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培养选拔使用干部的科学指南

来源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cccc3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严格的标准是党培养高素质干部的基本依据;要用科学的培养方法促进干部健康成长;要不断地创新发现和选拔高素质干部的方法。
  关键词:干部培养;干部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2.3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5.03.013
  一、严格的标准是党培养高素质干部的基本依据
  总的来说,新形势下衡量高素质干部的标准仍然是德才兼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的时代内涵”。[1](P412)要做到德才兼备,在政治上、工作上、作风上,在群众满意度上都有严格的标准,都要符合要求。
  (一)不断培育和强化干部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一,干部培育和强化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使其不断地增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2] (P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领导人民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致力于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理想的科学性和超越性能够强化我们党的干部的公仆意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献身精神。总书记强调:“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2] (P34)这说明,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我们党的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培养过硬的作风关联度极强,“心正心灵,则业勤业精。思想上有更深刻、更高尚的理念,工作质量和效果就不一样。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能够感同身受”。[2] (P36)要通过培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不断地强化对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心理认同。
  第二,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党的干部必须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 (P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干部的奋斗目标,这要求所有参加这个党的党员要不断地培育和强化科学的理想信念,积极地带领人民群众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不断地培育和增强献身精神。
  第三,检验我们党的干部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标准明确,要求党的干部身体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我们的干部是否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这样的检验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经历一两件事、听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要看长期表现,甚至看一辈子”。[1](P415)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深入思考党在新形势下强化干部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开阔视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党的干部更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强大支撑,对这种支撑的检验方法是明确而具体的:要通过看一个干部的长期表现,甚至看他一辈子的表现来检验,不能根据一两件事就作出定夺,也不能以偏概全。
  (二)要按照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标准严格要求干部
  党的干部是党的组织的基础,是党的机体的细胞,党的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乃至党的生命。我们党要求各级干部必须用一种内在于心的规则、尺度、标准来要求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的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劳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3](P129)马克思主义总是在人们的具体实践方式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这两个向度之间反复展开,它不断地深入到人类历史的过去和未来之中,又从未来返回到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现实中,进而不断地深化着对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的认识并认真地加以解决。市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容易使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干部产生拜金主义、物欲主义等思想倾向和行为,甚至会导致干部精神家园迷失,疏离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在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形势下,党的各级干部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凝聚人民的伟大力量,要真抓实干,注重实践成效。要严格按照干部标准要求自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廉洁奉公,艰苦奋斗。还须注意,人民是与我们党的干部政策发生根本联系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干部在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应用落实,是党的干部标准的核心内容。对这些必要条件的充分满足,就是践行新形势下党的干部标准。
  (三)用“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检验干部的素质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现实的指导性,而且在于对现实的超越性。建立在为民务实清廉基础上的“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新形势下我们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有多大事业”。[1](P415)总书记引经据典,意在说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的干部怎样做才能无愧于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做到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对此,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现在,一些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满足于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1](P415)总书记的讲话蕴含着对干部的智慧启迪深意:不坚持原则、不敢担当的干部,不是我们党在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需要的干部,“太平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必然被淘汰。他还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4](P78)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在新形势下需要的好干部描绘出一幅极具感染力的形象:坚持原则、为民务实清廉、敢于担当,勇于实践。党的各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使“坚持原则”和“敢于担当”密切地结合起来,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改革热情,不但要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新发展,而且要懂得如何实践才能更好地遵循这些规律,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努力为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做出新贡献。   二、要用科学的培养方法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一)我们党的干部应严格要求自己奋发有为
  个人自身的努力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在当前,干部要健康成长,就应很好地实现自律的自我,奋进的自我,为人民勇于奉献的自我。具体地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注意。
  第一,党的各级干部要终生努力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成为党的好干部,“就要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思想品德的陶冶。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官”。[1](P417)要求党的各级干部时刻警钟长鸣,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清白官,做一个人民信得过的好干部。
  第二,通过学习不断地取得进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要通过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行职责的知识基础”。[1](P417)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强调,当前,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空前广阔的范围内发展着,各级干部要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学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
  第三,干部要加强实践锻炼和考验。要有经风雨、见世面的强烈的思想意识,“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1](P417)马克思主义既关注理论领域,也重视实践领域,而且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做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业绩。在这里,总书记对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和奋发有为的内容及实现的形式和手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对新形势下党的干部严于律己、奋发有为的精辟阐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各级党组织要关怀干部,认真地培养干部
  党组织为干部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关怀干部,为干部的成长创造充分的条件,是促进干部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组织培养干部,要“加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教育”。[1](P417)我们党是依靠人民群众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不仅要不断地强化宗旨意识,而且要使党性修养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创新执政为民的价值实现途径和方法。第二,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干部实践锻炼,积极地为干部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在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让广大党员干部到火热的实践中接受锻炼,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组织在改革的实践中锻炼干部,要彻底消除“镀金”思想,消除干部“走过场等着提拔”的思想,一定要做到人到了群众中心也到了群众中,要把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与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通、互融、互补。第三,要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管理和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1](P417)总书记的讲话意在说明,党组织对干部的严格的监督恰恰是基于对干部的关怀,要让干部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从长远看,这样对干部健康成长有很多好处。严格规范干部的行为是提高干部依法行政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党员干部进行严格的监督,才能培养他们过硬的工作作风和敏锐的观察、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
  三、要不断地创新发现和选拔高素质干部的方法
  (一)各级党组织要把深入了解干部作为重要职责
  知人善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对干部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使干部胜任自己的工作,为干部在履新后留下创新思维和带领人民群众谋发展的足够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干部任用问题上,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就会导致用人不当、用人失误的后果。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1](P418)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要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观察干部对名利的态度,观察干部处理自己负责的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党组织考察识别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时,还要特别注意重大关头、关键时刻。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要多到基层干部和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也要在小节中观德。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组织,创新干部考察机制,创新了解干部的方式方法,全方位、多视角了解干部,探索那些可能在传统标准模式下被遮蔽或者被忽视的干部,做到由远及近、由外及内,使对干部的了解既全面又不断深入。
  (二)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考察干部
  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考察干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地认识干部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对于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培养大批高素质干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强化了党的各级干部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他们在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拓展了各级干部的工作和发展空间,他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党的各级干部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关系的时候,也面临着诸多新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往纵深推进,发展任务越繁重艰巨,人民群众期待越高,党员、干部越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心为民的情怀、坚定不移的决心,解决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P74-75)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伟大征程中,各级干部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在考察干部的时候坚持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才能使干部选拔工作具有科学性,才能把真正受群众拥护、廉政勤政的好干部选出来,既要注重其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也要注意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既要看干部的基础,又要放眼未来发展,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力争把全面、历史、辩证地考察干部的方法落到实处。
  (三)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
  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组织要深入实际,了解干部的履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事择人,不能简单地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1](P420)只有这样,才能使大批优秀干部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才能使广大干部的聪明才智充分释放出来。二是要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关于怎样做才是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1](P420)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是我们党选贤任能的一贯的指导思想。对干部的选拔要根据其德才表现和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反对关系网,潜规则,坚决反对任人唯亲,任人为利,要下决心使用人之风真正纯洁起来。在使用干部时,要看谁更优秀、更合适,要反对只看资历,反对平衡照顾,要避免用非所长,如果用非所长,干部工作起来会很吃力,到头来问题堆了一大堆,工作打不开局面,这是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的明显的例证,要下决心坚决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简言之,我们党的干部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适应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的战略需要,必须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干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党科学地培养选拔使用干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广大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指明了方向。科学的培养选拔使用干部政策,是我们党干部制度建设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要不断地完善干部选拔使用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使干部的知识、情感、意志和实践效能不断地提高,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大数据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有价值的技术路径,有利于研判社会形势发展、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化水平和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开放化。伴随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广州市政府管理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白云、海珠等广州各区纷纷采用大数据进行社会治理。要通过将大数据应用与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实现大数据与政府各部门业务相融合、建立大数据应用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治理机制等,强化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数据应
期刊
摘要:政治结构分化不彻底以及司法权对其他权力主体存在严重的依附,导致了权力支配司法成为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现象。权力支配型司法所表现出的司法权碎片化和边缘化样态背离依法治国的精神。特别是以领导干预司法为突出特征的权力支配型司法严重影响了司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必须在权力与司法之间建立“防火墙”,使领导不能干预司法;建立权力干预司法的追责机制,使领导不敢干预司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使领导不
期刊
新加坡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人民行动党凝聚社会共识、让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新加坡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培养新加坡人共同的国家意识,树立共同价值观  鲜明的移民国家特征和多民族、多宗教文化的特征,让新加坡社会面临着被撕裂的危险。为克服移民心态和多民族多宗教社会的缺点,避免矛盾和纷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新加坡独立起就十分注重新加坡人观念的培养和塑造,用各种族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
期刊
摘要:反“服贸”运动是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掀起的一股政治逆流,然而正是这一事件实质上宣告了台湾当局多年来大肆鼓吹的“台湾经验”的彻底破产,这是那些风潮的策划推动者所始料未及的。  关键词:“台湾经验”;民主;反“服贸”风潮  中图分类号:D675.8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5.03.008     一  发生在2014年3月台湾岛内的所谓反“服贸”运动
期刊
摘要:课题组以济南市Y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对当下社会治理过程中引发的新一轮邻里关系变迁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以及公民社会的孕育过程中,变迁、重构后的邻里关系更加细腻生动,呈现出兴趣化、平台化、监控化等特征;在城市基层权力操作策略发生变动的情况下,邻里关系变迁机制亦发生改变,居民无意识互动、被动参与的历史改写,社会治理过程中各主体尤其是国家和社会组织对邻里互动产生
期刊
摘要:“一国两制”作为一种和平统一构想,只有在大陆方面具备以非和平手段实现统一的把握时才是可行的,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架构,只有在其成为旨在走向制度同一的过渡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关键词:“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中图分类号:D618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6.06.007  “一国两制”作为一种历史事实比其作为一种政治构想产生早得多,而“一国两制”之所
期刊
摘要:打造机关党组织监督与其他监督机密结合新常态,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机关党组织监督水平,更要不断拓宽党组织监督与其他监督紧密结合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党组织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D221  《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机关党组织的监督目的、监督内容、监督的主要方法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机关党组织特殊的地位、
期刊
摘要:“三社联动”作为当前社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已引起多方关注,内蒙古B市D社区“三社联动”的治理实践表明,在单位社区的治理实践中,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政府等基于社会理性化逻辑形成了一致的社区发展目标,促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合作行为,而且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理性的发育,使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实现良性互动。  关键词:三社联动;社会理性;单位社区;政社关系  中图分类号:D
期刊
摘要:未成年人司法是当下新一轮司法改革中的热点议题,未成年人司法的特殊性使得它得以成为最适合的改革试点和起始点。广州市南沙区检察院与越秀区检察院借助地区优势,结合实际情况,在现有立法框架之下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了尝试性完善。这种尝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改革的一条路径。  关键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司法改革;南沙区检察院;越秀区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15.3;C913.5  
期刊
摘 要:为实现库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乌东德库区农村移民后期产业发展暨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提出“1个样板、2手支撑、3项目标”建设理念,分析安置点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库区移民村振兴的建设思路和规划框架,围绕绿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移民受益机制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提出具体建设措施,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村移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