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程、辉煌成就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_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世庆典之际,社会各界以不同形式热烈庆祝;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发表重要报道,以恢宏之笔触、深厚之情感、详实之史料、严谨之论述,呈现新中国成立及建国∞年以来的伟大历史足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在细细品读、学习、感受的过程中,亦引领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究:在百年的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中,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如何顺应时代进步?如何确认全球身份?如何复兴民族大业?担负着怎样的历史重任?选择了怎样一条发展道路?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是谁在民族危难之时、在国家贫弱之际,担负起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和富强?以此为思想脉络,特编辑此文,以作纪念。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回顾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程,总结建国以来取得的光辉成就。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山河破碎到团结统一,从受人欺凌到独立自主,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奇迹。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就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仅结束了中华民族备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历史,而且结束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衰落沉沦的惨痛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建国以来的6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中国的巨变,一切进步和成就的取得,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建国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力地证明了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而且是中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今日中国,生机勃勃、充满希望;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为宏伟目标,中华儿女携手并进、团结一心,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发图强。
  
  新中国成立,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上,近代以来的历史可谓跌宕起伏、悲喜交加。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从一个曾经在世界上长期领先的东方大国逐步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从一个曾经创造了无比灿烂文明的民族逐步沦为西方人眼中的“劣等民族”。终于,1949年l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的沉沦彻底画上了休止符,并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在15世纪前,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即使到了17、18世纪,清朝“康乾盛世”之时,中国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据有关学者考证,180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主要是手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3%,而整个欧洲只占28.1%。但是,这种封建社会的盛世已是落日余辉。几乎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而清朝封建统治者并没有看到外部世界的变化,依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屡屡错失跟上世界潮流的机遇。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落后就要挨打,变局随之而来。从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后,大大小小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对中国虎视眈眈,都把中国当成了可以宰割的对象,都想参加到对中国的掠夺中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勒索巨额赔款,鲸吞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长夜难明赤县天”,列强的入侵,使古老中国山河破碎、国已不国,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使华夏大地农村荒芜、城镇凋敝,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沉重打击;使中国人民备受压迫和剥削、蒙受巨大屈辱,被戴上“东亚病夫”、“劣等民族”的帽子。中华民族时刻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昔日的辉煌和现实的屈辱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深深刺痛着中华儿女的心,亡国灭种的危险逼迫着中国人民必须行动起来拯救国家和民族。于是,改变悲惨境遇、实现民族复兴这一艰巨的历史课题,现实地摆在了所有中国人面前。
  鸦片战争后,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人民付出了几代人的生命和心血,却始终未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更谈不上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了。路在何方?“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正当人们深感失望之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向中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汇集到社会主义旗帜下。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就在这样的情势下应运而生,登上了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已经在黑暗中摸索了80多年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
  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道路应该如何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只能靠中国人民依据中国国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浴血奋战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反复实践和许多挫折之后,终于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得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她使得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真正到来了;她使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得到了完成,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政治前提和重要的制度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
  
  1949年10月,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一个空前统一的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地理版图在清朝中叶基本上确定了。经过鸦片战争以后多次因战争失败对外割让土地,大体上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版图。新中国在这个版图上形成了省、民族自治区、直辖市这样一种行政体制。省区市以上是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这样的行政体制,大大加强和提高了国家的统一性和行政效率。1949年以前的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分散而虚弱的国家。分散被人称为“一盘散沙”,虚弱的另一称呼是“东亚病夫”。从晚清到民国,国家的行政体制始终未能一致,指臂不灵,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始终不能有效地号令全国。新疆在1884年建省,台湾在1885年建省,东北三省在1907年才建省,内蒙古的绥远、察哈尔等地以及宁夏、青海等地很晚才建省,西藏还分前藏、后藏,以地方之名称呼。边远地区不少地方还是土司掌管,改土归流远未完成。有些地方甚至实行奴隶制度,康藏地区还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从湘军、淮军到北洋六军,各占地盘,完全没有大局观念。地方诸侯,各拥武装。国民党政府时期,桂系、滇系、川系、晋系、西北五马等等,各掌门户,分裂分散,征战不已,生灵涂炭。国民党政府何时真正统一过全国?新中国一改旧观,全国行政区划归于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走向和谐。稳定物价,镇压反革命破坏活动,消灭土匪黑道,社会秩序迅速归于平静,人民生活在安定祥和之中。这不仅是近代中国不曾有的,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很少真正出现过的。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依照国际法和国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享有主权是无可争议的。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是一种帝国主义霸权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权目前尚未达到台湾,是1949年国内战争的遗留问题。从理论上讲,内战尚未结束。内战一旦结束,治权问题应该得到合理解决。这也就是今天海峡两岸关系中的本质问题。我们今天要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台湾问题,不是解决主权问题,而是解决治权问题。
  1997年7月1日香港从英国管辖下回归祖国怀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葡萄牙管辖下回归祖国怀抱,洗去了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加诸中国的最后的耻辱。金瓯完璧,领土主权的完整实现了。这在旧中国是不能解决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长远意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被打破,中国社会在地主制和农民小生产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那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形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统治的严重制约,得不到顺利发展。帝国主义还控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垄断了中国的金融。1928年,外商垄断组织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外商在中国的航运吨位达到全国的77.7%。在工矿业中,1926年外国人在中国煤矿业的投资额占中外投资总额的72%。1937年后,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撤出。日本为了“以战养战”,在华投资额骤增,加紧了对中国各行业的控制和掠夺。总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官僚资本是指国民党统治时期,利用政治特权积累的巨大财富。官僚资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特有的经济成分,它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对内勾结封建势力,依靠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排挤民族资本,操纵国家经济命脉,构成独裁统治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控制了全国银行总数的70%、产业资本的80%,控制了全部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经济纲领。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立即实施没收官僚资本为人民的国家所有,1949年年底基本完成。对于在华的1300多家外国资本企业,没有采取直接没收的政策,而是首先废除了外国资本企业依据不平等条约所享有的经济特权,然后通过监督和管制、收购、征购等办法,妥善处理外国在华企业。到1952年底,基本上清理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势力。新中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强大的国营经济。国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它形成了人民共和国的物质基础,成为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为了发展经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完成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项重大社会改革成就。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破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实行“耕者有其田”,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下一步任务——实现社会主义也难以完成。到1952年底,全国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这是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标志。由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支持力量,也为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契机。我们看到,从i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失败、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现代工业只是星星点点地分布在若干城市,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很小的比例,中国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且改变中国传统农业国家的地位,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是在1949年以后大规模开启的。1978年以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了。
  
  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使中国迈入长治久安的历史时期,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可靠政治保证
  
  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清朝末年,在国内外情势的逼迫下,清廷曾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最终形成了试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基 本想法。但在慈禧太后专制下,除了增加几个部以外,不准动摇封建制度的根基。慈禧和光绪死后,清朝产生了皇族内阁,内阁成员多由皇族成员充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徐图走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道路。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攫取。民国初年,在民国的招牌下,政府也曾试行政党政治、议会制。但最后都失败了。从此,老百姓对政党政治、议会道路完全失望了。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后,最后实际上维持了“训政”,维持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中国共产党一向追求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法西斯专政的政治制度,在江西苏区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试行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制度,在陕甘宁边区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开始摸索能够体现绝大多数人民意愿的民主制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这种国体下的政权构成形式,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1945年4月,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在为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他指出:“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至于政权组织,则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表明,参加政协会议的各革命阶级和党派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的“国体”。至于政体即政权机关,《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的决议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了中央政府即国务院,任命了国务院组成人员,依法完成了《共同纲领》提出的政权机关的组成。1954年宪法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础。这部宪法在1978年后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多次讨论修订,但这个政治制度的基础被反复申明和强调。国家的权力运行模式经过多次改革并且至今还在改革中,但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并未动摇。在旧中国毫无政治地位的广大工农大众第一次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他们的代表加入了各级政权机关,也成为各级人民代表构成中的主要成分。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中,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新中国的国家权力构成和政权组成模式,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能反映民意的模式,最民主的模式,最能集中绝大多数人民意志的模式。这个模式,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从此,中国的历史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少到不能再少,根本谈不上国际地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战后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那时的中国还是在帝国主义的东方链条上,美帝国主义还在通过条约控制着中国,还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中国仍然是一个没有实力支撑的弱国,不但在战后处理欧洲问题时没有发言权,甚至内政问题还被提到联合国的会议上加以讨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摆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地图,鼓舞并支持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新中国有明确的外交政策:“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收回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这一外交政策,清楚地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独立的主权国家的本质特点。只要同意上述外交政策,按照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新中国可以与任何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对于与资本主义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要求“各国无条件承认中国,废除旧约,重订新约”。这就叫做“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这个原则之下,到1950年10月,共有25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有17个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通过有步骤地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包括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控制权,中国人、中国这个国家就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国际地位就确定了。这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上所有志士仁人所梦寐以求的,“是一百多年来旧中国的政府所没有做到的”。
  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还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美国是超级大国,率领部分国家组成“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威胁中国的安全。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坚决抵抗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经济十分落后,仍然不在强权面前低头,终于把美国逼到谈判桌前。一个落后的国家与世界强权国家相抗衡,全世界都另眼相看。这在近代旧中国是绝对做不到的。
  新中国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新中国刚一成立,就通知联合国秘书长,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派驻联合国的外交代表,并且出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中国的主张,发出独立主权国家的声音。此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一贯强调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国家不论大小一律 平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政治,主张多极政治,主张发达国家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主张对话反对战争,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新中国的国际关系理念,对构建和谐国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3O多年的发展,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当然,我们不能骄傲。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在60年之后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回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当年的预言,是何等亲切、何等振奋!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候,我们更加体会到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和巨大分量!
  20世纪中国的历史,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漫长画卷。经过100年惊涛骇浪中的艰苦跋涉,不管中间有过多少成功的欢乐和挫折的痛苦,中国人终于从愤怒和痛苦的20世纪初走出来,重新掌握住自己的命运,步入充满阳光和希望的21世纪。没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坚持不懈的奋斗,便没有今天中国的一切。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十分珍惜20世纪这100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建国60周年,铺就一条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道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开始接受第二个历史任务的考验:把10。多年里因为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而变得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努力追赶时代发展步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相比“革命”而言,这第二个历史任务“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同样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必须在实践中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挫败了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的孤立、封锁、干涉,并同许多国家发展了友好关系。这一切,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的局面,并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探索不但艰辛,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失误在所难免。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深刻,因而有过重大失误,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正是这些失误和代价,坚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真理性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代。此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年均经济增长率是世界同期年均经济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我们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
  今天,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在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事实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建国60年辉煌成就巡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国60年以来,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时,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以及连年战乱中走出的中国,用一穷二白、国力空虚来形容毫不为过。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从纵向比 1952年,5亿多人口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比1952年增加了77倍。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如今,中国人民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 1952年一年的总量!
  从横向比——1952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到1978年也只占到1.8%;而2008年为6.4%,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二十九位跃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O.8%提高到7.9%。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2008年GDP折合成美元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人民币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29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力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国家的财力上。1950年,我国财政收入只有区区62亿元,到2008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近60年增长了约1000倍!从62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从1000亿元增长到1万亿元,则用了21年的时间;而从1万亿元到突破6万亿元,却只用了9年的时间。令人振奋的数字,印证了我国经济逐步发展壮大、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历史进程。
  ◆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首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的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00斤左右,在人口比1949年增长1.5倍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均占有量的翻番。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到1O%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5.6倍,比新中国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以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位。
  第三,服务业发展迅猛、规模扩大,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52年的84倍。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0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2.67倍,铁路时速也实现了从43公里到350公里的跨越;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总长度已超过6万公里,仅次干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08.5倍,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
  整体而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经过6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调整,我国产业层次不断升级,结构不断优化,比例趋向合理。1952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1%、20.8%、28.2%,2008年调整为11.3%、48.6%和40.1%,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央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东北振兴呈现良好态势,中部崛起战略付诸实施,东部率先积极推进,生产力布局趋向协调,地区之间经济增速差距趋向缩小。
  ◆告别单一公有经济,初建市场经济体制
  财富的创造来自生产力,生产力的活力来自体制。新中国经济建设60年,最大的成就是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60年前,社会主义新中国向前苏联学习,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所占比重约为9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经过30多年的艰辛努力,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经济活力不足的弊端得到根本改变。在所有制结构改革方面,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到2008年,全国实有私营企业657.44万户,从业人员7903.75万人;实有个体工商户2917.46万户,从业人员5776.68万人;外资企业43.29万户。同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控制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体系格局已经形成。要素市场发展加快,股票市场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也趋向成熟。在经济调控手段上,初步建立起国家规划计划、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这种转变。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寻找一条新路,“这种路子,速度可能不那么合理,但经济效益会好,社会财富会增加得多,人民得到的实惠也会多”。这是党尝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开端。此后,我国围绕提高经济效益,采取了加强农业地位、着力发展轻工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对外开放、注重改善民生等措施。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此后至新世纪初,我国采取以加速信息化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社会生产各部门、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等重大举措,力求实现集约型增长。2007年6月,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路。随后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近期,国家采取继续扩大内需、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措施,力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我国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就是要建立与科学发展现相一致的发展模式。第二,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经验表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应拟定中长期规划,分阶段落实。此外,应继续深化行政改革,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对经济发展成果的损耗。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建国6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优化,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2008年达到2.56万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三位,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商品的主导力量。利用外资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1979--2008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额超过1万亿美元,从1993年起已连续17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500强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境外投资合作跨越式发展,2000—2008年,我国累计境外投资1310.4亿美元,年均增长6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十一五”前三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1%,节约能源约2.9亿吨标准煤。按照2005年的可比价计算,全国单位GDP能耗已由1978年的每万元3.745吨标准煤,减少到2008年的1.102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沙化土地扩张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保护不断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得到控制,“十一五”前三年,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8.95%和6.61%。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扎实推进。
  ◆走出贫穷解决温饱,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一切生产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曲折历程,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收入状况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5倍,年均增长5.2%,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1979—2008年年均实际增长7.1%。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的8.6亿元增加2.5万倍,人均从1.6元增加到16407元。
  从保障情况看,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到2008年末,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891万人,比1989年增加16181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272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91.5%。2008年有2335万城市居民、4306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收入的增加,让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保障的逐步建立,让百姓对未来有了越来越多的安全感。吃、穿、用,住的消费水平,更是与6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老人们会记得,百姓心中的高档消费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百元级“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是千元级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到90年代后就是万元级、十万元级、百万元级的电脑、汽车、商品房。
  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居民用于吃和穿的开支占到全部生活费支出的80%,农村居民更高达90%以上。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了37.9%和43.7%。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城镇居民已经属于富裕型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达到小康水平。
  ◆教育:奠基中國,实现人力资源大国
  教育,是国家未来与民族精神之所系。“如果把国家的建设喻为一座大厦,那么,教育则是建设大厦的基石。”作为夯实基石的部门领路者,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谈及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饱含深情地说:“60年,教育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60年,教育奠基中国,致力于让人民满意。”
  6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跨越。首先,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伟大的历史性跨越。1949年,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到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第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继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数据显示,1965年,全国大学招生仅有20万;1978达到27.3万;1998年是108万,而到了2008年则达到了608万。我们用10年的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的历程。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第三,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教育体系结构实现了深刻变革。
  我国教育成就的取得源于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两组数据具有代表性,2008年,全国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为5587亿元,与1994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相当;自实行教育资助体系以来,国家财政和各个学校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的经费每年约500亿元,资助学生2000万。其中高等学校的资助面达到学生人数的20%以上,中等学校的资助而达到90%以上。
  总结60年来我国教育所走过的道路,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个巨大变化,使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科技:高歌猛进,自主创新提升国家实力
  在过去的60年里,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不朽基石。中国几代科学家们,在核物理、高空物理、人造卫星、生命科学、高温合金、特殊化学材料、爆炸力学、新型光学仪器等诸多领域取得的成绩,使中国科技实力和知识储备产生了质的飞跃。
  中国的科技事业虽然经历了“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磨难,但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家们“我愿以身许国”(王淦昌语)的誓愿、空前的热情和忘我的劳动成就了共和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科
其他文献
对于蒙牛和中粮的合作,最近约采访的媒体很多,但是我觉得基本上都没有媒体能够将这个事件背后的核心战略问题搞清楚,所以很多媒体都以猜测为主,行业内很多专家也都人云亦云。本来,我不想对这个事件发表任何见解,因为乳业已经不起折腾了。不论是蒙牛还是其他企业,大家都希望这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但是,一方面是电话烦扰,另一方面是很多媒体胡言乱语,所以我又不得不说说。  对蒙牛、伊利、光明、新希望、三元等国内乳业进
期刊
有一天,一个农夫打扫完马厩时,突然发现老婆送他的怀表不见了。由于这个怀表对他来说十分珍贵,于是立刻又跑回马厩寻找,找了一段时间,几乎把整个马厩都翻遍了还是没有找到,农夫只好气馁地走出马厩。  这时候他发现外面正有一群孩童在玩耍,于是他向那群孩童说,假如有谁能在马厩中找出他遗失的怀表,那个人便能得到五毛钱。于是孩童们一窝蜂地跑进马厩里寻找怀表。过了一段时间,孩童们走出马厩,都没有找到怀表。此时,农夫
期刊
希望了解哪些名词?  对哪些管理名词有特别见解?  文翰欢迎你登陆www.chinaMC.org.cn  论坛·咨询专刊讨论区,留下宝贵意见    道家思想中饱含的管理规律    循环律  世间的阴阳转化是在不断地进行的,周期性的循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尽管完成一个循环的时间结果因各种情况不同而不同,但宇宙是一直在不断地循环向前发展的。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充分考虑计划和行动的后果,若不考虑后果,一味
期刊
当人们提到火花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每年春节的火焰、国庆大典燃放的礼花,特别是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的第28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礼花,它们的绽放,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快乐,给北京奥运会增添了无与伦比的喜庆。但是还有一种神奇的火花,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就是当我们在插拔开关的时候由于电腐蚀出现的放电火花。  这种火花放电引起触点腐蚀现象被苏联伟大的学者拉扎连科夫妇所关注。在1943年5月,这对夫妇
期刊
闻风而动的国际PE纷至沓来    今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  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拥有1210平方公里土地的大浦东正式形成。浦东的发展也进入了一
期刊
2007年6月,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旗下两只从事次级房贷业务的对冲基金出现巨额亏损成为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起源。随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越演越烈,不仅对美国的金融体系结构造成重创,还对全球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以及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毫不夸张地讲,无论是从波及范围还是影响深度来讲,这场金融危机都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    金
期刊
抛开幻想,但不能放弃努力,尤其是不能轻视商业体系的建立。这是APCE分会中传递出来的核心信息。这里,作者摘录与会专家和企业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刘旗辉(商界传媒总编辑):中小企业要抛开幻想    我认为,中小企业受害要早于宏观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复苏也要晚于宏观经济的整体复苏,更何况当前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未知的风险依然很多。  如果你是成长性企业,处于符合大趋势的行业和领域,
期刊
人生如棋局,变幻莫测;商场如战场,波谲云诡。  有着近300年成熟市场经济运作经验的西方人,也许从来就没有把只有30年改革开放经验的中国商人当成是同一级别的竞争者。当昨天还手捧西方经典,开口闭口西方经营模式,对西方商业领袖奉若神明、顶礼膜拜的中国商界“新人”,突然间坐到了和西方人平起平坐的谈判桌上,并且讨论的主题居然是收购西方企业时,不仅西方人难以接受,就连中国人自己恐怕也一时难以适应身份的换位和
期刊
前言: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发、制造、供应、人力等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对运行流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从而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它能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帮助企业优选决策方案,使企业做出迅速的反应,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
期刊
金融危机再一次说明,战略上的相互依存性意味着预测竞争对手战略的能力必不可少。为了预测竞争对手的行动并捷足先登,就必须了解其战略专家和决策者的思维方式。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令人痛苦而又明白无误地向人们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商业世界里。在寒气袭人的时期和萧条的市场中,一家企业战略的成功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竞争对手的战略。例如,在金融动乱时期,一家银行的前景,甚至生存常常取决于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