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g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刊今年第二期的“声音”栏目刊登了《美国作业难倒中国老爸》一文,编者意在通过此文,让中国孩子了解中美两国中学教育的差异,了解一点异域文化,开拓自己的视野。文章发表后,得到了读者热烈的反响,很多读者来信结台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了对中美两国不同教育模式的看法,言词颇为激烈。日前,此文作者又写出该文的姐妹篇《“我以性命担保她行”》。编者“抢先一步”看了,竟感动得不行。“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砂钟都不应该怀疑。”亲爱的朋友,你愿意遇见这样的老师吗?
  如果在几年前,你问我:“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会斩钉截铁地回答:“恐怕在20万个父亲中,你才能找到一个像我这么了解孩子的人!”说这样的大话是有根据的。在女儿的整个初中阶段,我们父女俩之间经常进行有趣的谈话,老谋深算的我,常使女儿惊讶得大口叫:“怎么我心里想什么你都知道呀?”
  女儿进入高中后,我算是领教了什么叫“高考战车”。每天5点半她就要起床,自己匆匆吃点东西,6点多就出门了。晚上,我们只有吃晚饭的十几分钟可以聊聊,吃完饭她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做作业直至深夜。我和女儿别说从容谈话了,连相处的时间都没多少。
  我渐渐感到“信息短缺”,以往“特别了解”女儿的信心开始动摇。事实上,除了议沦一下每次测验考试的成绩,我们几乎来不及再聊点别的。女儿上高二时,有一天,她突然告诉我:“要分文理科班了,我报了文科。”
  我心头——震:“大事不好!”这意味着女儿对自己的理科前景作出了否定评价。
  我小心翼翼地问女儿:“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女儿说:“老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
  这话让我怒火中烧,一个为人师者,怎么可以这样摧毁学生的自信?“再想想好吗?我认为老师说得没有道理。你很正常,并没有偏科………‘你说没用,反正我得选我读过不少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深知评价和评价的方式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哪怕孩子在某次考试中的成绩不好,我也总是说:”这没关系,没准儿比全对还好,因为错过了的东西印象更深!“但是我也感到,家长的鼓励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小,因为你不“专业”、不“权威”,孩子做不出来的题,你通常也做不出来;你指导的作文,通常还会被判低分。
  很明显,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时我深感恐惧:我几乎已经守全不了解女儿了——每天能和她有效相处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她一天要在学校呆10个小时,要说“了解”,恐怕没有人能比老师更了解孩子了。可是很遗憾,无论是每学期一两次的家长会,还是学期结束时老师给孩子的评语,都丝毫不能增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我相信与我有同感的家长很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实际上就是“动员会”,动员家长与学校一起来给学生施加压力,无论哪一科的老师讲话,都是形势多么多么“严峻”,希望家长“督促、督促、督促”……
  每个学期结束后,成绩单上照例有老师的评语,本来这是一个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大好机会,可惜,每次都是那寥寥二三十个字,几乎是年年相同的套话——两三个词儿的优点和两三个词儿的缺点——有一次的评语绝对是学生的字体,看来老师自己根本就没有写评语的兴趣,千脆让学生干部代劳了。
  有一次女儿回家后很不情愿地告诉我,班主任老师让你晚上10点钟给她打电话。我诚惶诚恐地掐着表准点打过去,不出所料,迎接我的正是女儿一大堆“必须及时改正”的缺点!——老师大义凛然,刀刀见血,听得我头皮直发麻!
  尽管我对女儿很有信心,觉得她是一个心智很正常的孩子,品行也没有什么必须矫正的缺陷,但她的理科成绩确实有江河日下的趋势。老师对女儿的评价开始影响我,“也许女儿真是缺乏理科方面的才能?”“也许她真是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也许她学习真的不够努力?”我自己都能感到在给女儿打气时有些言不由衷了。
  终于有一天,女儿迟疑地对我说:“爸,我厌学了……”
  “是吗?”我沉默无语,内心涌起一片可怕的绝望。我明白错不在女儿。那么是什么让她苦苦挣扎到高三,却突然丧失了自信和学习兴趣?!她曾是一个多么快乐和不甘人后的女孩儿呀……
  所有这些,大概就是当有可能脱离这种教育的机会来临时,我和女儿都没有犹豫的原因。
  几乎丧失了学习自信的女儿,在美国的情况会怎样呢?她在陌生的英语教育环境中将遇到巨大困难,这是可以想见的。也许她一开始就会沦为班上成绩最差的一名,美国老师会对这样的学生作何评价呢?我简直不敢想下去,并且做好了女儿再上两年高中的思想准备。
  仿佛在验证我的预计一样,进入美国高中没两天,女儿就在邮件中告诉我,“大量的单词听不懂,所有的计算、作图都用计算机,我都不会……”第一次美国历史课考试女儿竟得了个“F”。我心情沉重,但别无退路,我鼓励她说:“这是正常的适应期,你一定会挺过去的!”
  不久,似乎奇迹发生了。女儿那边好消息不断传来,“突破”先从法语开始,女儿首次得了满分!女儿说,有一次法语课,一位别的老师进来找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正忙着,她就跟我聊了两句,我们老师忙完后告诉她我是刚从中国来的。那个老师说:“我知道。”我们老师又说:“刚来,法语就已经得100了。”那个老师感叹:“Jesus(耶稣呀)!”这声惊叹让女儿心花怒放。
  很快,她的化学又开始频频获满分。女儿给我的信写道:“今天化学考试又得了100分。老师判完卷子以后,拿给别的老师看,然后说:‘班里没别人这样,这都能当标准答卷了。’说这话时有别的班的人来问问题,他就跟那人说:“问Stephame(斯蒂芬),她什么都知道。”
  女儿在发给我的邮件中,每次都要写几句老师对她的评价。让我惊奇的是,这些评价无一例外都是赞扬,而且往往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赞扬,诸如“你们要努力呀,否则将来你们都要给斯蒂芬打工去了”等等。女儿说:“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这些赞扬有点像兴奋剂,女儿重又开始自信起来,自信得竟让我感到有些陌生,一些我原来并未发现的特质似乎开始呈现。
  果然,3个月过去,女儿不经我同意,千脆地告诉我“准备今年就申请大学”,她甚至已经试着考了一次“托福”。
  不久,成绩出来了,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她竟考了600多分。这个成绩申请美国大学绰绰有余。
  女儿真的开始申请大学了。她告诉我申请大学的——个必要程序是中学老师的推荐信。与中国的“一考定终身”不同,美国对申请人大学的学生采用复合评价,不仅要看你“大学入学资格考试”(SAT)的成绩如何,你平时的成绩也占一定的比例,还要看你有什么特长,甚至做过多少时间的社会公益工作,中学老师的评价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我大大地担心起来,以往国内老师对女儿的评价言犹在耳,刚刚在美国学校里待了几个月,美国老师怎么可能这么快就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呢?
  女儿似乎忘了这件事。在其后一段时间的邮件里,她绝口不提老师的评价是什么。我想糟了,美国是个信用社会,老师向大学推荐学生关系到自己的声誉,绝不会像中国人通常认为的是个“人情”,拣好话说就是了。也许,美国老师是否愿意推荐女儿都是个问题。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接到厚厚的一封信,是女儿从美国寄来的。打开一看,是4封美国老师给大学的推荐信!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油然而生。法语老师的推荐信
  在过去的5个月中,我很高兴认识了斯蒂芬。她去年10月到沙龙高中读书时,我教她法语。法语对她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她的第二外语),同时她不得不掌握英语(她的第一外语),还要适应新的文化氛围,但所有这些都没有难倒她。
  斯蒂芬是个非常聪明和努力的学生。她在沙龙高中的第一周,就问是否可以放学后留下,让我教她以前没有学的功课。她不时地展示她的语言天赋,在班里法语成绩最好。她对细节和微妙的语法差别有敏锐的目光,能成功地记住新词汇并在文章中创造性地运用。出语轻柔的斯蒂芬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斯蒂芬学习勤奋、自觉,总是认真完成作业,以自己的努力和精确超出我的预期。
  斯蒂芬是成熟、友好的女孩。她的同学大部分像大一新生,只有她像大四学生。她在小组中做得也不错,我经常看见她给同学讲解难题。另外,我们课下经常交谈,她既和我分享她的经历,又喜欢问我有趣的问题。
  我相信,斯蒂芬在大学里会继续在个人学术方面取得进步,获取成功。对2005班(毕业班)来说,她是宝贵的财富。我毫无保留地推荐她。
  凯瑟琳.M特纳
  亲切、自然和对学生细致的观察,竟使我这个看惯了“套话”的人一时间感到既新鲜又温暖,原来评价是可以这样写的呀
  数学老师的评语
  我很高兴写这封信,并以我的名誉担保,斯蒂芬今年参加了我的初级微积分课程的学习。学习期间,我发现斯蒂芬不仅勤学好问,而且富有同情心。她总是努力、认真地完成作业。她在数学和解决难题方面有显著特长。
  斯蒂芬经常以自己优雅而且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难题、完成数学证明。斯蒂芬也常常帮助身边的同学做难题。在校期间,斯蒂芬为了得到问题答案,通常比别人回家晚,有时候她也在学校里帮助别的同学。
  同学们尊重她的文静和才智以及她解释问题时的耐心。显然,她在享受着帮助同学的乐趣。有斯蒂芬做学生我很高兴,她在任何校园都会受到珍视,为上述及更多原因,我向贵校推荐斯蒂芬。特雷西.史密斯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女儿竟有数学“特长”?还能“优雅”而“创造性”地解决难题?!她不是“没有数学脑子”吗?
  英文老师的评语
  斯蒂芬从不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学术辩论。她的准备总是全面而准确。她不喜欢大惊小怪,对每个可能的事件都有预测。有的学生考试时爱靠运气“赢取胜利”,获得最佳,但斯蒂芬不这样,她付出的代价是时间和努力,这在她优秀的作业中有所反映。
  斯蒂芬不仅仅是学术机器,她对学习感到兴趣。有的学生仅仅是搜集信息,而斯蒂芬在探索智慧。她与困难的概念搏斗;对有挑战性的问题,她不接受简单的答案。她所做的是把不同的想法结合起来,把众多概念放在一起。她不怕在解决难题时碰壁。我很喜欢像她这样有毅力的学生。她能适应高水平的大学学业吗?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
  人格的力量。这就是全部。这就是麦粒和谷壳的区别。这就是斯蒂芬的内在,不自负,不自私,不虚伪,她是积极向上的女孩,能够明辨是非。
  斯蒂芬勇于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当事情不顺利时不找借口。她知道如何自我解嘲,也知道如何关心别人。她不贬低别人,也不利用别人。她尊重人,对人公平、体贴。她具有人格的力量。我就以此来结束我的评价。约翰.C.科林斯
  英文老师对女儿的评价让我目瞪口呆,有哪位老师会对一个学生的品质“以性命来担保”?!无论对学业上的特点描述,还是对内在人格的观察,甚至对女儿未来的预期,这位有博士学位的老师都远远超过了我这个父亲——我感到惭愧,以这样宽阔的视野对一个孩子作出评价,对我,对中国的教育文化来说都是陌生的。指导老师的评语
  去年10月的一天,斯蒂芬从中国来到马萨诸塞州沙龙市的沙龙高中,坐在我的办公室里登记注册,成了我们这里的新学生。哇!我无法理解她脑子里会想些什么。第一印象容易给人错误导向,但我很快被这个女孩的沉着、聪慧所震惊,开始关注在她身上会发生什么。
  幸运的是,斯蒂芬11岁时曾经在澳大利亚住过一年半,英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错。我们开始制订帮助斯蒂芬的学习计划。 当天,斯蒂芬表示她的目标是争取和其他高年级学生一样从沙龙中学毕业,然后申请在美国读大学。作为一个在沙龙中学做过37年顾问,接触过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人,我不得不指出斯蒂芬的目标太高了。但是,她以轻柔却坚定的语气笑着回答:“我是高年级学生,想这个学年就毕业。”
  斯蒂芬表现得很完美。在我做顾问的经历中,还没有听说过有外国学生比她更快地完成了学术转型。谦虚的斯蒂芬甚至不愿意接受她应得的高分数。数学和其他理科方面的科目对她来说很轻松,遥遥领先于她的同班同学。她喜欢语言,学起法语来是个明星。然而在英语和美国历史方面,她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还需要努力。她的所有老师都有共同的想法,“她太不可思议了,请再给我们20个像斯蒂芬这样的学生!”他们一致赞扬她的勤奋、学术好奇心、专心学习和愿意帮助小组中其他同学的行为。平时斯蒂芬在课堂上很安静,但一被叫到回答问题时总是清楚无误,显示出极强的理解力。
  斯蒂芬在学业上越来越自信,同时她也开始交朋友,在社交方面开始轻松自如。她爱好运动,希望能参加我们学校的春季田径比赛。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和沙龙高中的同龄人有许多共同之处。
  斯蒂芬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孩。她独立、灵活,非常善于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她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将来在大学的学习。尽管她想念父亲想念在中国的亲朋好友,但她肯定对大学的挑战有准备。在沙龙高中的极短时间里,她就证明了自己是优秀的学生,是积极进取、善于接受挑战的女孩。
  我满怀热情地赞同最具竞争力的大学接纳她。
  乔·贝克汉姆
  说实话,贝克汉姆先生的推荐信,我读起来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与我娓娓而谈,亲切、从容,充满热忱。他遣词用语非常谨慎——例如,我很担心女儿因为爱面子不主动在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而这是美国教育中非常被看重的品质。我几次在邮件中叮嘱她要“改正这个缺点”。贝克汉姆先生也发现了这一点,但他使用的问是中性的——“安静”。他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什么呢?呵护着学生的自尊!
  读完这些老师极具个性的评价,那个“没有数学脑子”的、垂头丧气感到“厌学”的女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看起来正全面获得进展,甚至有点出类拔萃的女儿!仅仅三四个月过去,女儿的学习状态和自信看上去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是什么起了如此奇妙的催化作用?
  我想说,是不同的评价标准使然!一个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当然是后者,这早已被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所证明——仅仅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一部分学生就会比另外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应当反省、深思的吗?
  尽管相隔万里,我还是想大声对这些真挚热诚的美国老师说声“谢谢”,他们做到了我这个父亲力不从心的事,让女儿重新“起飞”。我已不在乎这些评价对大学录取女儿产生什么影响,但我问女儿,是不是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个叫科林斯的老师在评价自己时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
  女儿热烈地回应:“Yeah!!”
   (插图:原小民)
其他文献
一  今天上午重新排座,老师让我和好学生A君坐在一起。老师让我跟A君学好,又让A君别跟我学坏。  课间,我在A君书上画了一个小人,又在自己书上画了一个。老师看见了,说A君全面发展,说我如果闲得没事儿干,就去扫地。    二  今天,我捉了一条小青蛇去吓唬女生,结果——  A女生看到小青蛇,大叫起来,超声波险些把我耳膜震破。  B女生一见小青蛇,连呼:“好可爱哦!”且欲爱抚之,被我大声制止。  C女
期刊
马菁菁,ID:畅翔飞飞。我是一个把太多的感情寄托在网络中的孩子。2001年6月起尝试用键盘写字。网络对我来说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我与这个世界链接,使我不至于太过贫瘠;而写作便是一种治疗,做了一个一个的补丁,把它们贴在心的缝隙上。我想,即使字里行间偶尔透露着悲凉,活在文字背后的人也应该是幸福的。  我脾气不好。我妈说我自从懂事后脾气就开始变坏,而且是越来越坏。她说她已经无法忍
期刊
人的阅读经验是从哪里来的?也许是来自书店中找到的一本自己心仪的书,也许出自随意翻看的一篇文章,也许是自己熬了几夜读完一本厚厚的书后留在记忆中的几句话,也许只是才华横溢的一两个词语……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阅读已成为一种极具古典情怀的消遣方式,我们需要那种新锐的批判的眼光,需要那种披沙拣金的方法,于是,采取了这种笔记体书写方式,来引领一种阅读时尚。请批评,请赐稿。  洪劬颉 hongqujie@h
期刊
我是一个“痛恨”中国现行教育的父亲,有一个正在这种教育中备受折磨的女儿。  往日我从女儿嘴里听到的最多的口头禅是“吐了,我要吐了”。问怎么啦?她嚷嚷:“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哪!”  有时候,女儿也让我拿着那些语文或历史课的“标准答案”帮她背。通常女儿还没背完,我已经受不了啦,想到千千万万中学生脑子里,塞满这些不经思考、只为通过考试然后便弃之如敝屣的“标准答案”,内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惧——靠“背功”,能
期刊
我和谢莹是在暑假期间的一个夏令营认识的。活动时,我们属于一个小组;晚上休息时,我们被分在同一个房间。短暂的朝夕相处,我们很快成了一对好朋友。单纯、快乐是她给我的最初印象,因为她有一双清澈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仿佛一下子就能看见她的心。但是我错了,临分别的那个晚上,当别的室友都跑出去参加快乐的篝火晚会时,谢莹拉着我的手向我倾诉了一段不快乐的人生。  我出生在部队。我爸爸是一个人人都景仰的连长,妈妈也
期刊
我们如同长大成人的温迪,丢失了飞往永无乡的翅膀。  好在还有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他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总有周而复始、绵延不断、永不消逝的童年,以及伴随着童年的永恒的母爱。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这个孩子就是彼得·潘,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出生的第一天,因为害怕会长大,就从家里逃了出来。伦敦的肯辛顿公园曾经是他游荡的地方,如今他长住在一座远离英国本土的海岛—
期刊
我喜欢什么    韦尔黑尔米娜.西格米勒    我喜欢坐在干草堆的车上,  在雨天坑坑洼洼的泥路上晃荡晃荡;  我喜欢在花园的门口打秋千,  要是有一个伙伴我会摇到天黑前;  我喜欢爬到高高的树上,  吃着甜甜的小饼,一次吃它六七个;  可有些我喜欢的事情最好不要做,  所以我不能做我喜欢的一切--你呢?    有人    沃尔特.德.拉.梅尔    有人  敲我那小小的、小小的门;  我肯定--
期刊
今天是星期天,也是母亲的生日,虽然数学竞赛结束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但我依然决定回家。路上,风很大。它疯狂地扯我的头发,撕我的衣服,拽着我的车往后拉。我一下一下费劲地蹬着,好久,终于到家了,我高兴地喊:“妈!”妈妈欣喜地答应着跑出来,看见我却又满脸复杂的表情:焦急、惊讶、责备……“你怎么才回来……”一句话还未说完竟哭了起来。我顿时吓傻了,语无伦次地解释着:“数学竞赛——风太大,骑不动……”“你怎
期刊
日军建立的集中营位于苏门答腊的东海岸,带钩的铁丝网包围着阴暗潮湿的牢棚。外面,白天有赤道炽热阳光的照射;夜晚,浩月与繁星相辉映。可集中营里,黑暗夜以继日。里面住人,然而“住”显然是词不达意。我们是被填塞在牢房里。偶尔,可以见到一缕微光,那是尚未锈蚀的铁丝网在太阳或月亮下闪光。  已有几年,还是几十年了?疾病和衰弱使我们懒得去想。刚被关押时,还计算时辰,现在,时间仿佛凝固了。我们周围,有人死于饥饿,
期刊
静静的病房中,挂着几串小巧玲珑的铃铛。  病房中住着一位女孩。她患有晚期白血病,医生无奈地对女孩的母亲说:“这孩子没救了,准备后事吧!”女孩无意中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但她并没有郁郁寡欢,整日以泪洗面,她依然像小鸟一样快活。病友见了都说:“瞧这个女孩,医生肯定是误诊了,要不她怎么……”  病房中的病友像一颗颗流星一样迅速消失。女孩明白,自己离另一个世界也不远了。女孩的母亲忍住泪水哽咽着问女儿还有什么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