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界的趔趄趋同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eng1979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1949年为节点,一条海峡,风吹草动惊两岸。
  冷战阴影下,大陆和台湾不同的党化教育,进而带来的意识形态化取向,使“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余光中诗句),荡然两半。此岸和彼岸,意识形态化不同,将学术与政治放在一个锅里煮,却惊人地一致。由此,以政治为分野,两岸文人、学界老死不相往来;浩浩千年邦国文化,悬为虚器。
  从1979年叶剑英改善两岸关系的“叶九条”,到1995年江泽民的“江八点”,再到现今以和谐为要义的“两岸和解”,冷战阴霾散去,两岸趔趄走在趋同的路上。两岸学界也朝着去意识形态化方向努力。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非一日就解冻。既然政治大背景是趔趄趋同,学界的努力只能与此相伴。而政治色彩稍淡的文学作品,就成为先知水暖之鸭。以大陆而言,梁实秋、林海音、於梨华等台湾作家的作品,进入大学课堂;而接踵风靡一时的琼瑶、三毛,情迷意乱得一塌糊涂,却让习惯于从政治解读创作主题的大陆读者,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将政治消隐于无形——她们的作品竟成为普罗大众解构既往“文学为政治服务”思维范式的教材。1990年,郭枫主编的4卷本《台湾艺术散文选》问世,书中的一些作者,有的曾坚持过“反共”立场,或是思想文化立场不认同新政权。但是,作为文学的趋同,却为大陆读者所热捧——此可看作此岸容纳彼岸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大陆文学与政治慢慢各立灶台,对台湾文学的研究领域也在逐步拓展。日前出版的《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或可视为这一拓展的断面。
  在作者看來,“大陆赴台文人”是一个指向相当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1949年前后由大陆渡海去台的作家。其中有在大陆已经成名,如胡适、梁实秋、叶公超这些新月派作家;有在大陆尚属尖尖小荷,赴台后,基于各种原因,一时名声大振,如陈纪滢、尹雪曼;还有不是因作品而是以文艺论争出名,如胡秋原、王平陵;个别在大陆因从事其他行业而默默无闻,赴台后才正式登上文坛,广为人知,如柏杨。少数则是由大陆到台湾再到海外定居的,如谢冰莹、於梨华;也有反过来由大陆到海外再到台湾定居的,如苏雪林等。
  不管是处于哪一种情况,这些赴台文人有两点共性:第一,他们选择赴台大致都与1949年前后的政治背景有关——有的原本与中共的主张抵牾,有的是当时就担任国民党军政要职;第二,他们赴台后大多也与政治无法切割——有的与台湾当政者发生过冲突,甚至是剧烈的抗争,有的为此坐牢经年,这也折射出当年冷战背景下台湾当局党化或意识形态化高压的态势。
  尽管两岸学界已经有了去意识形态化的学术趋同,但赴台文人的这两点共性,还是隐含着无法回避的太多的政治因素——若无此背景,赴台文人何来命运的“沉”与“浮”?作者自云“评论孙陵这类及其敏感的作家,不但要进行心灵的冒险,而且在发表出版上也冒风险”,依旧是心有余悸的仍然,意识形态化阴影的露布。这不仅是作者惯性思维使然,也是对上文所言的“趔趄趋同”的印证。
  不过,“趔趄趋同”,还总是在走。既然“两岸和解”是大方针,“心灵的冒险”或“出版上也冒风险”,就只是一个小小插曲。继续走,总能到达彼岸。 ★
  
  
其他文献
我的《公式的缺陷》(载《随笔》2002年第1期,又见《随笔三十年精选》下册,第64页)一文是据曹州教案立论的。作为对比,文章还提到了2000年发生在南京的普方一家被杀的案件。我
《经济参考报》载文介绍说,劳动力和人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这可以分两层意思加以说明:第一层,劳动力不等于劳动者,马克思说,劳动力是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劳动者身
一中学历史课程与高等学校招生历史学科考试(以下简称历史高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共同推动着我国学校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历史高考水平的提
朱寿桐先生在2000年第3期《新文学史料》上发表的长文《日本博多湾风物与郭沫若研究的几个问题》,我饶有兴趣地拜读了,颇有获益。朱文最后一大段,论证了创造社成立时间。这一新文学史
城市修建道路、大兴土木、向外扩展,等等,势必要拆迁。拆迁就会牵涉民众利益,简单、粗暴地处理拆迁问题,民众不会答应,那就势必激化社会矛盾,以至引发抗议事件。历史上拆迁风
粮食地膜覆盖栽培是榆中温饱工程和粮食丰收工程的关键性措施之一,在全县28个乡(镇)推广,1997年面积1万公顷,并取得明显增产、增收效果。但榆中县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条件
有次去长治开会,我抽了个空赶到长治图书馆,想借一本《沁源县志》,在馆里遍寻不见,就径直去敲馆长的门。馆长不解,为何这年头还有人看这等读物?我告知来意,馆长大悦,立时三刻
山城重庆解放伊始,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签发命令:缉拿一切反革命分子、特务、土匪、恶霸,交由人民审判。军统大特务、双手沾满革命志士鲜血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
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国东北。长期觊觎我国东北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借口保护南满铁路权益,专门成立了一支所谓的满铁“守备队,另外还留驻南满一个师团。兵力大约两万人,归属
美国是公认的全球一流的航空技术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种隐形战斗轰炸机F—117与隐形战略轰炸机B—2。在这些隐形作战飞机的研制和使用期间,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