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关系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ovo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是指人在这个以人类为主宰的星球上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部分构成,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 环境 生态 社会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01-01
  以人为本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施政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二者缺一不可。十八大报告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标志着我党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进一步肯定。
  一、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历史传承。
  (一)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有着完整的环境文化体系的民族,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和崇拜各种自然之神,传统的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为核心环境文化体系的形成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种文化不仅是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找到树立自然生态环境意识的根据,也是当代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理论凭借。
  (二)古人对人与社会和谐的认识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到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正如《中庸》里所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是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些古人的认识理念,随着几十年的反战沉淀,成为了当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的理论源泉。
  二、以人为本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目的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强调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更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它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从其最本质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崇尚人的价值,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生态文明的落脚点仍然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目的上来。自然是人的自然,社会是人的社会,这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三、注重以人为本是促进人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基石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促进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和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最为深刻的论断。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精准的判断,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提高全体民众的认识
  为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马世骏.生态学透视.2008.
  [2]绿色科技.2012,第7期.
其他文献
[摘要]马克思市民社会观是贯穿其一生的理论研究对象,是其研究社会历史理论、论证人类解放思想、完成整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从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包含对市民社会认识的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及思想具体三个历程。不同的发展历程有其内在联系,是对理论认识的深化。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始终坚持用阶段分析和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实现了哲学与其他学科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来看,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嬗变彰显了马克思理论的完整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教育有悬空的现象,如何加强美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感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是高中教育教学中不可推卸的
在新的教育改革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教育的重要要求。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初中英语四种基本能
[摘要]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不是简单的经济学批判,而是一种社会学批判。当前的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资本的逻辑存在着弊端,必要的时候我们要进入《资本论》中,用非实证的历史思维牢牢把握中国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马克思 资本 批判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98-01  人类通过资本增值的逻辑赢得了迄今为止从未有过的富足的物质生活,
摘 要:园林景观的深入推广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当前,大力倡导建立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就顺应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本文在梳理节约型生态园林的内涵的基础上,列举了当前现代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节约型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将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应用在园林地被中的方法。  关键词:节约型生态园林;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地被  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人民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主要针对黑格尔。实践离不开人并且实践必然源于并依赖于物质。人类社会生活之外是极为重要的自然界,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本体论 实践 自然界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99-02  一些学者有选择地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现状是,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写作训练严重不足;作文教学成了长期困扰学生和教师的难题,这种现状的形成与当今
一、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制理论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指的是在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来影响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从而达到使政府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能够代表和符合公众的利用与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
在新课程改革中,必须以激活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师生都动起来为目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