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说学生的作文教学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n613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究学生写出的作文缺乏文采和思想深度,其根本是学生缺少主动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命题。笔者认为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减少传统的思维束缚,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能对学生的作文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写作;方法;探究
  
  探究学生写出的作文缺乏文采和思想深度,其根本是学生缺少主动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命题。为了达到古诗中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切的。《新课标》就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人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后应能记住文章内容,知道其大概的意思。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引导学生观注自己的生活体验,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苏轼如果没有几年黄州生活的历练也就不会有前后《赤壁赋》传世,就不会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切身体会。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读书是和作者、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勤读多思才会明睿通达,不重视感受生活,一味向壁虚构是写不出有价值的文章。当意识到自己的感悟可能是别出机杼时,你发表的见解将会很有价值。
  二、减少传统的思维束缚,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毕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这就要求尽可能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还学生以写作的主体地位。我们不妨在这里重温一下鲁迅先生在《这个与那个》中那个意味深长的比方:“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如何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一步去,决不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够长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岁还是不会走路的。”关于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如果不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那不可能让学生纵情的释放他们的才情。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的重要性,而学生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难情绪,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宋人谢枋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语重心长说过:“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功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人生必定要有追求。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心灵世界”是个性化、自然的。 我赞成这样的意见,把国情教育、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己创造有价值的事,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美、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三、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优秀的作文题能启人神思,打开思想的闸门,掘开思想的泉眼,体现着非凡的想象力,有可能使学生迸射出汹涌的文思。在“写作实践”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能激励写作欲望的作文题。教师大多有这样的体会:看到出色的作文题,特别是那些充满哲思和生活智慧的题目,就会有一种作文的欲望。一道出色的作文题往往能给学生开启一扇门、一扇窗,开辟一片天地。如苏教版语文实验的教科书中的一些题目:
  1.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有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请写一首诗寄托你的情感,表达你的人生追求。
  2.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你的天地会广阔。你看过东方喷出的日出吗?你仰望过上灿烂的星空吗?你有没有注视过辽阔的地平线?选取最能震撼心灵的自然画面,写两则清新隽永的小品。
  这些作文题是供选题,学生如有更好的创意,也可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处在这种比较自由的状态下,学生能比较容量地发挥写作潜能,并能进一步提升写作素养。
  作文教学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思考、感悟和锤炼,通过大量的作文来练笔,以此来达到“一笔如有神”的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语文新课程标准》
  2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其他文献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们认为,“活”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其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其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面
期刊
【摘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最后,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课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只有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其它学科的习题要求及说明文字。可以说其它学科与语文学科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因此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把握阅读方向,教会学生有选择的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新课标下指导农村孩子进行阅读教学并养成习惯呢?下面就此浅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我慎重考虑到农村学生的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则教师的有感情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
期刊
各科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导入,尤其是语文这门兼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身的学科,导入环节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位教师总希望自己的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活并调动起来,使课堂在瞬间生动起来。因此,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常常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花费很多精力,但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达不到预期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就语文新课导入方法谈谈自己
期刊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当中,批注式阅读教学已经引起了很多一线教师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经过实地观察、访谈发现,目前一些学生批注阅读的能力还不强,许多教师受条件的限制还不能灵活地运用此种方式进行教学,因此还需对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地研究。文章对批注式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了新课程下高中语言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
期刊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向语文教师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更新教育理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就应该让赏识教育走进语文课堂,唤醒学生的自信。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氛围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
期刊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师审美能力与语文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