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开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金钥匙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7042500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郊完小,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器材不足,体育活动单调,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又没有专职体育教师……这些困境严重制约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让笔者备感迷茫。为了寻找一把能打开大课间体育活动大门的金钥匙,多年来,笔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一、让所有参与者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合也。”(毛泽东语)作为一校之长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切实唤醒教师、家长、学生真正认识体育的作用与价值,把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深化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几年来,笔者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制订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重点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两个基本点”。“一个目标”,即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两个基本点”,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二是确保学生每天拥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二、努力创设有利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环境
  (一)着力硬件建设
  受诸多因素影响,笔者所在学校一度成为全区软硬件设施最为薄弱的学校。但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先后修建了塑胶跑道和悬浮地板运动场,绿化、美化了操场和学生活动场所,还因地制宜设置了攀爬梯、高低杠、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购置了一批体育器材,完善体育活动设施,使学校真正成为“处处有健身设施,时时能快乐活动”的运动乐园。
  (二)改善环境建设
  学校积极营造自然温馨、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
  1.营造舆论环境。利用黑板报、展板和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生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知识。
  2.重视熏陶教育。学校通过电视传媒引导学生感受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更新校园体育标语,增设体育名人画像和体育格言,使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受到体育精神的感染和鼓舞。
  三、精心管理大课间体育活动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落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校长务必要高度重视,探索并建立适合本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长效机制。
  (一)构建融合性管理机构,发挥整合功能
  学校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实施活动管理的分工负责。
  1.校长总负责。校长只要在校,必须到现场,以此来提高全校师生对大课间活动的态度。
  2.班主任负责管理。要求班主任要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各班正副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参加活动,严格管理。
  3.体育组制订计划实施现场操作:体育组长具体落实,对本组成员采取包干负责、分工合作、整体推进的管理机制。体育组成员负责大课间内容的安排、技术指导,并做好活动情况登记和搞好学期总结测评等。
  如今,学校建立了一个由上到下的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校长全面负责、体育组具体牵头主抓、班主任分工负责、其他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层层落实,齐抓共管,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健全创造性管理制度,形成运行机制
  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不仅需要校长的重视,还必须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1.制订活动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实效,笔者所在学校制订了相应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制度》、《体育器材使用管理制度》、《大课间一周、一日活动安排》等管理制度,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健康发展。
  2.建立督查评价制度。评价是保障阳光体育运动有序、规范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评价观,初步制订了系统的监管措施和有效的活动评优细则,以求将常态日常监督与管理工作落在实处。
  (1)对教师的评价。对参与大课间活动的教师进行考核,学期末与教师绩效、年度考评和评优评先挂钩,保证大课间活动时教师协同配合,确保每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对学生的评价。定期通报学生在活动期间的表现,并作为学生平时体育成绩、个人评优和操行评定的一部分。学校还制订了最终成绩与进步幅度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该制度有效克服只看最终结果的弊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大课间的兴趣和主动性。此外,学校还根据评价考核的标准对所有班级进行评比,并且作为文明班级评比的条件之一。
  四、提高体育教师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能力
  显然,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无法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的。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决定了活动开展的效果。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加强学习运动生理、健康等方面知识,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提升他们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内容设计中的开发能力和指导能力、设计和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活动的能力。
  五、注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如何使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实效?学校在广泛征求全校师生、家长建议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让活动丰富起来。
  (一)编排活动内容,激发参与兴趣
  为了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通过不断尝试,克服场地过小、体育器材相对缺乏等困难,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安排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流程。以下列举其中一个场景。
  1.活动开始前。大课间铃声响起,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下,所有班级在指定地点集合出队,做到快、静、齐,再有秩序到达操场。
  2.师生同做广播操。学校要求全校教师与学生随音乐一起认真做操,为学生做好表率。整齐划一的师生同场做操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3.分年段活动。各年段按照学校体育组统一编制的活动安排表,在指定的区域开展属于自己方阵的活动项目。以五月份的大课间为例,在充满激情的提示语与《阳光体育之歌》的伴奏下,低年级以激发兴趣为主的游戏性内容,如“钻小桥”、“小兔跳”等,形式多样,定期更换主要内容,保持低年段学生的活动热情;中、高年段在技巧和难度上略有提高,以跳短绳、长绳、小篮球、快速仰卧起坐等体育游戏为辅。活动过程要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让操场成为快乐的健身场。
  (二)以比赛促训练,展示活动成果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比赛的“功劳”,而学校最具特色的就是每月一主题的比赛。
  学校每周一至周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都是以集体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而周五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常态下都要举办年级、班级、小组或个人的小型对抗赛,要求人人参与其中。月底由学校组织主题比赛或特色展示,为每个学生展示自己最出色的一面提供平台。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个朝气蓬勃的身影在活动中演绎着快乐与和谐。
  (三)引入民间体育,增强人文素养
  民间传统体育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集地域性、健身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引入民间传统体育,有利于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因此,学校充分挖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积极引入打四角、抓石子、打陀螺、跳格子、滚铁环、拍胸舞等民间体育传统项目。为了把这些项目做得更好,学校专门聘请有关的农村校外教师,对大家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大课间活动中开展的质量。让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大课间,走进学生的生活,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家乡的文化遗产,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及家乡文化的情感。
  (四)开展特色课程,助力健康成长
  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近年来,学校将“快乐体育”、“特色体育”等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之中,开展有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活动的内容由各班主任按该班学生的喜好和特长来选定,有跳竹杆舞、赶猪跑、篮球速递、花样跳绳、一人一毽、韵律操、武术、小足球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们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与自信,身心茁壮成长。
  六、结语
  学校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实践,吹响了以“关注师生健康,共享阳光体育,塑造阳光人生”为主题的校园阳光体育运动“集结号”,全面提升了师生的身心素质和健康水平。连续几年,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均达到国家标准,并呈现逐年提升态势。2013年11月27日,学校作为丰泽区受检学校之一,接受国家教育部督导检查团对我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的实地督导评估。其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得到检查组专家、国家督学、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等领导的高度赞誉。
  总之,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广大校长要切实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只要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去探寻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内容与形式,强化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就一定能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质健康夯实基础。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身体直接参与、体育与智力活动相结合、身体承受一定运动负荷的特点。在一节前滚翻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团身不紧、滚动不圆滑等问题,我运用纸片辅助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一节前滚翻课上,40张体操垫整齐地摆放着。对孩子们提出课的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后,组织孩子们进行俯卧撑垫“石头剪
1996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在一所农村职业高中,學校原来只有杨老师、步老师两位四十多岁体育教师。两人都是中共党员,步老师在学校政教处任干事;杨老师是体育教研组长,同时担任班主任,也是我的师傅。共事7年没觉得师父对我成长的重要,感觉就是跟在后面做做,甚至还曾有过抱怨,但多年后我却突然非常感念这个师傅。  新学期开学前,杨老师都会组织组员制订学年、学期、单元教学计划,要求大家提前一周备好课并检查。他则
发生在课前的一个小插曲,想来不禁让我有一种得失罅隙之间的感慨,更让我在暗自庆幸之余深切领悟到俯身教育的丰富内涵。  那是开学不久的一个下午,“叮铃铃……”伴随着铃声,我快步走到操场的中央,还没等体育委员集合起队伍,张伟朝我跑了过来,大声朝我喊起来:“报告老师,赵明拿了我的跳绳,我跟他要,他不还给我。”随后而来的赵明连忙向我辩白:“不是的,老师,这是我自己的,是我妈妈昨天刚给我买的。”张伟说:“我也
为加快推进幼儿园教育工作进程,在组织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师要结合幼儿个性,基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创设多元化的活动教育场景,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规划活动区域、添加游戏活动情节,营造趣味性、娱乐性的区域活动氛围,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解放幼儿的天性。教师要遵循福禄贝尔学前教育理论,尽可能通过游戏教学等形式,增强幼儿的感官体验,提高幼儿参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更好把握幼儿的天性规律,促使幼
摘 要:目的:了解这个级别和层次的女运动员成就动机水平如何,具体都受哪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找到掌握其心理发展变化与趋向的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心理测量法等方法,选择《成就动测量表》(The Achievements Motive Scale,AMS) 和《竞技动机量表》(Competitive Motive Inventory)对辽宁省游泳队女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水平及影响
当选择篮球传接球进行单元设计时,也就是确定了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为“传接球”,内容需要有现实存在的教材(身体练习)让学生感知和学习,也就是有具体的练习形式,这些练习方式承载着“传接球”内容。在制订单元计划时,需要考虑选择和使用哪些身体练习承载“传接球”的学习内容;同时,学生的传接球技能需要多种运动能力支撑,这些能力的提高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进行教学时,还需要考虑所选择的身体练习是否符合学生的运动
学前教育对于对世界充满无限好奇的幼儿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它不只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同时更是能够开发幼儿思想品行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幼儿教育经历可以说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生的财富。幼儿教育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出发者,教师把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放在儿童终身发展的位置上,可有效地确保幼儿日后的健康成长。接下来,本文围绕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浅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这些年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教育
0~6岁的阶段,幼儿的身体和心智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孩子未来的个人品质很大程度受幼儿阶段的影响,幼儿阶段的孩子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对事物的记忆和接受能力很强。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就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寻求合作的意识与动机具有十分重要的先进意义。而作为引导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应当树立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思维模式,让孩子在合作中不断成长。  合作能力对一个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许多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超前教育”,赢在起跑线上。这导致部分幼儿园出现教育偏差,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的真正需求。幼儿教育的本質是遵循幼儿的年龄与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智力发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认知与基本生活能力。但在“小学化”问题的导向下,幼儿教育出现偏差,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对此,本文就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提出相关的建议。  农村幼儿园“小学化”问题主要与三个方面有
提要:文体结合办赛事,港城外校方法好,5大项目来助阵,立德树人必显效。师生同场来竞技,人人参与有高招,众多赛事任你挑,教师学生激情到。教师笑看学生跑,学生喜观教师跳,和谐赛场好风景,师生健康都需要。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现有96个班,5200名师生,是国家级“外语实验学校”和“全国外语教研先进学校”,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澳大利亚国际课程研究中心认定为“UEI模式英语教育示范基地”,被省侨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