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价值追求及理性思考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_lipp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背景及价值追求
  实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针对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促进全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关心、关注、重视学生体质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方面。
  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6个部门组织了自从1985年以来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持续降低;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出现好转;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出现好转;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力量素质—“握力”继续提高)。
  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1992年全国有9个省市进行“中考”试点;1997年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或部分地区)进行“中考体育试点”工作;1998年“体育考试”正式被定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各省市、自治区、各相关部门,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以及本地区的实际制订了相应的考试内容。2007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通过“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增强了学生体质,强化了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等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关注和重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同时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体育中考也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有重要作用。
  体育中考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升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激发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尽管其中有很多辛苦),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同。
  中考项目的设置和内容安排经历了:从跑、跳、投到在此基础上的增加技能考试内容(篮球运球过障碍,排球垫球、发球,足球运球等),有些地区增加了游泳;再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综合成绩评定。在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过程中,从横向的角度看:在现阶段的一定时期内,学生相关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提高(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部分缓解了学生体质下滑的现象;从纵向的角度看:存在初中学生通过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过程,通过考试项目和内容的学习,学生“中考”的成绩提高了,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没有培养起来,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不够全面,学生的体育能力仍然欠缺。
  因此,仍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深度研究的问题:考试项目设置的类别有待完善;过程性考核的监控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操作性和真实性值得关注;考试测试方法及手段的公平性、合理性有待研究;考试标准设定的难易程度值得反思;考前训练的有效性、中考学习内容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有待论证等。从综合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角度和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终生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形成;同时也违背了体育中考的“本意”。
  三、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理性思考
  基于目前体育毕业升学考试面临的问题,构建全面、综合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体育学习的效果、体育学习的成绩,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以及围绕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活动的参与,培养其体育意识和能力,提升其运动技能,形成健康行为,培养其成为具有体育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青少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项目和内容的设置思考
  1.根据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需求,在体育毕业升学考试过程中,应设计理论考试和运动实践考试,将理论知识、学生的体能,以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定,同时按初中“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过程性考评。
  2.考试项目设置、考试内容要求,应基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特点、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体能增长的特点综合评定。
  3.基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因此体育毕业升学考试应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体育学习,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获得一定的运动技能,具有堅强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心态,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能够调节个人身心状态的阳光少年。
  4.基于《课标》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体育毕业升学考试项目和内容应基于《课标》要求,设置一定内容的初中学生应该基本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技术和战术(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及冰雪项目、武术类、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当然技能考核的可操作性及自主选择性非常重要。
  5.基于《标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课程内容的学习与考试项目和内容整合,既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又要针对初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规律,研究、提取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同时也便于操作、统测的内容作为测试、评价的内容。   6.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项目和内容,基于学校的学习生活。针对考试内容设置、考試评价方式,以及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持续的运动兴趣的角度,评价应是立足:体育课、体育竞赛(省市区校级,既真正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学校的体育学习状态,又真正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体育态度、体育品德等综合评价,既体现了学生在学校的体育学习过程,同时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学生形成稳定的运动兴趣和形成良好的运动技能有一定的意义。
  (二)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过程性考试的操作性、真实性
  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考试,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历程的体现,也能针对性追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指导性调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
  过程性考试强调学生学习与评价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强调学习过程评价的过程性、动态性、发展性和真实性,是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的记录,是学生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自我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参考依据,如果过程性考试失去真实性,就失去了过程性考试的价值和意义。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学校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理念,其次要有一定完善、公平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评价机制,保证学生体育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真实性,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
  (三)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测试方式与方法的准确性
  目前有部分省市运用了电子设备,2016年北京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全部启用电子设备计时,避免手动操作的误差以及保证考试记录过程的准确和公平。
  (四)基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和体育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名学生都有特点和优势,因此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评价应是多元的、多样的、多形式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做到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设定、考试内容安排的合理性,评价的多元性、科学性,需要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思考和构建完整的体系,使学生通过3年的体育知识的学习、运动技能的练习、体育活动的参与,真正获得人格的健全、强健的体魄,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全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郊完小,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器材不足,体育活动单调,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又没有专职体育教师……这些困境严重制约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让笔者备感迷茫。为了寻找一把能打开大课间体育活动大门的金钥匙,多年来,笔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一、让所有参与者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合也。”(毛泽东语)作为一校之长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明确
本课教学流程清晰有序:从准备活动的熟悉球性,到辅助练习的双脚原地踩踏球(分解动作练习、完整动作练习、由慢到快练习)—双脚原地踩踏推拉(示范讲解、自主练习、展示)—双脚交替踩踏运球(示范讲解、自主练习、展示),到游戏(素质练习),再到放松与评价总结。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由易到难、层次分明、递进性强,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教学环节紧凑、衔接自然流畅。同时,执教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尤其是足球基
在本次活动中,笔者有幸代表宜昌市参加了小学农村组的教学比赛,展示了一节四年级小足球《脚背正面直线运球》课,并最终获得小学农村组一等奖。在此笔者和大家分享自己在活动始末的一些感悟,也是作为一名青年体育教师在这样一个宝贵经历中的心路历程。  一、惴惴不安  笔者接到自己要参加此次省级体育教学评优活动的通知时,自己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作为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教师,能在省级平台上和来自其他地区的优秀教
一、案例背景  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总有长短”,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相互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距,是无法避免的。本案例把一些生理、学习、品德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称为“特殊学生”,在日常课堂中他们表现出孤僻、自卑等心理。对于特殊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应该把阳光撒给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特殊的学生应该给予特别的爱。”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修养,还需要有很高的情商去和学生相处与交流。教师每天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传达着做人的态度,渗透着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诲。“用爱来交换爱”,这是马克思的名言,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才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平凡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在学生的心
手术前医生和护士通常会反复叮嘱患者要禁食禁饮,但有的患者并不重视,没有把医生的告诫放在心上,在手术前没有禁食禁饮,导致医生不得不将手术时间向后推迟,从而影响患者的病情。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术前必须禁食禁饮的重要性。术前禁食禁饮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需要实施麻醉的手术患者都会被要求在术前禁食禁饮,目的是为了让患者排空胃内的食物,避免手术期间患者因为胃内存留的食物或液体发生呕吐或者返流的现象。全身麻醉所使
谈及到体育集体备课这种形式,部分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甚至觉得“遗憾”,如“有什么用?纯属浪费时间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有如下认识:  一、常态见实效  集体备课是围绕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这个过程内涵丰富,它不是资料的“拼盘”,更不是权威的垄断;而是教学形式的协商、集体智慧的融合,是对自己的、他人的教学行为和决策过程的理性分析。它是基于教学案例来剖析教学内容,来探讨教学方式是否
肝炎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肝脏炎症反应,从病因的角度可划分为病毒性肝炎、细菌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物理性肝炎这几种。其中,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感染导致,具有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多样、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等显著特征。  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时会出现呕吐、乏力、低食欲、肝大、肝功能受损等情况,部分的患者会表现出黄疸和发热症状,还有部分患者会表现出荨麻疹、关节痛、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
一、“体罚”“惩戒”及“奖励”界定的多变性  “体罚”是通过教育手段使学生的身体感到疼痛或者极度的疲劳,对学生心理进行打击,使学生受辱。“惩戒”是通过一定的惩罚使学生引以为戒,二者有共同点,而区别就在于体罚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如果“惩戒”过度就成了体罚。“奖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肯定,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在教学比赛结束后,教师安排落后或者输掉比赛的学生
愛心是师德之魂,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谁爱学生,学生就爱谁。从教30余载,发现学校的个别教师把眼光全放在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青春期这种爱化妆、贪玩、调皮捣乱的“特殊学生”当作典型来批评,实在没办法管教就讽刺挖苦,甚至放任自流。这种现象已经给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我在工作中比较关注这群“特殊学生”,每年任教的班级中都有这样的学生,我都会“用暖心教育”慢慢地感化他们、引导他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