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无论是高铁还是动车里面的功能都比较齐全,用电设备多,相应所敷设的线路也比较多,且车体多为不锈钢和铝合金的,一旦线路在敷设过程中被划伤或由于材质问题出现破皮,将会出现线路漏电,对车辆运行和乘客安全造成隐患,为了列车的质量,为了乘客的安全,必须进行绝缘耐压试验,测量电缆线路绝缘电阻及泄露电流。对动车来说要求的试验比较多,本文章主要描述动车电缆线路的绝缘耐压的试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测量绝缘电阻和泄露电流的必要性,如何进行测量,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及在做绝缘耐压试验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绝缘耐压试验 绝缘电阻 兆欧表 耐压仪 泄露电流
1、机车电缆线路进行绝缘测量和交流耐压试验的必要性。
对机车电缆线路进行绝缘试验主要是为了测量其绝缘电阻及在交流耐压试验的泄露电流,检查动车的电缆绝缘水平,确保其是否能正常投入运行,。
目前无论是高铁还是动车里面的功能都比较齐全,用电设备多,相应所敷设的线路也比较多,因此在安装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机械损伤,局部挤压等造成电缆局部缺陷,或相间短路,在以后列车运行中,此部分缺陷会发生漏电,给列车的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首先列车漏电很容易导致人体触电,对人体造成伤害;其次容易引起局部过热导致火灾;并且容易影响其它系统工作,降低电气设备使用寿命。而对列车线路电缆进行绝缘测量和交流试验可以有效发现线缆的绝缘薄弱环节,提高其绝缘水平,提高列车质量。
2、 如何进行绝缘测量和交流耐压试验
2.1 试验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绝缘测量和交流耐压试验之前,首先按照工程部接线表及电路图将所有电缆按照其使用电压分成不同的电压等级。以CRH1动车组为例,将电缆按其使用电压主要分为25000V,DC1650V,AC1287V,AC380V,DC110V,DC24V及低于24V的信号线,不同的电压等级所需要的试验电压不同,其次将所有相同电压等级的电缆连接在一起,此处需做一些工装。
然需要调试耐压仪,设定其耐压时间,泄露电流的最大值,保证耐压仪能正常工作,这里的调试步骤不在阐述。
2.2 测试步骤及注意事项
以380V为例,将所有380V的U相、V相、W相、N相分别连接在一起,如对380V的U相进行试验,380V的其他相分别接到车体上。首先在进行交流耐压试验前,先要测量绝缘阻值,然后在进行交流耐压试验,试验完还要测量绝缘阻值,这两次测的绝缘阻值的差,不应超出交流耐压试验前绝缘测量值的10%。
以交流耐压为例,耐压仪正接到U相,负接到车体,进行交流耐压1分钟,耐完后测阻值,然后在对V相耐,此时U相可以不用接车体啦,接着对W相N相。
做实验时要断开所有的电气设备,所测电缆不能与用电设备连接,避免损坏电气设备。
在测量时,人体应避免与被测电缆接触,以免触电,于被测电缆与车体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容量电容,兆欧表测量时该电容充电,因此测量结束后被测电缆带电,需要对被测电缆短路放电,将被测电缆与车体短接即可,如不放电可能会被电到。
3、 影响电缆线路绝缘试验测量结果的因素。
影响电缆线路绝缘试验测量结果的因素主要两种因素:湿度和温度
在雾雨天气相对湿度较大,其测量的绝缘电阻值比晴朗天气会明显偏低。因此在进行绝缘试验时,一定要准确记录当时的相对湿度。
一般绝缘物的绝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原因是温度升高时,加速了绝缘体内部的离子运动,使其电导率增加,从而绝缘电阻值降低。在青岛地区,冬天与夏天温度相差较大,在冬天测量的电缆线路绝缘电阻值明显高于夏天(当然这也与空气相对湿度冬天低于夏天有关)。因此在测量线路电缆绝缘电阻时,一定要准确记录当时的相对温度。
下表是同一种车型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测量的绝缘电阻值:
以CRH1型动车组M车ROOF的正110V试验数据为例 温度(℃) 湿度 (%) 绝缘电阻值(MΩ)
综上所述,在测量列车线路电缆绝缘电阻时,必须准确记录测试环境的温度及其湿度。
4、 绝缘测量和交流耐压试验时常见的问题及其采取措施
4.1 电缆受损导致绝缘不良。
电缆受损包括好很多情况,这里举几条列子,电缆在布线过程中,线槽挤压电缆造成绝缘不良;生产在下线时,不小心伤到电缆的线皮造成绝缘不良;布线设计不合理,电缆与其他零件干涉,被其划伤造成绝缘不良。
前两种是工人操作时疏忽所致,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管理人员要加强工人对电缆的保护意识。电缆布线尽量整齐,线槽紧固时要仔细认真,避免挤伤电缆,并且要在工艺上下功夫,电缆要穿线管、固定螺栓时要注意固定位置、加保护套、线缆捆扎力度要适度等这些方面都要考虑周全;质保人员负责对电缆受伤或容易受伤的地方加大检查力度,并与工艺部门人员协商保护线缆的方案。另一种是设计不合理导致绝缘不良,要把此情况及时反馈到工程部门,改设计。
4.2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绝缘不良。
一些列车上用到的电气连接件,在做试验时经常被击穿,对于此类问题,要及时反馈到采购,对于供应商的产品加大检查力度。组织供应商来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让供应商查找其根源,或是到供应商生产厂房进行现场考察,分析,确认是偶发原因、工艺问题还是管理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真进行绝缘测量和交流耐压试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TBT 3153-2007 铁路应用 机车车辆布线规则 第八部分 试验
关键词:绝缘耐压试验 绝缘电阻 兆欧表 耐压仪 泄露电流
1、机车电缆线路进行绝缘测量和交流耐压试验的必要性。
对机车电缆线路进行绝缘试验主要是为了测量其绝缘电阻及在交流耐压试验的泄露电流,检查动车的电缆绝缘水平,确保其是否能正常投入运行,。
目前无论是高铁还是动车里面的功能都比较齐全,用电设备多,相应所敷设的线路也比较多,因此在安装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机械损伤,局部挤压等造成电缆局部缺陷,或相间短路,在以后列车运行中,此部分缺陷会发生漏电,给列车的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首先列车漏电很容易导致人体触电,对人体造成伤害;其次容易引起局部过热导致火灾;并且容易影响其它系统工作,降低电气设备使用寿命。而对列车线路电缆进行绝缘测量和交流试验可以有效发现线缆的绝缘薄弱环节,提高其绝缘水平,提高列车质量。
2、 如何进行绝缘测量和交流耐压试验
2.1 试验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绝缘测量和交流耐压试验之前,首先按照工程部接线表及电路图将所有电缆按照其使用电压分成不同的电压等级。以CRH1动车组为例,将电缆按其使用电压主要分为25000V,DC1650V,AC1287V,AC380V,DC110V,DC24V及低于24V的信号线,不同的电压等级所需要的试验电压不同,其次将所有相同电压等级的电缆连接在一起,此处需做一些工装。
然需要调试耐压仪,设定其耐压时间,泄露电流的最大值,保证耐压仪能正常工作,这里的调试步骤不在阐述。
2.2 测试步骤及注意事项
以380V为例,将所有380V的U相、V相、W相、N相分别连接在一起,如对380V的U相进行试验,380V的其他相分别接到车体上。首先在进行交流耐压试验前,先要测量绝缘阻值,然后在进行交流耐压试验,试验完还要测量绝缘阻值,这两次测的绝缘阻值的差,不应超出交流耐压试验前绝缘测量值的10%。
以交流耐压为例,耐压仪正接到U相,负接到车体,进行交流耐压1分钟,耐完后测阻值,然后在对V相耐,此时U相可以不用接车体啦,接着对W相N相。
做实验时要断开所有的电气设备,所测电缆不能与用电设备连接,避免损坏电气设备。
在测量时,人体应避免与被测电缆接触,以免触电,于被测电缆与车体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容量电容,兆欧表测量时该电容充电,因此测量结束后被测电缆带电,需要对被测电缆短路放电,将被测电缆与车体短接即可,如不放电可能会被电到。
3、 影响电缆线路绝缘试验测量结果的因素。
影响电缆线路绝缘试验测量结果的因素主要两种因素:湿度和温度
在雾雨天气相对湿度较大,其测量的绝缘电阻值比晴朗天气会明显偏低。因此在进行绝缘试验时,一定要准确记录当时的相对湿度。
一般绝缘物的绝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原因是温度升高时,加速了绝缘体内部的离子运动,使其电导率增加,从而绝缘电阻值降低。在青岛地区,冬天与夏天温度相差较大,在冬天测量的电缆线路绝缘电阻值明显高于夏天(当然这也与空气相对湿度冬天低于夏天有关)。因此在测量线路电缆绝缘电阻时,一定要准确记录当时的相对温度。
下表是同一种车型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测量的绝缘电阻值:
以CRH1型动车组M车ROOF的正110V试验数据为例 温度(℃) 湿度 (%) 绝缘电阻值(MΩ)
综上所述,在测量列车线路电缆绝缘电阻时,必须准确记录测试环境的温度及其湿度。
4、 绝缘测量和交流耐压试验时常见的问题及其采取措施
4.1 电缆受损导致绝缘不良。
电缆受损包括好很多情况,这里举几条列子,电缆在布线过程中,线槽挤压电缆造成绝缘不良;生产在下线时,不小心伤到电缆的线皮造成绝缘不良;布线设计不合理,电缆与其他零件干涉,被其划伤造成绝缘不良。
前两种是工人操作时疏忽所致,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管理人员要加强工人对电缆的保护意识。电缆布线尽量整齐,线槽紧固时要仔细认真,避免挤伤电缆,并且要在工艺上下功夫,电缆要穿线管、固定螺栓时要注意固定位置、加保护套、线缆捆扎力度要适度等这些方面都要考虑周全;质保人员负责对电缆受伤或容易受伤的地方加大检查力度,并与工艺部门人员协商保护线缆的方案。另一种是设计不合理导致绝缘不良,要把此情况及时反馈到工程部门,改设计。
4.2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绝缘不良。
一些列车上用到的电气连接件,在做试验时经常被击穿,对于此类问题,要及时反馈到采购,对于供应商的产品加大检查力度。组织供应商来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让供应商查找其根源,或是到供应商生产厂房进行现场考察,分析,确认是偶发原因、工艺问题还是管理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真进行绝缘测量和交流耐压试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TBT 3153-2007 铁路应用 机车车辆布线规则 第八部分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