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或传奇里的众生相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j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2020年中国文坛上的短篇小说创作有了可喜的变化,从整体艺术风貌来看,笔记和传奇等古典小说体式与格调,构成2020年短篇小说的基本形态。具体表现为,一些作品直接采用笔记体打捞历史,多数作家以传奇的兴味讲述着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本文从金仁顺的《众生》、晓苏的《泰斗》、徐则臣的《虞公山》、朱辉的《求阴影面积》、李约热的《喜悦》、海勒根那的《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蔡东的《她》、谢络绎的《一只单纯的野兽》、杨知寒的《大寺终年无雪》等,都以传奇的笔致,切入被人忽视或不无隐秘性的当代人精神地带,碰触到虚无哲学笼罩下的心灵暗疾和私人愿景。
   关键词:2020年短篇小说 笔记形式 传奇
  近年短篇小说创作一个可喜的变化,是中国文学传统的资源得到了自觉的利用与转化,2020年更为明显。从整体艺术风貌来看,笔记和传奇等古典小说体式与格调,构成2020年短篇小说的基本形态。具体表现为,一些作品直接采用笔记体打捞历史,多数作家以传奇的兴味讲述着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
  兴于汉魏、盛于宋明的笔记小说,其文体特点是杂而小,记事述闻、写人状物以“怪”与“异”为兴奋点,满足人的好奇与探究心理,在文人的笔墨兴趣里透露着个性与文化环境的张力关系。唐代出现的传奇小说,源出于志怪与传记,还受到辞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到有意做小说,讲求沉思翰藻,一篇之中摛词布景,翻空造微,以凄婉的情事悦人劝世,以“幻”、“奇”、“怪”、“异”激发读者的审美感兴。在这个意义上,“传奇”既是一种小说文体,也体现着小说文体的共同特征。如果说笔记是小说的一种外在形式,那么传奇就是小说这种叙事文学的本体——小说即传奇。2020年的小说,正是在这两个方面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经过创造性转化,为经验和想象找到了富有审美穿透力的表现形式。
  明确标举笔记小说或以笔记形式出现的,是莫言的《一斗阁笔记》和金仁顺的《众生》。才高八斗的莫言,自谦地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一斗阁”,自2019年起于兹构撰精短而意趣无穷的“笔记”。2020年发表的这组笔记,共有12则。会讲故事的莫言,仍然从童年或少年的记忆里提取那些有意味的故乡人事。作为文学世界的“高密东北乡”,仿佛是一个共时性的舞台,只要是有趣、有个性或者奇特,所有的生灵都可以上去表演。这里不仅有爱听奉承话而让良民受罚的县官(《诗家》)、以心换心的叔嫂(《踩鱼》)、情深有自的兄弟(《葱管》)、在异乡用来自故土的戏曲唱段为自己送终的老妇(《茂腔》)、装疯卖傻而付出了代价的贫困青年(《褂子》)、怀才不遇的“打虎英雄”(《虎疤》)、盗名娱世的经商朋友(《深巷》)、爱马胜过爱自己的地主分子(《爱马》)这些人,还有善于装病逃避劳动的牛(《真牛》)、本是天上的星宿的能变成美男子的公鸡(《锦衣》)、不让常人吃到的仙桃(《仙桃》)、细小而有祛疾和健身之效的槐米(《槐米》)这些动植物。莫言以特有的敏锐、智慧和幽默,赋予这些生灵及其情事以讽喻功能和审美价值,给传统文学形式注入了现代灵魂。
  金仁顺的《众生》,是70后作家对自我成长环境的返视,弥补了这一代作家在历史叙事上的一个空缺。《众生》是典型的志人小说,《宋惠玲》《王长荣》《丁婶》《陈大夫》《二哥》《马小兵》《孙伍》《单莉》《病友》《张福》《姨婆婆》《姑妈》等12则故事讲了12个人,画出的是畸形年代里普通人的生存样相。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性格命运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故事都引人深思,从中看得出作家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审察。比如,《宋惠玲》的主人公十四岁那年成为英雄人物,事迹是为打捞“红宝书”而淹死在河里,而实际上是那本“红宝书”里夹着5斤粮票,她怕回家挨爸爸的打,才跳进河里追“红宝书”的,原来被当作正剧来宣传的历史实为悲剧,更是一个笑料。又如《丁婶》,在男女都一样的年代,煤矿里的女工并没有因为性别关系得到特别的照顾,一样摸黑上下班,丁婶在上夜班的路上被人奸污了,丈夫却把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到妻子身上。作为先进阶级的一员,这个男人骨子里的怯懦和贞操观念带给他的羞辱感,使他丧失了起码的人道关怀。值得注意的是,进入笔记的众生,都有异乎常态之处,而由异常因素带来的结局,给人很强的命运感。
  与组合式的笔记体不同,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的短篇小说,多半以传奇的手法编织故事,塑造性格,描绘出现实生活中不同生存群体的处境及特异个体的精神图景。其中的优秀之作,触及到了值得警醒的诸如社会风气败坏、底层物质匮乏、中产阶级精神危机、年轻一代精神失怙等问题,更从物质主义丛林里发现了抵抗道德沦丧和热爱生命的积极力量。晓苏的《泰斗》、徐则臣的《虞公山》、朱辉的《求阴影面积》、李约热的《喜悦》、海勒根那的《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蔡东的《她》、谢络绎的《一只单纯的野兽》、杨知寒的《大寺终年无雪》等,都以传奇的笔致,切入被人忽视或不无隐秘性的当代人精神地带,碰触到虚无哲学笼罩下的心靈暗疾和私人愿景。
  《虞公山》通过少年吴极“盗墓”的故事,引出了一个寻根问祖的命题。其实这个中学生到祖宗坟墓里寻找“吴自虞来”的铁证更富于寓言意味,作者或许借已经湮没的“家谱”来寄托锚泊传统、勾连代际的心愿。《求阴影面积》表达了中产阶级随波逐流,丧失主体性,以致心灵世界布满了物质投下的阴影的无奈与惶恐,作品同样是现代人堕于存在困境的寓言。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日趋糜烂的世风所裹挟。《泰斗》里的大学老教授章涵,在知识分子普遍堕落、整体沦陷的当下,特立独行,坚持原则,决不给投机分子吴修之流以机会,维护了学术的尊严和大学精神,不啻知识界的中流砥柱。
  《喜悦》和《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均以扶贫为背景,但故事的讲述都因为作者的情感介入而富有传奇或浪漫主义色彩。野马镇八度屯的赵胜男带着未婚夫杨永回村见亲人、办婚礼,却因物价上涨而陷入尴尬,父亲费尽心思在扶贫干部的支持下公私兼顾化解了这一尴尬。乡村人的艰窘令人心酸,但新的生命照样在这样的土地上孕育,它带来的喜悦足以驱走物质匮缺带来的失落感。草原上在扶贫中发生了变化的哈图布其村,突然来了一位远方的客人,神秘得似乎源自中世纪的牧人,他的身材、衣着和豪饮暴食再现了蒙古历史和传说中的英雄形象,毋宁说他是作者复活民族精神这一期冀的投射。
  《一只单纯的野兽》与《大寺终年无雪》,都是关于逃离的故事。主角都是年轻女孩,逃离的原因是原生家庭环境恶劣,母女关系紧张,而在这样的家庭里父亲是缺席的,实际是这两个女孩胡桃和李故,都是在成长期精神失怙,这样的人生缺憾造成她们难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许女作家更能体会精神需求在人的生存中不可或缺,因而能够赋予女性传奇以醒世作用。
  《她》也是对女性的关怀。文汝静是个出色的舞者,但为了顺从丈夫的心意而放弃了最能体现她生命价值的舞蹈,做了一名贤妻良母。但从她在日常动作中都保持着优美的舞姿,“无时无刻不在秘密起舞”,就可知为了世俗生活而埋葬了艺术追求,不见得内心没有遗憾。小说以丈夫连海平为视角,自述他在妻子故去后的痛苦与忏悔,最震撼人心的是在那个平静的夜晚,妻子用反复摩挲舞蹈服的动作询问丈夫婚后她还能不能跳舞,丈夫却以沉默作答,所谓“宽厚地一言不发”,谁知道此刻外表平静的她,心里刮过怎样的不甘的风暴。可见在婚姻里男性是多么自私。这不就是千百年反复上演过的男尊女卑的传奇剧目吗?
  毕光明,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望夫故事和寻夫故事,是两大既相似又不尽相同的主题类型,反映了中国民間故事中性别叙事的不同形态。本文试图从主题入手,对这两类故事进行比较,从而挖掘两类主题叙事模式背后的性别文化传统、性别制度结构及两性权力关系,展现那些被夫权制压抑个体生命特质的他者女性的经验和感受。  关键词:望夫故事 寻夫故事 主题 比较研究  望夫故事和寻夫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流传较广并深受民众喜爱
内容摘要:《傲慢与偏见》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历来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中渗透的先进的婚姻观。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身份赋予、叙事视角的立体转化、书名设置的独到之处,三个角度来分析简·奥斯丁是如何凸显其独特、新颖的婚姻观。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婚姻观 叙事视角  《傲慢与偏见》中通过不同婚姻爱情观下不同的婚姻状态的对比,简·奥斯汀确立了在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时代,她认为最正确最先进的婚姻观——
内容摘要:席勒反对感性和理性的分裂、自然与规则的对立,认为理想的人应是作为和谐、完整的个体而存在。而这种完整只有通过审美教育、通过游戏,才能培养高尚的人性,使人走向自由的国度。  关键词:席勒 自由 审美 游戏  從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到黑格尔“美是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再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哲学家们都对世界是什么、人类何以把握世界不断追求。席勒以其对人的生存话题的积极
六月初夏风光美,高山龙坪情谊浓。首先,我代表保康县龙坪镇党委、政府和龙坪人民,热烈欢迎省、市、县文学艺术界的各位领导和作家,来到高山明珠——龙坪。你们的到来,名人齐聚龙坪开展文学采风活动,既展示了大家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文学作风,也体现了大家对龙坪的关心关怀,是龙坪发展的一件大事、喜事,让我们感到十分激动和温暖。在此,我要再次代表龙坪镇党委、政府,代表全镇父老乡亲,对你们的到來表示衷心感
从1954年截稿的《三里湾》到1957年给女儿的家信—《愿你决心做一个劳动者》,再到1960年出版的《三复集》,赵树理先生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去探索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并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寻找着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无可非议,赵树理先生的这些思想具有超前性,特别是在“三农问题”较为严重的今天,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孤独的思考者:两个基本问题的提出  1960年,赵树理出版了他的散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指出:“有时美感也不全是快感,悲剧和崇高事物如狂风巨浪、悬崖陡壁等等所产生的美感之中却夹杂着痛感。”(朱光潜《谈美书简》,中华书局2012年5月第1版)这说明,审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能给人带来快乐,却不仅仅给人带来快感,其中夹杂着的他类情愫会给予欣赏者多重情绪反应,就像我们会在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中流淌下伤感的泪水,也会在诗歌那优美的意境中迸发出萧然的情怀一样。例如下面这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是所有文学艺术的创作核心,尤其是小说,更是重视人,即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微小说《看风水》的标题虽然是“看风水”,但所述内容却根本是“文不对题”,即全篇并没有具体描述风水大师在如何“看风水”,而是整个过程都在表现风水大师在如何“看人”——识人鉴德。   关键词:言为心声 行显品迹 察言观行 识人鉴德  算命、占卜、看风水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隐私是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晓苏别开生面,撕开人性神秘的面纱,为读者展现了隐私背后的生存悲凉、人性的自私、贪婪、尔虞我诈、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信仰倒塌、传统精神的衰落……他独到的思考和视角,所呈现出的滚滚欲潮中的社会病毒的蔓延,体现了一个作家为时代发声的责任与担当!《我们的隐私》(2010年12月湖南人们出版社出版)书名取自其中的一个短篇。小说通过大胆、严肃、艺术地对“性”的书写,向读者展现性爱之美
最近,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后,引发了各界的广泛热议。有人说,这是一种老派的情怀;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另一类矫情罢了。但于我而言,它更多的是一份真挚的感动——时代风骨在一代代间接力,一脈相承。  片名“无问西东”取自清华大学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对于片名,李芳芳解释道:“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受到万事万物的阻碍。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
一.关于绝望的精神启示录  普玄的《疼痛吧指头》虽然只有十来万字,[1]却是一部异常厚重的作品。孤独症,这个涉及上百万家庭、戳痛无数父母、历史短暂却影响巨大的疾患,近年来渐渐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至今仍不得其解的谜一样的孤独症,当它作为一个医学课题和一个社会话题时,它是客观的中性的;但当它作为为人父母必须面对的即将与孩子终身相伴的疾病时,它不啻是一场浸染着血和泪、烙印着疼和痛的灾难。