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在胃不利部位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体会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间叶源性肿瘤,最常见于胃部,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胃GIST的起源大多来于胃壁固有肌层,呈膨胀性生长,分界清,比较容易分离。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胃GIST的首选治疗手段。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胃GIST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已逐步得到了认可,但对胃不利部位的GIST是否适用腹腔镜手术仍不明确。本文将结合笔者中心对胃不利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胃GIST的探索及临床应用进行简要总结概述,以期选择更优方式治疗胃不利部位GIST。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上肢机器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伪刺激组(n=20)和刺激组(n=20)。在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外,伪刺激组给予伪刺激结合上肢机器人,刺激组给予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上肢机器人。共治疗10次,5次/周,每次30min。分别于治疗前、中、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和改良Ashworth(MAS)量表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治疗中、后两组患者对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比值联合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利伐沙班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122例应用利伐沙班抗凝的老年NVAF患者,依据中位数法将患者分为4组,即Q1组(32例):低AST/ALT/低APTT;Q2组(27例):低AST/ALT/高APTT;Q3组(29例):高AST/ALT/低APTT;Q4组(34例):高AST/ALT/高APTT,对4组患者的有效性终点事件和安全性
目的研究胰岛素腹腔注射配合饮食干预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血糖调控的效果。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选取健康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健康KKAy小鼠作为未发病组,将建模成功的KKAy小鼠随机分为皮下胰岛素治疗组、腹腔胰岛素治疗组和发病不治疗组。未发病组给予维持饲料,其他组全部采用高脂高糖饲料。每日喂养时间为08:00至20:00,间隔4h喂养1次,共4次。皮下和腹腔胰岛素治疗组在喂养前分别进行胰岛素皮下和腹腔注射,第1次喂养前注射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皮下组:0.125IU/g;腹腔组
宫颈癌是世界上女性癌症排名第4位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宫颈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为手术或同步放化疗,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究更为有效、特异的治疗方案,以期增加宫颈癌的治疗策略和提高治疗效果。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9(Cas9)技术是Cas9蛋白利用向导RNA(gRNA)的引导进而靶向目标基因,实现对目标基因精准编辑的方法。目前,CRISPR/Cas9技术已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强大基因编辑工具,是一种新的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且被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
牙周炎是导致牙周结缔组织破坏及牙槽骨吸收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广泛,严重危害了广大患者的口腔及全身健康。宿主免疫炎症反应在牙周炎组织破坏中起了主要作用。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作为牙周组织中重要的免疫细胞成分之一,可通过释放促炎因子,引发宿主免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牙周炎的发生。DNA甲基化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而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中牙周炎患者与健康人群牙周组织基因表达谱及DNA甲基化数据,挖掘关键的PMNsDNA甲基化基因,阐释该基因对于牙周炎病理进展的影响
硬脑膜是位于脑表面和颅骨内面之间的双层坚韧膜组织,对于脑组织起着支持和保护作用。由于肿瘤切除、炎症破坏和开颅手术等原因造成硬脑膜缺损的现象在临床上越发常见,因此,开发有效的硬脑膜修复材料以减少脑脊液泄露和降低癫痫等并发症发生,促进其恢复正常生理结构是再生医学的必然要求。目前,最具有潜力且研究最多的生物材料是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天然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性能稳定、低异物感染和易于量产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来源广泛、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有希望的生
慢性难愈创面的致病因素多样且病理进程复杂,愈合时间长且治疗成本高,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创面微环境包括围创口表面的外部微环境和创面与创面下生理结构的内部微环境,基于慢性难愈创面微环境的临床治疗策略不断创新并取得进展。水凝胶具有高含水量、性能可调节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与细胞外基质相似等优点,特别是负载药物能力和经过修饰赋予优异的组织黏附、抗菌、抗氧化以及调控炎症因子表达等功能,实现了创面微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因素的响应和调控,因此在慢性难愈创面修复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主要介绍慢性难愈创
影像组学在肿瘤的诊断、预后评估,以及评价肿瘤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均发挥着关键作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可以将肿瘤的影像组学表现与其分子表型联系起来,在脑胶质瘤的分级和治疗反应的预测和预后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它利用常规和先进技术将脑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进行区分,可用于脑胶质瘤的诊断和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鉴别;半自动和自动化的肿瘤分割技术也被开发用于评估脑胶质瘤的复发情况。主要对多模态MRI影像组学在预测胶质瘤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物、胶质瘤分级诊断、与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及评估术后复发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然而,在其增强免疫抗肿瘤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免疫耐受失衡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发生,ICIs致免疫相关肝损伤(ILICI)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对ILICI的定义、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表现、治疗、复发及再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3大癌症死亡原因,具有基因频繁突变的特点。目前的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方案面临着癌症复发和耐药性等挑战。结直肠癌的治疗往往通过促进各种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铁死亡被发现是一种铁依赖性和脂质过氧化物驱动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研究表明,铁死亡是结直肠癌的一种有效治疗策略。然而,需要对结直肠癌中铁死亡的发生、传播和耐药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主要对结直肠癌形成、代谢、治疗中的铁死亡机制及其耐药途径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改善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