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首富为何想移民美国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gz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2年12月23日,清朝首富伍秉鉴给他在美国的朋友写信说,如果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十分想移居美国。要知道,1842年的美国不是值得向往的乐土,而且要远走异乡,天涯漂泊。那么他为什么还会有这个想法呢?
  伍秉鉴是“广东十三行”商人,其财富主要来自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容易发财,但经营的风险也不小。许多行商因为积欠官方税银或外国商人债务而倒闭、破产,被抄家、下狱、充军。
  而且,当时商人在中国社会身处士、农、工、商“四民”之末,盡管他们发财之后也可以花钱捐官戴上“红顶子”,但实际上命运还是不由自己掌控。十三行商人的破产,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商业利润被官方抽空。
  在官方看来,行商是一块肥肉,可以随便找个理由甚至制造理由罚款。一旦发现外商违反规定,负有担保责任的行商就要受50倍甚至100倍货税的罚款。
  官方还动辄要求行商捐献财产,如遇到战争、水旱灾害或皇帝生日,行商要主动捐款,时称“捐输”或“报效”。据统计,1773年至1835年间,见于官方档案材料记载的行商向朝廷捐款就达508.5万两,实际捐数当远不止此。
  行商们还经常受到官吏个人的勒索,稍不遂意,大祸立至。伍秉鉴曾被比喻成“一只容易被剥光的肥羊”。
  行商资格的获得有时候也不是完全自愿的,一旦入了行就不能退出。伍秉鉴要求退休而不得,花了90万银圆的代价才将位置改由他儿子顶替,但官方仍要他负担所有行商一切的责任,他又表示愿意捐献2600万银圆中的80%给官方,以求安享余下的20%财富,但仍不能如愿。
  除了大清官方,外国人也不是善茬。大清官方让行商代为“管理”外国商人,但外国商人与行商不过是贸易伙伴,哪里会受其管制?由于大清帝国的外贸制度不合现代国际贸易要求,外国商人一直反对和抗议,行商就成了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伍秉鉴曾经想充当调停人,避免战祸的发生。但盛怒的林则徐是不会听从他的建议的。作为行商之首,他的继承人、儿子被逮捕入狱,他则被套上锁链,押往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创办的宝顺洋行,成为催促颠地接受传讯的筹码。林则徐称,如果颠地拒绝前往,伍秉鉴将被处死。颠地则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而置这种威胁于不顾。
  鸦片战争也让伍秉鉴破财,1841年5月,清军战败,被迫向英军交纳600万银圆的赎城(广州)费,伍秉鉴交了110万元。《南京条约》签订,要求赔款2100万银圆,其中300万是商欠,伍秉鉴交了100万。
  在民族危难之际,伍秉鉴作为富人,即便出多少钱我们都认为是应该的,毕竟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何况伍秉鉴有那样的财力。但在大清帝国的统治下,商人不过是官吏敛财的对象,其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是完全没有保障的,个人尊严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商人伍秉鉴来说,既然无法改变现实,逃避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耄耋之年的伍秉鉴已经看透了时局,所以他想到了移居美国。
  对伍秉鉴信中流露的心态,台湾学者陈国栋的评论是恰当的:“看来鼎鼎大名的伍浩官(浩官是伍氏怡和行的商名)不但对洋行的工作失望了,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制度也失望了。
  编辑/夕颜
其他文献
《三国演义》中,曹操号召天下兴义师讨伐董卓,檄文发出后,各镇诸侯起兵相应,袁术、袁绍、孙坚等17支人马立刻就组织起来,加上曹操,十八路诸侯兵力“多少不等,有三万者,至有一二万者”,按这个来推算,其总兵力应该在三十万人左右,其中有曹操、袁绍等猛人,还有关羽、张飞等虎将,共同对付一个董卓肯定不在话下。然而这么热闹的局面竟然没过多久就曲终人散了。演义和史书给出的答案基本上一致:关东联军心不齐,结果被董卓
1848年,朱葆三出生于浙江平湖一户军官家庭。父亲卸任后,家庭收入锐减,九口之家的生活日趋困难。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决定让朱葆三去上海学艺谋生。当时朱葆三年仅14岁,离开家乡时,随身仅带一只旧竹箱和一副旧铺盖。  他经老乡介绍到协记吃食五金店(卖罐头食品和小五金的商店)当学徒。他到达这家店铺时,店里有一个店小二正在接待一位洋人顾客,这位店小二还能说几句英语。朱葆三在店门外等了一会儿,待顾客买了东西走
唐代秀才李遇屡次参加科考都失败了,有位远房亲戚王安推荐他到一位官员家去当私塾先生。这位官员很赏识李遇的才华,就招他当作上门女婿。  李遇听说王安喜欢收藏古玩,就拿着一枚玉石戒指找到他,请他帮忙鉴定一下。王安仔细看了看戒指说:“假的。”李遇听了,沮丧地说:“既然这样,就送给你家孩子玩吧!”  过了几年,王安家道中落,只好依靠变卖家产度日。一天,他拿着这枚戒指来到一家古玩店,店员接过戒指问道:“请问您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可以看作是沙僧入职取经团的前奏。在这个桥段里,沙僧的诸多表现十分耐人寻味。  对于沙僧下界后的工作分配问题,观世音早有安排—让他等“取经人”;职位高低问题,也是早已设定了的—别奢望做师兄。“取经人”这个招牌比较抢眼,留意过往僧侣即可,然而沙僧初见师父、师兄,“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此举十分突兀。之后沙僧跟猪八戒酣斗三次,累计数个时辰;当孙悟空上前助战,他就钻进
上期回顾:罗莉的爸爸送给她一个神秘的青铜盒子,为了打开盒子,罗莉求助于堂哥罗方。罗方果然不负所托,很快就将盒子打开了,可盒子打开后,罗方却失踪了。罗莉的朋友米兰决定帮助罗莉,一起寻找失踪的罗方。  4  第二天,罗莉和米兰两个人来到了罗方家,她们发现门根本就没有锁。  没想到罗方不在家。罗莉喊了几声,屋里屋外都找遍了,也没看到罗方。屋子里很乱,衣服、鞋子、报纸、书本扔得到处都是。  米兰给罗方打电
(一)  乡下好玩,又没人管束,多自由自在。所以,每年一放暑假,阿毛就吵着要去乡下的外婆家玩。爸爸反对说:“你那作文辅导班还得上,别一到暑假就只晓得疯,如果你的作文还写不好,看我叫你怎么‘吃笋子炒肉’!”这时妈妈说话了:“今年还让阿毛去玩几天吧,要他跟舅舅去打几只斑鸠,让外婆蒸了给他吃,这东西有明目的功效,吃了对眼睛有好处,你看他,小小年纪就戴起眼镜。”  阿毛伸手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也觉得这眼镜
东晋时,士族子弟自恃高人一等,喜欢聚在一起晒幸福,攀比骄奢淫逸,崇尚清谈玄学。郑鲜之虽也出身名门望族,却不屑加入这样的朋友圈。他不惧别人的看法,关门闭户苦读,心无旁骛,学得满腹经纶;他杜绝人情往来,时刻保持独立思考,有意培养自己的刚直品性,为踏人仕途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这种不同寻常的处世方法,使郑鲜之一举成名。有个高官得知自己父亲被外敌杀害后,既不迎回父亲尸身埋葬,也不辞官回家守孝,依然若无其
明末吴江县人孙云球年轻的时候不喜欢科举考试,而热衷于科学研究,尤其喜欢在机械制造和测量数学方面下功夫。他看到许多人由于视力不佳而做事不便,于是暗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他从宋朝人研究眼镜的往事中得到启发,决定采用水晶作为镜片原料,进行手工磨制。经过多次试验,孙云球终于掌握了磨片对光的制镜技术,能依据不同视力缺陷磨制出各种度数的镜片。然后他对眼镜的外形做了较大的改进,终于将原来只能手拿的单镜片眼鏡改良
1926年11月,鲁迅应厦门集美大学校长叶渊的邀请,前去参加演讲。办学方针保守的叶渊为了不使鲁迅的演讲与自己的观点相左,特地先请鲁迅吃饭,然后才带他进礼堂。但鲁迅登台就讲道:“我在厦门时,听说叶校长办学很拘束,学生极不自由,恕不敢加以赞同……刚才叶校长又请我吃饭。吃了人家的东西,好像就得说人家的好话,但我并非那样的人,对于叶校长办学方法中的错误,我仍舊非說不可。”
太平天国废除了沿袭近千年的妇女裹脚的陋习,又提出了人人都是兄弟姐妹的口号,似乎妇女获得了解放,能顶半边天。事实并非如此。她们非但没有得到解放,还受到了虐待。  洪秀全的儿子被清军俘获后供称自己有88个“母后”,其中一个是虚拟的“天妻”,洪秀全的妃嫔有87人。而当时咸丰的后妃也不过二十多人。仅看这庞大的后宫规模就能知道洪秀全对待妇女的真实态度。  洪秀全曾鼓动一大批妇女参与到起义队伍中来,并在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