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专业能力在课程游戏化建设中提升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ya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作为江苏省第三批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园,在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以来,依托省课程游戏化QQ群这个强大的智慧平台,不断学习吸收着、尝试实践着、努力改变着。在经历过一次次的迷茫、顿悟后,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思路逐渐明朗、清晰,教师专业能力也在践行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一、教师专业能力在环境创设中起步
  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幼儿各领域的发展目标,我园充分反思、分析、梳理,凝聚教师们的集体智慧,从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力求打造绿色成长、自主探究、快乐体验的游戏环境。
  1.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打造户外游戏环境
  新《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第六章第三十四条指出:“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当优先扩大幼儿游戏和活动空间。”如何合理开发园内户外有限的空间,扩大幼儿游戏和活动空间,发挥其最大的游戏价值,成为我园领导与全体教师们思考、研讨的焦点。教师们对照《指南》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目标,结合我园实际空间现状,纷纷献计献策,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出了深受幼儿喜爱的玩水区、玩沙区、钻爬区、涂鸦区、投掷区、科学探索区、挑战区。同时,改变了塑胶场地单一的运动功能,整合为融建构、平衡、攀爬、运动等为一体的游戏场。教师们用集体智慧为孩子们打造出了一片快乐游戏的新天地。
  2.科学规划楼道天井,丰富公共游戏区域
  新《规程》的第五章第三十条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我园教学楼是一座递层式结构的建筑,一楼教室走道和已封闭的天井都曾经是孩子们阴雨天室内活动的小天地,教师们精心创设了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公共游戏区域,如泰兴花鼓、鼓楼照相馆、土特产超市、杖偶剧场、仁和楼小吃等。但对于一楼的小班孩子来说,游戏内容似乎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怎样使小班年龄段的孩子也能在公共游戏区域内自主、愉悦地进行游戏?如何调整、更新公共游戏区域的设置?公共游戏区域以何种形式开展游戏活动较为适宜?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集中观摩不同年龄段孩子在公共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活动的状态,通过观察开展研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如以混龄游戏的形式开展公共区域的游戏活动;将部分手工制作、观赏之类的游戏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更新;添置娃娃家、牛奶小站、宠物店、理发馆、CoCo奶茶等小班孩子喜爱的、操作性强的游戏小屋。结果,这种改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自主参与游戏的兴趣和需要。美发店里中班孩子为小班孩子扎辫子,陶艺吧内大班孩子带着小班孩子玩泥塑,个个玩得自由自在、专注开心。
  环境创设不仅为孩子们獲得持续性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教师们的能力也在环境创设活动中得到了激发。
  二、教师专业能力在区域调整中展现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调整区域活动各个环节,渗透游戏精神,促使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让幼儿在参与、体验、操作中自主学习,是教师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强化理论引领支撑,促进理念行为转变
  活动区域创设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孩子实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为此,我园组织教师研读《指南》,学习《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等书籍,使教师明确区域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环境为依托,了解区域环境创设的开放性、合理性、科学性等原则。通过理论学习和研讨,加强教师对班级区域创设的理解,为实现观念、行为的转变奠定基础。
  2.合理规划空间区域,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为满足幼儿游戏和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各班级对教室空间重新规划布局,设置灵活多变的游戏区域。幼儿园添置了小巧玲珑、造型各异的玩具柜,购置了能够自由拼摆的幼儿组合桌。教师充分利用小桌子随意组合摆放的特点,运用玩具柜充当区域隔断,布置出了开放式的区域活动环境,使每个区域有固定的地域,且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保证了每个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通。如大班把“美工创想区”与“表演区”安排在相邻区域,以方便“美工创想区”制作的作品提供给“表演区”使用,同时“美工创想区”也可以根据“表演区”所需,加工和制作各种“表演区”所需的头饰和配件。再如大班充分利用走道空间,同一楼层的班级共同把科学探索区设置在走廊里,平行班的孩子可以自主跨班游戏。区域的重新规划和调整,让教师们的专业能力从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三、教师专业能力在观察幼儿中提升
  观察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更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依据。为了提高教师们的观察能力,带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园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1.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我们组织教师重温《指南》,深刻理解和领悟《指南》所蕴藏的专业理念与价值目标。教师对照《指南》,结合相关的教育教学、儿童发展理论,借鉴《幼儿行为观察》一书,对儿童行为进行解读、分析,以儿童视角读懂儿童,判断幼儿的现有能力和学习意图,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教师感悟到:观察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儿童、发现儿童,并基于观察的信息回应、跟进、支持儿童,制定进一步促进和拓展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方案,促进儿童向更高水平发展。
  2.开展网络专题培训,掌握观察记录方法
  我园定期开展网络专题培训——每周四进行《解读童心,适宜回应》远程培训,边学边做,学习怎样观察幼儿,尝试用白描的方式记录幼儿活动过程中的动作、神态、语言,每周各年级组推荐一位教师对撰写的学习故事进行分析、分享。当教师尝试用白描的形式记录幼儿的学习以后,就开始真正地观察幼儿,看见幼儿的故事,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并能有针对性地分析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什么问题?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可贵的学习品质?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正是他们专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3.依托课题研究经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
  开展“学习故事”的课题研究,让教师撰写学习故事,就是要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需要,适时推动幼儿主动学习。开展园本教研,讨论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调整课程与教育行为。观察让教师了解孩子、读懂童心,让教师的所有教育行为贴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观察孩子的鲜活故事,衍生教师的专业故事,这是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改变,也是幼儿园整体面貌的改变。
  4.紧随省群专家观点,尝试实践生成课程
  结合省QQ群中孙莉莉教授提出的观察方法——大事件,发现和识别集体或者小组的学习需求,抓住教育契机,生成课程。所谓大事件,正如孙莉莉教授所说:它是新鲜有趣的,是有1~2个核心人物作为同伴学习的引领者,把一群孩子吸引聚集到一起,然后共同进行学习、探索和交往。它是孩子自发的,往往是生成课程的生长点。这就需要教师倾心观察,并科学作出价值判断,适时推动孩子学习,实现观察与课程之间的无缝链接。
  我园通过对教师们观察能力的理论培训,让他们掌握观察方法的操作方式,并推出相关课题研究,结合相关教育专家的前沿教育理念,达到教师观察能力提高的目的,从而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四、教师专业能力在课程实施中推进
  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因此,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也应该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推进的过程。
  1.明晰课程建设目标,理清课程实施内容
  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课程建设、实施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落脚点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我园把课程游戏化作为落实《规程》《纲要》《指南》的抓手,通过学习、座谈和主题辩论、学习故事研究等形式,学习、解读《规程》《纲要》《指南》,深刻领会游戏内涵和精神,理解生活、游戏、活动、经验在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努力让游戏活动更加生动、丰富、有趣、更加利于幼儿面临问题和挑战,获得新经验。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园基于幼儿园现行的课程方案,开展课程方案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创建数量适当、种类多样、材料丰富并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可选择的游戏区域,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观察、适时介入、有效指导,为幼儿主动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统筹游戏活动中各类实物资源、社会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提升课程活动的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诊断改善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一日活动皆课程
  我园的绿色成长活动,以“绿色四季成长文化节活动”为特色,以“绿色生活体验馆活动”为拓展,让幼儿在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中成长。
  “绿色四季成长文化节”活动,以一年为周期,在不同季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节活动:“春之绿色科技节”“夏之缤纷艺术节”“秋之趣味游戏节”“冬之快乐运动节”。今年“夏之缤纷艺术节”中多姿多彩的活动为幼儿的自主参与、自由表现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活动共一周时间,小班和中班孩子展示了亲子唱诵童谣;中班表演了家庭才艺秀,开展了七彩童谣绘画展;大班幼儿发挥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和家长一起进行科技小发明,并制作、展示环保时装。“六一”节这一天,我园以班级为单位,幼儿人人参与,秀才艺、享美食。节日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既是表演者,又是观摩者,他们主动参与,表达表现。10月份,我们将结合主题活动和季节特点开展“秋之趣味游戏节”,12月份开展“冬之快乐运动节”。
  我们的“绿色生活体验馆”,共创设六个体验馆——洗衣房、小厨房、木工坊、陶艺吧、茶社、琴棋馆。生活体验馆利用逼真的、模拟的情境,给幼儿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
  3.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推进课程实施进程
  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是艰巨、长期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反思自我、改变自我、挑战自我。在《指南》指引下,我园将继续营造教师勇于改变、乐于改变、善于改变的氛围。首先,在近阶段,我园将启動专家资源库的建设,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和专家团队现场指导、项目引领,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其次,继续推行“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对,在传、帮、带中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继续对共同体姐妹园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把我园课程游戏化和课题研究经验加以辐射,以骨干教师培训、活动观摩、送教下乡等方式进行帮扶,提高帮扶活动的实效性。积极打造“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课程游戏化,只为更贴近儿童的心灵。”这是一个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改造和蜕变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随着课程游戏化向纵深推进,我们将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上继续前行,并不断学习、反思、实践、总结、完善。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更加贴近幼儿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生活,更加贴近幼儿兴趣、需要,更加贴近幼儿的心灵。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盐酸川芎嗪联合应用脑蛋白水解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住院的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
我园认真贯彻执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家长工作精神,以新观念、新视角、新举措实现家园共育,积极开展幼儿园摇篮文化与家庭摇篮文化同构的实践研究,不断提高家园共育水平,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探究同构摇篮文化的方式  1.挖掘家长资源,建立志愿者队伍  我园一直努力试图改变传统的、单向式的家园合作模式,“家长志愿者”是我园开展家园合作
微型课题由于研究的问题切口小、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操作简便,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但对什么是“微型课题”、如何研究“微型课题”、“微型课题”研究是不是一种科学研究、它与一般课题研究有何不同等问题很多一线教师仍然存疑。江苏省如皋市教研室袁玥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微型课题研究的研究、推广和普及工作,总结多年经验,撰写了《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指南》一书。本书201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有六个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化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其中,房地产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市场化的影响极其明显,市场化的发展促使我
目的 分析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例难治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
对很多教师而言,教学已经是一种习惯,凡事按部就班,这种习惯性,常常导致教师对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或对教室内的问题失去敏感度,形成视而不见的情形。同时,在自身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因为受时间、人员、场地、财力等的限制,造成水平停滞不前或是成长缓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园创新开展了“换岗实践”活动,使教师群体间最朴素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在同教学段
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关键经验是什么?幼儿获得关键经验的学习路径是什么?幼儿园教师如何围绕关键经验有效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类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当前广大幼教工作者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有效地指导幼儿园围绕《指南》开展高质量的领域教育,中国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国内著名课程专家和领域教育专家张俊、刘晶波、孔起英、余珍有、叶平枝、王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