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的入联“杠杆”?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2009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9日,巴勒斯坦“入联”的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其实“入联”只是笼统的说法,早在1974年11月巴解组织被联合国接纳为观察员实体时,就已算是“入联”了。而这一次,联大以138票赞成、9票反对、41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的决议,只不过是把巴勒斯坦从“观察员实体”升级为“观察员国”而已。用英国《金融时报》的话来说,这一提升并不意味着巴勒斯坦获得联合国正式成员国资格,而且对巴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权利和权力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其实,“入联”的玄妙之处并不在于此。首先,作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和法塔赫的领导人,阿巴斯真的是太需要这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凝聚巴勒斯坦内部的团结了!去年9月,阿巴斯就不顾美国和以色列的反对,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入联”申请——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然而这恰恰是现阶段阿巴斯做不到的!原因很简单: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需要安理会批准,作为以色列的“铁哥们”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可以“一票否决”。碰壁后的阿巴斯“曲线救国”,申请成为只要联大批准的观察员国。这次成功来得如此及时,刚好盖了哈马斯的“风头”——11月中旬,哈马斯用火箭弹和以色列打起了“加沙之战”,显示出令巴人振奋的“军事实力”。一时间,加沙似乎成为巴勒斯坦的代表,不仅埃及总统、总理到访,带来四亿美元援助的卡塔尔埃米尔更是成为哈马斯占领加沙以来第一个到访的外国元首。而最终,通过与以色列单独谈判,哈马斯实现了停火目的,其在加沙的地位也首度被以色列承认。这场胜利让哈马斯在巴民众中的支持率明显上升,甚至在法塔赫控制的西岸,几年来首次有人举起了哈马斯的绿色旗帜,而“旁观者”的阿巴斯既插不进手也不能说什么,被“边缘化”的滋味让人十分尴尬,用阿巴斯自己的话来说:“在‘哈马斯取得军事胜利’的背景下,如果国际社会再反对巴入联申请,将向巴人民传递‘外交途径无用,唯有武装斗争奏效’的信息”。
  不过,作为一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阿巴斯推动“入联”的主要用意还不在与哈马斯争夺对巴勒斯坦事业的主导权,说穿了,他是要把“入联”当作一根撬动巴以当面和谈僵局的“杠杆”!
  从1991年马德里和会以来,巴以和谈走过了21个年头,但和谈的“动力”似乎越来越不足。阿巴斯自打接替阿拉法特担任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开始,巴以和谈就处于“阿克萨群众起义”之后的低谷状态,一拖就是好几年。2010年9月,在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斡旋下,巴以重启会谈,仅仅几个星期就再度陷入停顿,直到2012年初,巴以双方才在约旦安曼恢复直接谈判,但仍是无果而终。而就在这两年里,一场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大风暴严重冲击着巴勒斯坦问题,一向被认为是中东问题核心的巴以和谈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这种和谈“不死不活”被边缘化的状态,以色列拖得起,巴勒斯坦却伤不起。以色列是既得利益者,可以长期围困加沙,遭到火箭弹袭击时还可以“定点清除”,可以拖着不归还西岸的土地,还可以不断地通过扩张“定居点”来挤压、蚕食领土。仅仅一组对比数字就很能说明问题:1993年阿拉法特与拉宾签署《奥斯陆协议》时,生活在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只有十万,而经过近20年的边谈判边蚕食,到2011年已剧增到30万人!
  11月29日联大通过决议后,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和以色列政府发言人异口同声指责巴方“为通往和平的道路设置了障碍”,“只有通过双方的直接谈判才能得到彼此都希望的和平”。严格地说,这话并不错,《奥斯陆协议》规定的路线就是巴以先通过和谈达成一致,然后巴勒斯坦建国。阿巴斯“入联”的做法,实质是“绕过”和谈,通过求得国际承认的方式向美以施压,实现建国梦想。这确实是不按常理出牌,但却是作为弱势一方的巴勒斯坦无奈的选择!
  去年9月巴勒斯坦提出“入联”申请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表示要恢复和谈,对此阿巴斯的回应是:“只要以色列停建定居点,巴方就立即回到谈判桌旁。”而今年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入联”决议后第二天,以内阁就批准了在备受争议的E1地区修建数千套犹太人定居点住宅的计划。看来,阿巴斯的“杠杆”能否完全撬动内塔尼亚胡的强硬立场还不好说,不过正如巴勒斯坦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所说:“入联并不能从实际上结束以色列的占领,但能使巴以和谈成为两个国家间的谈判!”
其他文献
作者郑泽民  出版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年10月  定价28元    一般来说,人们提到南海问题,通常是指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6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南海诸岛提出领土主权及相关海洋权益要求而引发的争端。南海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区域外势力的侵略、影响与介入息息相关。  近代以来,南海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海上通道,那时的南海问题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对南海
8月23日,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攻进神秘的阿齐齐亚兵营。自从爆发战事以来,这里一直是卡扎菲指挥作战的大本营,被外界称作“卡扎菲的五角大楼”。  攻进这座标志性建筑,让胜利者欣喜不已。我们从照片上看见,他们三五成群,四处闲逛,或者坐在豪华的沙发上持枪留影。既然主人已经逃亡,他们便非常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新的主人。  随着卡扎菲政权逐步瓦解,类似的场景天天上演。不断有外国记者受邀参观这些被卡扎菲遗弃的庄园,看
商震(1888~1978年),字启予,河北保定人,出身寒微,少年时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后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从1940年起,商震由戎马倥偬的战将转而成为民国外交战线上的干将,在许多重大外交活动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    抗日名将    1905年,17岁的商震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先在普通科补习英文及文理课程,后被分到步科学习。同年加入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1908年,商震在日
上世纪90年代,初到迪拜,笔者就恍然置身美国纽约或者中国香港。站在海边人工岛的河堤上,但见一排排造型各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到了晚上,光怪陆离的霓虹灯闪烁,与西方国家繁华的大都市没有什么区别。  笔者先后前往迪拜不下十次,每次踏足这个港口城市,总会有“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之感。    亚特兰蒂斯在金融危机中竣工    金融危机在全球肆虐伊始,华尔街崩溃了,迪拜却生机勃勃,成为世界金融家的天堂。
救助海地是“活路外交”的一次具体亮相;“活路外交”奠定在大陆的善意基础之上,“玩小动作”的空间不多。    马英九执政后,台湾当局提出“活路外交”政策,其中一项重要内涵,就是寄希望以非传统外交方式(不以建交为目的),为台湾对外关系和国际空间找活路。对外援助是非传统外交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海地发生地震后,台湾也实施了援助。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若干特点,较为充分地揭示出台当局对外援助政策的目的性,
英国首都伦敦东南方向50公里处,艾塞克斯郡戴尔农场。10月19日,一场“战争”在此展开:英国政府对居住此处的爱尔兰吉普赛移民定居点进行清理。一日之间,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的吉普赛移民眼睁睁地看到家园尽毁,不少人高喊“这是英国历史上的耻辱记忆”。不过,在英国当地人看来,当局清理这些赖着不走的“钉子户”是大快人心。而在不久前,保加利亚也爆发了针对吉普赛人的骚乱;一年多前,法国将近千名吉普赛人遣返回老家
清晨,阿富汗南部重镇坎大哈一片躁动。在自由市场周围,各种车辆川流不息,司机急躁地摁响喇叭,催促行人从道路上让开。走进市场,鲜肉、诱人的水果摆满了货架,交易热闹非凡。市场上也有女人的身影,她们裹在蓝色或者灰色的长袍里,有人怀里还抱着小孩。突然,市场里安静下来,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看——美军的巡逻车开过来了。  装甲车身,旋转炮塔上的机枪可以进行360°扫射,偶尔有美军士兵会从车里探出身子,全副武装的样
五都选战尘埃落定,2012年的大位之争开始白热化。  是非皆有因,五都选战与2012年大位之争虽不能说互为因果,但从中仍可窥见些端倪。  这里不妨看看专家学者们是如何解读的。    “台湾病”:一个非正常社会  王建民(社科院台湾所研究员)    台湾是一个非正常社会,从这次选举过程和结果看,有许多悖论匪夷所思。  悖论一: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陈水扁时代“急独”造成两岸关系紧张形成鲜
9月22日晚,共和党总统提名的九位候选人齐聚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会议中心,展开第五轮竞选辩论。与前次辩论相较,本次辩论火药味十足:在共和党人对奥巴马狂轰猛打的同时,站在舞台中央的佩里与罗姆尼也针锋相对起来。当被问及就业议题,一个掷地有声的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政府不能创造就业,人民创造了就业。”回答者是一位76岁高龄的国会众议员,羸弱的身体使其几乎撑不起宽大的西装领带。不过,正是这位老人在过去数个主
展读张妍博士的新著《信息时代的地缘政治》,颇有耳目一新之感,深感这是地缘政治理论研究领域一部新的力作。作者在综合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科技作为打开地缘政治发展历程内在奥秘的钥匙,系统考察数千年来科技进步与地缘政治的互动规律,提炼出对信息时代地缘政治的规律性认识,为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提出“科技权”,是该书的一大创新。该书从把握国际权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出发,研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