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实验运用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rain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计“实验”情景,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一、巧用实验,突破难点,玩中长智
  
  为了让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教师要重视直接经验对学习地理的影响,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验。
  如在讲“洋流成因”时,密度流的成因是相当抽象的,它涉及物理、化学知识,而且在军事、科技和海洋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较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在模拟锋面形成的基础上,探索并设计了密度流实验。
  材料 鱼缸一个(长80~100厘米、宽40~50厘米、高40-50厘米),略小于鱼缸宽度的打磨光滑的有机玻璃板一块,橡胶密封条若干,防水胶、食盐、红蓝墨水、电水壶、水、两支温度计、天平等。
  制作 将橡胶密封条裁剪成窄条,中间开一浅槽。用防水胶将其牢牢地粘在鱼缸底部中线和相连的两侧位置,形成一防水导槽,并将有机玻璃板插入密封条,注意松紧适度。这样就将鱼缸分成体积相等、防水隔板分开的两部分。
  实验一 模拟锋面的形成:
  方案1 在鱼缸板的两侧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热水(在90~100度)和冷水(在4℃左右),约35厘米高。在热水中加入红墨水若干,混匀;在冷水中加入蓝墨水若干,混匀,以示区别。
  演示时,缓缓地抽出隔板。这时可以观察到:两种颜色的水相遇后,蓝色水(代表冷气团)将沉入红色水的底部,红色水(代表暖气团)则停留在顶部。两层水在一定的时间内将保持分层状态,基本不混合。
  方案2 把鱼缸的水倒掉,洗净鱼缸。两侧换上同样水温(如25~30度)的水,分别加入红、蓝墨水若干。并在蓝墨水一侧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混匀。重做上述演示。
  在实验中,教师可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究或小组讨论找到答案。例如,若水中不放盐,结果会怎样呢?若两种颜色的水温不一样,结果又会如何呢?两侧的水温相差多少实验效果会更好?
  实验二 密度流。
  方案1 将鱼缸分成左、右两池,其中右池中加人水温在4℃左右的水,左侧池中则加入水温在90℃~100℃间的水,再滴几滴红墨水混合,水的质量同右池。待水面平稳后,用温度计测温使之符合既定要求,然后缓缓地将隔板抽出(尽量减少对两侧水体的摩擦力),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现象 底层水由右池流入左池,与此同时,温度较低的右池水面有所下降,温度较高的左池水面则上升,温度较高的左泄(红色)水由表层流入右池。
  方案2 用水温相同(如25℃)的两盆纯净水,一瓶蓝墨水。其中一盆加一定量的食盐(按照3.5%盐度配制),并搅拌均匀至全部溶解,加入蓝墨水混匀,然后将水倒入右池;将另一盆纯净水倒入左池中,要求水的质量同右池。待水保持平静后,再将隔板抽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加以描述。
  现象 加入食盐的右池(蓝色)水体下降并由底部流入左池,与此同时,未加食盐的左池水面相对上升,并由表层流入右池。
  通过方案1和方案2的观察,让学生归纳总结两池水体流动的方向和原因(也可提示温度、盐度与密度的关系),在讲解形成原理后回到教材,结合直布罗陀海峡示意图,突破密度流这一教学难点。
  
  二、巧用实验,验证原理,乐在成长
  
  在地理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
  如在讲解“温室效应”时,怎样用实验证明c0:为温室气体呢?
  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解决实验装置为突破口,设计、交流、完善方案。下面是学生设计的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1 设计对照实验,如图5装置两个,一个充入空气,另外一个充人高浓度CO2,同时放在阳光与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滴的移动情况。
  假若CO2是温室气体,可看到装CO2气体的玻璃瓶中水滴上升较快。
  方案2 受上述方案的启发,装置中的两个瓶之间共用一根玻璃管,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滴的移动情况。
  假若CO2是温室气体,可看到中间的水滴移向装空气的一方。怎样制备纯净、干燥的CO2气体?这是每组学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结合化学课所学的已经掌握的气体制备的一般过程,学生讨论形成的装置。
  操作步骤 (1)取两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塞上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将水滴封在玻璃管中相同高度。
  (2)充入气体,一只瓶中充满空气,另一只瓶中充入高浓度的CO2。
  (3)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4)观察水滴上升或移动情况。
  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可看到,在相同时间内,装有CO2气体的瓶中的水滴上升得快或水滴偏向装空气的一方。由此证明,CO2对红外线有较高的吸收率,CO2是一种温室气体。
  当然,地理实验没有专用的实验教室、设备,但只要教师有心,勤于积累,就会发现教材中许多知识的教学可改变一些常规做法,采用实验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此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并使地理课堂更生动、更有活力。
其他文献
本文探析大学生在英语语言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焦虑。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对接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方案创造是在对物品等项目通过功能分析,找出过剩功能和不足功能之后,运用各种创造技法,有组织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创造出新的方案,对原有物品等项目进行改革,从而达
浙江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沪杭磁悬浮和沪杭客运专线建设计划。沪杭磁悬浮和沪杭客运专线分别于2010年和2009年开建。沪杭磁悬浮交通项目(浙江段)建设起止年限为2010
常用的单气体测量设备只能检测单一气体,进行多参数测量是发展的趋势。该文就多参数检测设备中,传感器信号数据的处理方法做了分析和研究。采用多传感器信号矩阵运算去除气体交叉干扰;针对传感器信号输出非线性的特性,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传感器输出特性曲线的拟合。将上述方法应用到多参数气体检测设备上,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多参数气体检测设备的精度和抗干扰性。
以某污水处理厂为背景,针对污水处理系统受环境影响大、运行环境恶劣等特点,设计了一套基于InTouch-v9.5、PLC的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实现整个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信息化和自动化。针对BOD浓度、COD浓度难于在线测量、测量成本高昂的缺点,提出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机与参数特性混合建模,实现对BOD浓度与COD浓度的在线软测量,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该设计已经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运行效果良好。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对照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120名高一女生在体育课上进行艺术体操课教学,对其多方面进行研究。中学女生的气质不仅在加
开放性实验室是实验室及实验手段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构想、设计和调试。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来进行实验,并得到教师的指导,使“做实验”成为真正有趣的活
基于结构奇异值理论,针对网络控制系统的延时问题,建立了网络控制系统的鲁棒主动控制模型,提出了μ鲁棒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通过引入虚拟不确定块将网络控制系统的鲁棒性问题
阐述DF8003在天津北辰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使用,并从使用和维护的角度详细说明了DF8003在硬件及软件上均满足目前电力发展的需求.顺应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