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关键词 动脑 动手 动口 深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既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聪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要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智力因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一、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敞开思路,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程度。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设计三个小题引入: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然后引入课题,分层递进,由扶到放。通过前面的导入过程,我指出这半个苹果就是一个苹果的二分之一。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是认识其他几分之一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但理解分数的含义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出示课件,演示平均分一个苹果的动画,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的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折一折,把它们的二分之一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再在小组交流。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贴在二分之一的下面。让学生明确:几种折法不同,有的图形也不同,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张纸的二分之一。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学习的参与程度高,从被动地接受到动手主动创造,在愉快的气氛中去获取知识。师生情感交融,教师相信学生通过探索可以自己掌握知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了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用眼去观察、动手去摆弄,边操作边表述,动脑去思考,使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内化,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凭借课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学具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学具的表面,再把六个面展开看一看、数一数,结合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深刻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计算,最后归纳概括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主动,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又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上课时,教师要抓住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结合课件、学具操作的同时,让学生动口说一说、议一议,开展学生之间的议论、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学习见解,理解新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9加几》时,我抓住知识的关键,启发学生思考“9”加“1”的全过程,重点突出9加1凑成10的“凑10”思路。我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边操作学具边表述思维过程,加深对凑10思路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手口协调统一,我请每个小朋友拿出9根小棒,再拿出5根小棒,要求说出共有几根,该怎样列式,怎样算?与你的同桌一起,摆一摆、算一算,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然后由学生讲,并用课件演示:9和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4根得14。这样,使学生初步感知“凑10法”,并从中体验出“凑10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分层次设计多样、有趣味的题,不仅巩固了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教学活动,一定要把发展学生思维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这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同时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获取更新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关键词 动脑 动手 动口 深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既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聪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要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智力因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一、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敞开思路,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程度。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设计三个小题引入: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然后引入课题,分层递进,由扶到放。通过前面的导入过程,我指出这半个苹果就是一个苹果的二分之一。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是认识其他几分之一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但理解分数的含义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出示课件,演示平均分一个苹果的动画,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的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折一折,把它们的二分之一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再在小组交流。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贴在二分之一的下面。让学生明确:几种折法不同,有的图形也不同,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张纸的二分之一。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学习的参与程度高,从被动地接受到动手主动创造,在愉快的气氛中去获取知识。师生情感交融,教师相信学生通过探索可以自己掌握知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了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用眼去观察、动手去摆弄,边操作边表述,动脑去思考,使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内化,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凭借课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学具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学具的表面,再把六个面展开看一看、数一数,结合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深刻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计算,最后归纳概括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主动,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又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上课时,教师要抓住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结合课件、学具操作的同时,让学生动口说一说、议一议,开展学生之间的议论、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学习见解,理解新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9加几》时,我抓住知识的关键,启发学生思考“9”加“1”的全过程,重点突出9加1凑成10的“凑10”思路。我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边操作学具边表述思维过程,加深对凑10思路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手口协调统一,我请每个小朋友拿出9根小棒,再拿出5根小棒,要求说出共有几根,该怎样列式,怎样算?与你的同桌一起,摆一摆、算一算,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然后由学生讲,并用课件演示:9和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4根得14。这样,使学生初步感知“凑10法”,并从中体验出“凑10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分层次设计多样、有趣味的题,不仅巩固了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教学活动,一定要把发展学生思维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这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同时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获取更新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