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南方周末》“往事”版蒋介石的媒介形象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max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南方周末》"往事"版蒋介石人物传记进行内容分析,试图了解历史追忆类文章所呈现出的蒋介石人物的媒介形象。研究发现,蒋介石的媒体形象呈现出逻辑化话语表达和议程设置的特点。
  关键词:蒋介石 往事版 人物形象 议程设置 逻辑化表达
  提到台湾就不能不联系到蒋介石,他影响了中国的现当代历史,对于蒋介石的报道也就不再局限与历史追忆,而更多是政治价值。
  本文对《南方周末》"往事"版,在2000-2010年对蒋介石的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试图揭示《南方周末》所构建的蒋介石形象,运用传播学原理剖析它在蒋介石报道上存在的特征及其深层的原因。
  值得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时段为2000-2010年。
  一、蒋介石形象描述
  1.关于蒋介石报道频度
  蒋介石作为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关键性人物,自然受到《南方周末》这种大报的垂青。蒋介石不只是一个符号,而牵动的是台湾问题,中美问题等一系列关乎国家主权、外交等的切身利益。台湾问题中蒋介石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理应在《南方周末》往事版的人物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1年到2010年,蒋介石在稿件南方周末往事版出现13次。2007年蒋介石日记被胡佛研究所部分公开,《南方周末》"往事"版为此做了《蒋介石解密蒋介石》的专题,可见蒋介石在现当代历史上的影响力。《南方周末》"往事"版平均每年一篇关于蒋介石的报道(除2004、2006、2010年),意味着该报读者在一般每年都会在众多历史性回忆报道中看到一篇以蒋介石为主要人物的传记性报道。
  2.蒋介石的生平报道
  在分析的13篇报道中,蒋介石的生平事迹从1911年刺杀陶成章开始,至1952年图谋参加朝鲜战争未果,也就是记录的是蒋介石从24岁到65岁之间的事。
  其中,早期蒋介石的生平经历主要是1911年刺杀陶成章和早期参加革命团体的经历,这一时间蒋介石还没有真正走上中国政坛。主要报道共两篇,占总报道的15%。
  1931年至1945年,蒋介石真正实现了中国的统一,掌握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是政治生涯的巅峰。关于蒋介石的这段经历报道有9篇,主要事迹集中在9·18事变、抗日战争、西安事变等,占69%。而1945至1949,抗日战争结束这段时期的报道只有一篇占7%。 在国内战争失败,蒋介石退居台湾的报道只有一篇占7%。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南方周末》在蒋介石的生平事件的报道中几乎涵盖了蒋介石执政中国的所有"大事件"。但蒋介石退居台湾(1952年至1975年),这段历史是没有在《南方周末》"往事"版上出现过的。即使在《蒋介石日记》中,提到蒋介石的晚年,《南方周末》也是一笔带过。而这对于大陆读者来说,认识一个真实的蒋介石这是不全面的。
  3.蒋介石的人物性格的报道
  蒋介石人物性格的报道,主要是分析描述蒋介石所用的定语来分析。在13篇报道中发现了蒋介石之前的形容词和修饰词共有48个。
  蒋介石之前的定语,其中23个是贬义词,褒义词22个,中立词汇有3个。
  透过蒋介石前面的定语和修饰词来看,早年的蒋介石是一个脾气不好的形象;"中山舰事件"至抗日战争结束前夕,蒋介石手握军权和行政大权,面对政治形势的变化,有无奈、挫折感;在对待中国的未来也很犹豫,同时也有对美国牵制的忍耐。同时蒋介石也是一个注意修生养性的人,在对待儿子蒋经国表现出来一个既严格又关怀备至的父亲形象,对待岳母大人,蒋介石表现的不仅诚实而且孝顺。
  4.蒋介石的外交报道
  在外交报道方面,《南方周末》"往事"版,主要报道的是蒋介石与美国的外交。十三篇文章中仅有一次提到丘吉尔和国联秘书长德鲁蒙,只是在文中一笔带过。与美国的关系几乎从1937年贯穿到1952年赴台,而且对整个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到中美关系的文章共有5篇。
  这5篇关于蒋介石外交情况的文章中,只有在1943至1945年之间罗斯福对蒋介石态度很好。而在抗日战争中美国对蒋介石的态度是横加干涉,其中史迪威对蒋介石态度傲慢,蔑视。而蒋介石退败台湾后,美国完全对蒋介石表现出了反感和否定的态度,并且干涉蒋介石的行动,蒋介石也依附于美国而不敢妄自行动。
  二、蒋介石媒介形象的解读
  1. 议程设置
  1967年,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多恩· 肖首次对议程设置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运用于报刊分析。麦库姆斯给议程设置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筛选与编排,编辑与新闻主管影响着我们对当前什么是重要的事件的认识。这种影响各种话题在公众议程上的显要性的能力被称为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①
  议程设置研究通常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1)新闻媒体的议程是如何设置的?(2)是谁设置了新闻媒体的议程?(3)新闻媒体的议程对受众有何影响?
  我的研究主要是在第一个层面上展开,通过内容分析方法统计《南方周末》"往事"版在特定时段对蒋介石的报道的特点,讨论其形成的原因。
  2000年左右,李登辉、陈水扁之流公然提出"台独"。2001年,李登辉跳出来支持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了众多舆论的严厉批评。"台湾问题"再次被带入人们的视野中。2001年8月9日,《南方周末》"往事"版刊出《蒋介石与台湾收复》,用史料展示了蒋介石把台湾从日本人夺回,所做的努力。向全世界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用编者按的形式表明了编辑乃至报社的立场。
  报纸选择在2001年8月9日做这个报道,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华儿女重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给李登辉等"台独"分子以警示。
  2003年3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称,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就是落实"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原则下推动两岸的良性互动。同时《南方周末》也为"第三次国共合作"做积极的舆论造势。在2002年11月28日,《南方周末》刊出《蒋介石的灵柩何时回归故土》,"叶落归根,是炎黄子孙的传统,就算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政治因素的分歧,还是能够打破任何对立的意识藩篱。"随着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民党方面也在积极为两岸回暖做准备,《南方周末》刊出这样一篇充沛感情的文章,充分让我们感受到了两岸不可分割的情。
  2003年3月20日,《南方周末》"往事"版刊出《蒋介石:有心无量》,记录了蒋介石在1943前后年对中国局势就已经表现出了无力的状态。蒋介石的退败早已出现先兆,从而也提供了一个信息,蒋介石的退败是必然的。
  在一个特点的时间重温历史,本来就是一种议程设置的表现。影响着两岸局势的蒋介石,更多的是一种政治需要下的议程设置。
  2. 蒋介石形象的逻辑化表达
  在1975年《人民日报》对蒋介石去世的消息,只是在报纸最后一版写了:蒋介石死了。整个大陆对于蒋介石的报道一直处于讳莫如深。而关于蒋介石的报道也是反面的、人民的公敌形象。30年过去了,《南方周末》"往事"版在有关蒋介石的报道方面还能看出我们主流媒体在蒋介石问题上的政治立场。
  蒋介石的历史定性,在中国近现当代史中只到1949年,蒋介石去台湾的所作所为大陆并没有给出定性。大陆给予蒋介石1949年之前的形象一直是一个负面的:国民党腐败、民不聊生,蒋介石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南方周末》"往事"版,对蒋介石的政治上的描述,几乎完全与历史定性一样。
  当然,蒋介石对待自己的亲人表现出了孝顺、严格而又不失父爱,对自己则恪守儒家"吾日三省乎吾身"、修生养性的人生态度。
  注释:
  ①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作者简介:李晓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9年3月,工作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方向:新闻学。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建筑室内家具的装饰设计,直接反映出了设计师的构思,体现了消费者的品格与艺术修养.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家具融合了古典现代的家具设计思想,并汲取了东西方的艺术文化,
小小的啤标不仅是一种产品标志,还是一件艺术品,一张知识的卡片,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据说,在欧洲的许多国家里,集啤标的普及程度仅次于集邮,许多城镇有出售啤标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自然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痛楚,却也给人们带来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本文拟通过用加缪的反抗理论完成对灾难过后人们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的阐述.
交互式教学法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或人际关系的构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应遵循“双主体”原则,并且以“交流、表
白的墙,白的窗子,白桌白椅,还有白色的灯光———这就是我幻想过无数次的白屋。白屋就在江边,在葱茏的绿叶丛中半掩着,宛如悄悄舒放于碧波里的白色花瓣,晶莹而洁白。白屋是伴
期刊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阵地,以工匠精神为指导,重视敬业精神、精益求精、专注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育,通过自我培养、学校培养、社会培养,探索出一条适合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个人化发展,以此为据,从而最好班级建设,使得班级学生达到目标上的高度统一,且团队凝聚力高.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理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