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老妈说的,人活着要对别人有用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gramm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大一是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顶级专家。在医院普遍为病人多做手术多挣钱的年代,他却在各种场合呼吁:不对病人过度医疗。一位因心律过缓、心房颤动的患者看了几家医院,医生都让她做手术,少则六七万,多则十几万的手术费令她难以接受,“我怕手术,更怕医生根本不给我说话余地的冷漠。”她辗转多家医院后挂了胡大一的诊号,胡大一说,“你的病情可以用药物控制。”她说:“胡教授跟我聊天,让我绷得紧紧的焦虑神经一下子放松了。他不仅治心脏疾病,还找了一位医生帮我调整睡眠。大半年过去了,我的病情基本稳定,心情也好多了。”


  “患者不抱怨医生的技术和医院设备,抱怨你不说话。”胡大一说,“病人最需要医生多说几句话,你话都不说,医患关系能和谐吗?”
  高铁救人,送医去偏远山区,到各地做心血管预防康复讲座,70岁的胡大一有很多故事让人感动与钦佩。所有这些,都缘自他从父母那儿继承下来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好家风。
  做一个对得住自己良心的医生
  记者和胡大一约好下午3点采访,但到了北京和睦家医院,他接待完最后一个诊者,已是傍晚6点。在患者面前,胡大一的时间被无限延长。
  2015年10月25日,从三门峡开往郑州的G672次列车上,一名男乘客突发心肌梗死,列车长迅速在列车内广播寻找医生。此时,在三门峡参加公益活动的胡大一恰巧也乘坐这趟列车,闻讯赶到患者面前。像在自己的诊室一样,他观察和询问了患者病情后,嘱咐他不要活动,并从乘客中寻找到急救药品给其服下。同时,吩咐同行的学生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他一路跟着患者,将其送进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并与当地医生制定了救治方案后,方才离去。
  胡大一回顾当时的救治细节时,提到一些缺憾,他说,“那天高铁上救命的药是同列车的其他乘客提供的,车上并没有急救药。其实不光是高铁,火车和飞机等都应该配备急救药。而且,乘务人员都应该在本专业知识之外,学习心肺复苏(CPR),而此时人们常常错误地去掐病人的人中。另外,那位患者,他9年前35岁就患过心肌梗死,并被放过2个支架,自己出门也没有带药,都是不应该的。”
  至于救护人员已到,自己为什么还一直跟到医院?胡大一说:“一个看似简单的急救过程包括了很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比如派出救护车的医院可能治不了患者的病,比如说先交费后治病。这些患者并不了解,需要医护人员告知和帮忙,我跟着去,就能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
  转危为安后,那位幸运的患者制作了6面锦旗赠送给此次相助的人,其中送给胡大一的锦旗上写着:“古道热肠扶危济困,家学渊源大医精诚。”
  胡大一取名“大一”,不熟悉的人以为他父母早就看出他“大医”的天分。其实,父母为他取名为“天一”,是希望他出类拔萃,但他幼年学写字时“天”字总是少写一画,父母也就将错就错认可了,从而延续下来。
  “我父亲李公恕是眼科医生,母亲胡佩兰是妇产科医生。因为外婆家没有儿子,父母商量后让我随了母姓。受父母的影响,我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学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之后分到心内科当医生。”1985年胡大一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和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医学院研修,回国后先后在北大医院、朝阳医院、人民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海军总医院、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南京明基医院等救死扶伤,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的一代名医。
  胡大一母亲胡佩兰70岁时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休,又在社区坐诊,一直干到98岁。胡大一说:“老妈看门诊比我更累些。我大多坐着看门诊。她看每个患者,不但要问诊记录,还要站起来为患者做妇科检查。”
  胡佩兰是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2014年她98岁时去世的前两天,还在工作。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咱们回家吧!”胡大一深情地说:“老妈退休后又干了28年,整整当了70年医生。她不缺钱花,只是觉得这样有意义,老妈说人活着,要对别人有用。她一生以服务病人为乐。”
  人活着要对别人有用
  退休之前,胡大一是属于首都的医生,为上门求诊者服务。退休后,除了返聘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出诊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用来推动心血管预防康复,做医学公益与志愿活动,开始行走全国,为那些去不了大城市甚至求不了医的偏远地区民众送医、送药、送健康,这就是2007年成立的“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工程——胡大一志愿服务队”。
  “这也是从妈妈那儿学来的。”胡大一笑着说。
  2005年起,胡大一的母亲胡佩兰把退休金和坐诊收入积攒起来,每月捐款800元,为孩子建“希望书屋”,并计划到百岁时捐够10万元。生前她已经捐赠了7万元,在母亲去世后的第5天,胡大一与兄弟一起捐了3万元完成母亲的遗愿。
  胡大一说:“医学的发展在于探明病因、给予可靠治疗;文化的发展在于增加知识,提高预知未来的能力。母亲的言传身教,启发我退休后把主要精力放在4件事上——讲健康、做预防、走基层、扶民营。”


  胡大一在大学期间和刚开始工作时,就曾到过许多偏远地区参加巡回医疗队的工作,西藏阿里、甘肃河西走廊、河北平泉、宽城、兴隆、北京密云等农村都留下他的足迹。现在,他带着自己的志愿队,再次踏上行程。
  “我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国家,先心病的治疗有个规律,就是3岁能根治、13岁变难治、30岁变不治。因此,婴幼儿时期的及时救治,对于先心病患儿来说可谓性命攸关。相较于大城市,农村和贫困地区不仅患者人数众多,而且受到医疗费用和诊疗水平的限制,致使很多患儿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终身遗憾。”   为贫困地区患者提供有效的救助,使他们就近就地治疗,降低医疗费用,胡大一说自己只是尽一些微薄之力。长远的目的,还是培养基层医生,留下不走的医疗队,让不富裕的人也看得起病。
  这些年来,胡大一和他的志愿服务队已经组织开展大型爱心义诊和健康讲座200余场次,在24个省96家医院组织筛查近20万人次,指导和开展手术6000余例,资助爱心基金、医疗器材价值近3000万元。在安徽太和,胡大一和众多志愿者努力下,经过十来年的建设,使太和县中医院从过去的三间半茅草房,变成了一座拥有1200张床位的三级甲等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我的心愿,就是争取能走遍全国的2000多个县。”胡大一说,“我是一个大城市出生成长的人,因当年去过那些偏远地区,才知道农民看病有多难。医疗的公平公正,一定要考虑到广大的农村和贫困人口。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中国,理解医疗卫生事业,了解医生的社会责任。我现在的主要精力就是在推动疾病预防以及康复治疗。做好这件事情,老百姓可以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得了病减少复发,恢复健康。到了这个年纪,还是做点实在事情,就像我老妈说的,人活着要对别人有用。”
  健康的生活,就是做正确的事
  胡大一再忙,每天也要走一万步路,十几年不间断。“我原来对自己的健康不太重视,退休前身体严重肥胖,体检后发现餐后血糖高、血脂高、脂肪肝。我一开始吃减肥药,但是减得全身没劲,皮肤是松的,靠频繁的腹泻减的体重,一停药就反弹。然后开始走路、爬山,体重只减了2公斤。后来才发现没管住嘴,爱吃肉,现在我整碗素菜都可以吃了,肉吃得很少。这样坚持下来,体重从94公斤减到目前74~76公斤,再也没有反弹,身体指标也都正常了。”
  为了日行万步路,胡大一还为它编了一个口诀,叫1357:“1”是每天锻炼一次,“3”是每次30分钟以上,“5”是每周5天,“7”是运动后心率达到(170-年龄)次/分钟为最佳。他说:“一万步要坚持30分钟走路不停歇,一口气走完,它对肥胖、患有三高的人,效果显著。如果觉得测量摸脉很麻烦,简单的方法就是运动后出现有点气短、微微出汗就可以。”
  作为对心血管疾病最有发言权的专家,胡大一强调每顿饭吃八成饱是保护心血管健康的必要准则。另外食盐不超过6克(2啤酒瓶盖),少吃超市熟食,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少食用味精、蚝油、咸菜、酱油,多食用醋、葱、蒜、芥末、辣椒,每天要保证饮水600毫升。
  胡大一说:“保护心血管的蔬菜种类要多样,鱼类、海鲜含高蛋白,可适量吃。心血管病的预防,同时能带动其他5个病的预防——肿瘤、糖尿病、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视力的减退。”
  “健康的生活,就是做正确的事。”胡大一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常想‘一二’而不思‘八九’。淡泊名利,广交朋友,多做实事,善待自己,就是我要与广大读者分享的最好的养生之法。”
  胡大一将他多年的健康讨论归结为6句话的“三字经”:管住嘴,迈开腿;零吸烟,多喝水;好心态,莫贪杯;睡眠足,别过累;乐助人,心灵美;家和睦,寿百岁。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其他文献
以大学章程建设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决定》的这一规定,为我们在“依法治国”下,切实而有效地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指明了方向。以大学章程建设作为“依法治校”的重要平台,按照章程进行大学治理,并通过大学章程
目的 探讨血清中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与肺癌的相关性及在肺癌诊疗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7名肺癌患者及29名健康体检者作为
微时代,微传播,改变了人们所处的传播环境.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新的信息交流方式,都会对社会现实产生重大影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使我们所处的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
1981年诞生于兰州的《读者》,在其成长、发展的历史中,几乎创造了中国期刊的神话。创刊仅仅3年,杂志的发行量就当初的10万份,达到了1984年的180万份。出刊第四年,杂志便跨入
期刊
东亚共同体是东亚国家谋求官方合作的构想之一.历经多年,时隐时现,既有良好的构建基础,困难和挑战也十分明显.本文旨在分析东亚国家构建共同体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困难与挑战,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不是只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还包括学生的素质教育.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而国家也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随着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社会各个结构、阶层,都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改变,这种高速的生活节奏让当今国内与国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身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和危机。对此敏感于心的艺术家,关注着历史走过的文化足迹,所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作为一种心手相依的视觉图景,自然承载着个体生命的社会记忆。作为湖北文化生态重要组成部分的风景油画,其发展亦反映着社会的变化,与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期刊
据《悉尼晨报》2007年9月11日报道;随着澳大利亚大学财政状况不佳的机构不断缩减开支,澳洲的大学生不得不面临要缴纳本由大学支付费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