劳苦大众命运的知识分子内心的真挚情感,真正令人感动。现实是黑暗的,人生是惨淡而痛苦的,正如作者在小说结尾所描绘的一般“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但在这样一个寒夜般的社会里,人性是美好的——两个生活一样困顿不堪,精神一样受尽欺凌的青年男女,始终相互体察、相互关心与体贴、相互扶持与激励,他们自己是被损害者、被侮辱者,却都给比自己境遇更差的彼此以真诚的关怀,这种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精神境界,怎么不令人沉醉。
  在这样阴郁的夜晚,是该吹刮起一股强而有力的“春分”,让同病相怜的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联合起来,用他们那美好、纯净的心灵;善良、忠厚、诚实、关怀、同情他人的美德及刚强不屈的精神“温暖”这悲凉的世界,因为“唉!你也是同我一样的么?——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是在一起的。
  《春风沉醉的晚上》不愧为郁达夫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正如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说:“郁达夫小说是以真情实感胜人的,从抒写私人的真切感受出发,把这种感受扩展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力量。这是他的一些优秀小说的重要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育界提出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为此,北方民族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但随之出现了教学体系和实质内容相互脱节、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管理制度不健全、实习效果不理想及实践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及高中教育外语教学重心转向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测试研究的语用学测试研究被提上日程。现行的语法教学和测试学最新观点指出,语法测试不但要触及语法性,同时要保证语法的可接受性。由于国内语用测试研究总体上比较少,本文从语用学视角出发,考量了目前江苏高考英语测试中语法测试基本题型中语用性整合的可能性,以期为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英语测试的语用学转向提供可行性建议,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
摘 要: 从疾病的隐喻角度出发,对小仲马《茶花女》,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和清末民初福州平话小说《新茶花》中茶花女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茶花女形象的逐步转变过程。得出在特定历史条件背景下,茶花女形象的审美突出点在从西方传入中国过程中经历了由“欲望追逐”到“文人风骨”的转变。而在进一步的本土化过程中,茶花女形象的审美关键则转向了“健康强大”。  关键词: 茶花女形象 疾病隐喻 中国化 本土化  
摘 要: 作者基于对英国教育和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从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出发,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审视英国教育的现状:尤其在道德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上有值得借鉴之处,从而反思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改革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以师生为中心进行教育转型,让教育回归本来面目——帮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关键词: 英国教育 教育意义 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  作为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2013年湖北高校
摘 要: 为了解测绘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对安徽理工大学测绘专业十余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理工大学测绘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发展状况整体上较良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和吃苦耐劳精神较满意。通过调查发现:测绘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测绘专业 本科毕业生 职业发展  一、关于调查对象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生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研究真语文的三个规律,指出了假语文与真语文的差异,并由此分析了演讲词的特点,提出了对象感和现场感相结合、可说性和可听性相统一、整体稳定性和局部可调性等演讲词所必需的内容形式要求。  关键词: 真语文 演讲词 阅读鉴赏 教学  研究真语文,归根到底,离不开语文自身的规律、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师教学语文的规律。依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规律”的解释就是:“事物之间的内
摘要:新约圣经前三卷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三本福音书因多个方面的相似而被称为“对观福音”,又因它们均是按照犹太历史主义书写传统来记叙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而被认为是历史的叙事;四福音书中的另一卷书《约翰福音》由于与对观福音各方面的差异,呈现出信仰叙事凌驾于历史叙事的效果,因此被称为“浪漫的福音书”。本文意在比较《约翰福音》与对观福音,探究其形成差异的原因,从而把握对观福音与《约翰
摘 要: 英语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语言的第一性是口语。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基于PEP小学英语教材的Let’s talk 模块,从呈现、学习、操练、实践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Let’s talk 口语表达 真实情境 交际能力  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都是一个重
摘 要: 艺术教育在今天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艺术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本文将就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寻找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误区 审美教育 艺术修养  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人类历史的长河也因有了艺术而灿烂辉煌。如果艺术沉寂了,即使是一分钟,都无异于人类的死亡。如此形容艺术并不夸张,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
摘 要: 教育戏剧在国外是经实践检验可推广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部分教学主张契合生本教育理念,但目前我国教育戏剧大体还停留在理论普介上,对教育戏剧的教学策略及效果的研究寥寥。本文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将戏剧元素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出戏剧教学策略。  关键词: 教育戏剧 教学策略 生本教育理念  教育戏剧,概括地说是一种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推广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在欧美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基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